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EI到EI智能體,華爲雲的AI之路準備怎麼走?

“從運營商業務起家,到消費者、企業級兩大塊業務,華為已站穩了腳跟。放眼未來10年的增長點,雲計算成為華為開拓更廣袤的IT基礎設施服務領域的抓手。在AI戰略指導下,華為雲正以超強的技術能力發展雲,這是華為雲的獨特之處,更是其可怕之處。”

從EI到EI智能體,華為雲的AI之路準備怎麼走?

面對阿里雲、騰訊雲、亞馬遜AWS等強勁的互聯網對手,華為雲的一舉一動始終牽引著外界的目光。

有人說,雲計算天然具備互聯網基因,也有人說,雲計算已經格局落定,華為來晚了。無論外界有多少猜測和懷疑,一向以務實著稱的華為,只用事實和數據說話。

在今年6月26日華為雲中國行深圳站活動上,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公佈了華為雲的最新進展:2018年上半年華為雲收入同比增長700%,合作伙伴增長45%,雲市場新增上架應用872個,很多政企客戶的核心數據、價值數據安心地搬到華為雲上。此外,華為雲推出的雲服務器C3,計算性能優於業界15%,成為爆款雲服務。華為雲軟件開發服務DevCloud,已在線上擁有9萬名開發者。

市場方面積極的回應,印證了鄭葉來之前的判斷:“我們今天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進步最快的!”這種加速度在華為雲將自己定位於智能世界的“使能者”,全力推進AI戰略之後,顯得更加勢不可擋。

從EI到EI智能體 看AI戰略的演進

未來學家凱文·凱利曾說過:“人工智能會是下一個20年顛覆人類社會的技術,它的力量將堪比電與互聯網。”毋庸置疑,人工智能作為面向未來的關鍵技術驅動力,正在成為各大企業的戰略重點。

BAT等互聯網企業都在不同場合多次談過自己的AI戰略,比如:阿里把人工智能滲透到交易業務的方方面面,騰訊圍繞遊戲、社交、內容三大場景,百度投入百度大腦和無人車。相比之下,華為著實太過低調了。

如果回顧華為在工業智能方面的三十年積累,我們發現華為雲在企業智能、工業智能化等領域的全方位優勢。2017年,華為雲首次發佈EI(Enterprise Intelligence)企業智能解決方案,就是將華為多年來通過AI解決自己公司內部生產、物流、供應鏈、終端等領域問題,所積累的相關的能力、知識和方法分享給更多企業,幫助企業實現智能化。

EI的推出,使華為成為少有的用AI技術對2B市場使能,同時具備B端和C端能力的科技公司。

如今華為雲推出EI智能體,即通過智慧大腦、智能邊緣平臺、無處不在的聯接、融合行業智慧,將物理世界的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的大數據綜合分析、回傳,將複雜物理世界的海量信息和行業智慧,經過華為雲EI智能體的計算分析反饋作用於物理世界,不僅基於歷史的統計,還是實時感知、互動和優化,從而真正實現智能世界。

這個定義聽起來有些拗口,簡單來說,華為雲EI智能體是除了智慧大腦,還有邊緣智能、以及萬物互聯的聯接。正如鄭葉來在演講中表示:“智能的世界,只有大腦是不夠的,智能世界是智能體加物理世界。”這一次,華為雲將目光投向了更為廣闊的產業智能,試圖將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融合,讓城市成為一個智能的有機生命體。

從EI到EI智能體,華為雲的AI之路準備怎麼走?

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

事實上,基於EI智能體,華為雲已經做好了迎接全聯接的智能時代的準備。例如,在與深圳交警的合作中,通過華為雲EI的交通智能體,有效緩解了物理世界的城市交通擁堵。

據鄭葉來介紹,交通智能體的核心,在於信號燈和路口的協同智能管理,根據交通擁堵情況來實時調整交通燈的控制設備,將每個路口變得智能。華為雲EI交通智能體,能夠基於歷史統計的近週期優化,還有實時感知的信號燈的變化,做到區域協同的實時感知優化,並且能不斷地基於現實的變化進行學習和演進。鄭葉來提到,自己最直觀的體驗,是以前早晚高峰堵得一塌糊塗的路口,現在綠燈不少,每天出行感覺不堵車了。

在工業領域,華為雲EI的工業智能體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作為全球最領先的電子信息製造企業之一,華為自身的經歷就相當具有代表性。在沒有用華為雲EI以前,華為的生產線要一個工人盯四臺焊接機,然後用肉眼看PCB板的故障。這種方法不但檢驗速度慢,而且經常出錯,每一個工人每次檢測要五分鐘時間。

之後,隨著華為在工業智能體方面一系列的實踐,華為的設備成品率從99.2%提升到99.55%,員工的工作量也降低了48%,製造階段產出提升30%。

華為雲EI為何得以落地?

業界可能會好奇,華為之前在人工智能方面一直非常低調,從不追逐風口,為何如今在AI的道路上越走越寬,並將AI戰略落到了實處?

這就要追溯到華為投入AI研發的初衷,與互聯網巨頭有很大不同。華為切入AI的時間線非常早,其立足點是首先解決內部實際問題,與實業緊密結合,這就使得涉及AI業務的團隊非常多,比如手機、芯片、媒體、操作系統等等,解決的都是華為內部運作的自動化問題和華為的業務服務問題,比如,華為供應鏈的智能裝箱、物流和路徑規劃,以及報關、發票、風控、營銷、網絡安全等場景。結果就是,華為有了企業中最多的AI使用場景。

因此,當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明確指出將人工智能戰略作為未來方向,把華為在人工智能領域最擅長的技術和能力積累對外開放和輸出時,華為雲EI就能夠作為一項核心使能能力迅速地落地執行。

華為深知自己的優勢所在,在對外賦能時,華為態度開放,與夥伴合作藉助外力發揮各自長項。華為始終堅持的“三不”——不做應用、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也給合作伙伴吃下了定心丸。在政府、教育、醫療、電力、交通、廣電、媒資、金融、大企業等各個行業,通過華為雲EI的智能引擎,讓更多的企業客戶和生態夥伴快速實現AI應用的落地。

隨著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華為雲EI在落地的優勢越加明顯。未來雲服務的競爭將是全棧能力的競爭,提供從芯片、硬件平臺到軟件全面協同的全棧雲服務,才能在未來滿足企業的智能需求。

作為業界少有的能提供雲、管、端協同ICT解決方案的廠商,華為不僅擁有全面領先的邊緣計算能力,同時在物聯網生態上佈局深遠,具備聯接800+類180萬種工業設備的能力,也是邊緣計算聯盟ECC組織的發起方。

從EI到EI智能體的演進,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堅持普惠AI 做AI上有信仰的雲

鄭葉來曾談到:“我們要讓AI高而不貴,讓各行各業用得起,沒那麼貴,不僅用得起,用得好,更重要的是用得放心。”

鄭葉來提出“普惠AI”的理念,既是基於華為雲行業用戶面臨的挑戰和困惑,更是從自身經歷中摸爬滾打過來的。鄭葉來表示,在實際應用中,人工智能最大的挑戰,一是用不起,二是用不好。“數學家懂得算法,但不一定懂得應用場景和行業know how。”

為了讓各行各業用得起,用得好,鄭葉來強調,在輸出能力之前,華為雲要在自身改進和提升,才能理解如何讓AI應用更簡單、更容易、更方便、更快捷,幫助用戶能夠用各種人工智能的算法、解決方和產品,去解決生產、製造和管理中的實際問題。

在“用得放心”這一點上,鄭葉來表示,在普及AI的過程中會更加重視:不以技術的手段獲取客戶的運營數據;永遠不強迫客戶進行數據交換;不將客戶的數據進行商業變現,從而給“用得放心”打下了核心競爭力。

正因為清晰的自我定位和堅持,華為雲迅速獲得了行業用戶的認可,華為雲正成為大企業和跨國企業的首選,如PSA雪鐵龍、太平洋保險、東風汽車集團等,中手遊、愷英網絡、咪咕等互聯網企業,也都在企業上雲的進程中選擇了華為雲。這背後除了華為雲的技術實力外,更有一貫堅持的邊界意識。正如鄭葉來演講所說,華為雲要做AI上有信仰的雲。以技術信仰維護商業信仰。

在未來,華為雲還將加大軟硬件的投入,持續推出最新的技術和服務。華為雲要創造的不光是一個資源的底座,更是一個智能的底座,和各個行業一起打造各個行業的智能體,將最新的智能技術通過服務賦能企業,讓物理世界變得智能,實現更加美好的智能世界。

在這個大智能時代破曉、數字化轉型加速的最好的時代,也是充斥了機會主義、容易遺忘初心的最壞的時代。華為雲始終強調,有所為有所不為,迴歸商業的本質,聚焦價值創造。華為雲擁有的不僅是華為過去30年積累的強大技術實力,更展現了長期持續戰略投入的決心和堅定的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