投資大師之「第一理財家——彼得·林奇」

引言:前面幾期文章中,我們分別就價值投資的幾位殿堂級投資大師“格雷厄姆、巴菲特、芒格”的投資思想與理念做了簡要的闡述——雖然他們的思想理念略有不同,但本質也算是一脈相承(即不管是格雷厄姆“偏於好的價格”、還是巴菲特、芒格“偏於優質企業”的投資理念,都極為重視企業的內在價值)!


而本期文章,我們將繼續以被譽為“基金大神、第一理財師——彼得•林奇”的投資思想與理念,再度為大家闡述“價值投資”的魅力與精髓!

概論:其實,單從美國《時代週刊》對彼得•林奇“第一理財家”以及“股聖”的稱呼上便足以彰顯出投資界對這位投資大師的敬意與推崇!

而投資界之所以對林奇如此推崇,原因不僅僅在於他驚人的投資收益、穩健易懂的投資理念,更在於他和藹可親、灑脫淡然的為人處世風格——當然,林奇這種受人尊敬的為人風格也多得益於他人生中的幾次重要經歷!

重要經歷

★★某種角度來說,彼得•林奇的童年生活可謂是“幸福與悲傷的混合體”(即自1944年1月19日其出生到1954年的十年間,林奇都生活在一個較為富裕的家庭環境之中,不過幸福的生活隨著林奇十歲那年父親的離世而結束。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以及完成自己的學業,11歲的林奇找到了一份高爾夫球場球童的工作),不過,人生很多時候就是這麼奇妙,恰恰是球童的經歷讓林奇接受了股票市場的早期教育、知曉了不同的投資觀點,從而為成為“投資大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並且,或許正是彼得•林奇童年所經歷了種種歡樂與辛酸,也讓其逐步養成了“淡然、努力”的工作生活態度(得之而淡然、失之而坦然、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困)以及“穩健、耐心”的投資思想理念——這或也解釋了為什麼當1990年林奇在麥哲倫基金事業達到最高峰時卻選擇了退休!

★★1965年、1968年,彼得•林奇先後從波士頓學院本科畢業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MBA畢業,並且在波士頓學院的經歷對林奇人生成長以及投資理念的形成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即在波士頓學院,林奇重點地研究了與股票投資有關的學科,並在暑假期間,進入了世界最大的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富達”做暑假實習生,而後更是在這裡成就了自己輝煌的人生(即1977年到1990年間,彼得•林奇管理麥哲倫基金13年,將麥哲倫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由2000萬美元做到140億美元,成為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最大的共同基金,並且年平均複利報酬率為29%)!

★★就在彼得•林奇事業達到巔峰的時候,1990年,他卻主動辭去麥哲倫基金經理人職務、選擇了退休,開始了自己“投資思想與理念”的總結與推廣,從而為“價值投資理念”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投資思想

◆◆控制風險、不要虧損

正如我們前幾期所說的:優秀的投資大師,理念或有不同,但對於“風險的控制以及虧損的厭惡”卻是不一而至的吻合——巴菲特如此、索羅斯如此,對彼得•林奇來說,也是如此!

當然,由於彼得•林奇投資資金來源於共同基金,因此其控制風險的方式也就與巴菲特有所不同——即巴菲特往往採取集中投資策略(以“質地優異”的公司安全邊際作為風險控制的第一緩衝),而彼得•林奇則是分散化投資的代表(以交易各種領域的所有股票、購買成百上千只股票作為安全緩衝——當然,購買的必須是自己瞭解、並且有發展潛力的“好公司”股票)!

另外,對於林奇來說,真正具有很高安全邊際、能有風險緩衝能力的“好公司”,往往在生活中都能尋找到!

◆◆投資機遇、尋於生活

正如彼得•林奇所言:尋找10倍股最佳的地方就是從你家附近開始;在那裡找不到,就到大型購物中心去找,總之,好的投資機遇,往往在生活中就能尋找到!

其實,在A股市場也是如此,就像無論市場牛熊週期如何,生活中的龍頭企業往往都有著不俗的表現(比如你廚房中的“海天味業”、“中炬高新”、臥室中的“美的集團”、“格力電器”等)——這些好公司、好股票,往往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並且都能影響你我生活的優質投資標的!

投資大師之“第一理財家——彼得·林奇”

投資大師之“第一理財家——彼得·林奇”

當然,若想尋找到真正的“好公司”,不僅僅需要在生活中處處留意,更需要有“勤奮的恆心、穩健的耐心”去好好分析與研究!

◆◆勤奮恆心、穩健耐心

就像彼得•林奇自己說的那樣:我的成功,源於每年要訪問200家以上的公司並閱讀700份報告!

投資大師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基礎素質以及資金、信息實力”都處於市場劣勢地位的普通投資者(尤其是市場更為不成熟、信息高度不對稱的A股市場),若沒有比別人更加“勤奮的恆心”與“穩健的耐心”去好好分析“企業的內在價值”與“市場環境”,又怎能祈求獲得比別人更高的收益呢?

◆◆資產為礎、盈利為本

作為“價值投資”堅定的遵守者——彼得•林奇,無論投資策略如何分散化、投資對象如何多元化,但對於投資對象的選擇卻仍是以“好公司” 為主(即良好的資產作為投資基礎、增長的盈利作為投資的本源動力)!

當然,與巴菲特的“好公司”(質地優異,多以大公司為主)略有不同,林奇常常青睞於兩種“好公司”——即中小型的快速成長公司以及業務簡單的公司(如,下面“投資理念”中所列舉的“克萊斯勒”公司)!

投資理念

由於彼得•林奇基金管理人的身份所限,其有些投資理念普通投資者不可隨意複製(如過於分散化的投資策略),不過,我們仍可以借鑑其對於“好公司”股票的分析、選擇邏輯以及“嚴格止損”的風控理念!

下面,我們以1982年,彼得•林奇買入的克萊斯勒公司股票為例,來對林奇的價值投資理念做一個簡單的闡述:

(背景介紹:1981年到1982年,由於美國經濟進入急速衰退期,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商——通用、福特、克萊斯勒業績均出現持續下滑——尤其是克萊斯勒更是虧損嚴重、瀕臨破產,不過,同樣是在1982年,隨著“里根經濟學”的推行,美國經濟開始復甦成長——汽車行業銷售隨行轉暖,同時克萊斯勒獲得政府15億美元的聯邦貸款保證,使得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免於倒閉,並於同年開始扭虧為盈)!

▶▶投資標的:克萊斯勒(公司業務簡單:汽車製造;行業地位較佳:美國三大汽車公司之一;現金流充裕:1982年,克萊斯勒雖遭遇“倒閉危機”,但公司賬上卻仍有超過10億美元的現金,並且基本上能保持收支平衡)!

▶▶投資時機:買入時機——1982年克萊斯勒公司股價由於非理性下跌至合理程度(最低每股2美元),同時,整個汽車行業即將面臨復甦,公司盈利有望出現巨大回升;賣出時機——股價漲至不合理階段(1987年,克萊斯勒較1982年上漲近50倍)!

▶▶倉位、資金管理:由於共同基金交易的限制(分散化的倉位管理),林奇買入一隻股票的倉位多不會超過基金總資產的5%,當然,普通投資者不用如此而為(可以選擇具有“優秀品質的好公司”做集中化的投資)!

▶▶風險管理:利用投資對象的分散化(普通投資者可以選擇具有較高“安全邊際”的“好公司”作為風險緩衝手段)以及投資前設置嚴格的“止盈、止損線”——如“克萊斯勒”一旦破產後的“止損”操作以及公司股價漲幅過高而超過自身發展潛力後的“止盈”操作!

總之,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彼得•林奇的投資經歷、投資思想(如投資機遇可尋於生活)以及投資理念(如嚴格止損的風控理念),更具有啟迪性與可操作性——畢竟無論是“優質企業價值投資”的巴菲特(從某種意義來說,他買的並不是股票,而是企業,以求通過企業自身增值獲得投資收益),還是“哲學家”索羅斯(畢竟,哲學化的“反身性”理論,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學習的),都不是普通投資者能輕易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