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環保局著力服務民營經濟發展

“為企業發展排憂解難,樹環評行業模範新風。”昨日,記者在市環保局環評科看到一面新縣王母觀礦業公司送來的錦旗。

“這家企業在辦理環評審批手續時,環評公司編制環評報告的時間太長,對企業的開工建設造成很大影響。我們得知情況後,及時與第三方溝通,在兩週內解決了這個問題。”市環保局環評科科長文喆告訴記者。

據悉,為更好服務民營經濟發展,市環保局堅持改革創新,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對環評審批流程進行梳理,制定了系列規範性文件,多舉措推動我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文喆介紹,在審批受理前環評報告評估階段,普遍存在環評機構修改時間較長的問題,幾乎所有環評報告都提交了延期修改申請,有的環評報告質量較差,評估時被複議,修改時間甚至達一年之久。

為此,市環保局堅持問題導向,再造審批流程,印發了相關文件,以加強環評從業監管,規範環評市場秩序。目前,該局下發《關於責令河南首創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限期整改的通報》《關於對國環宏博(北京)節能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嚴重失信情況的通報》,對兩家環評機構進行了限期整改和通報批評,對信陽市場上的環評機構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與此同時,為保證技術評估工作公開、公正,該局招標了四家評估機構,並準備建立評估機構庫,評估機構的使用採取隨機抽選,紀檢、規財等部門監督的方式進行;面向社會公開徵集信陽市環保專家庫專家,發揮科技人才在環保工作中的作用,提高環境管理決策的科學化水平。

“我們還從建設單位委託環評機構編制環評報告到建設單位拿到環評批覆進行分時段全過程控制。”文喆介紹,該局制定了《關於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的通知》《信陽市環境影響評價機構和環評師誠信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在環評報告編制、環評報告技術評估、環評報告審批等階段,實行服務合同備案和服務時限監督制度,解決了環評報告編制無時間限制的問題。根據該局有關文件規定,從建設單位委託環評編制開始到取走批文,報告書最快97個工作日,其中從送審到批覆37個工作日,比環評法規定的一次審批受理時間60個工作日縮短了23個工作日。

更值得一提的是,該局還下發了相關文件,對做環評報告表的社會事業與服務業,農業、林業、漁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選址於產業集聚區內且與產業集聚區主導產業相符項目,原則上可不進行技術評估,直接進入審批程序。

“下一步,我們將著力文件落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配套環評管理系列規範、制度,高效服務企業,進一步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營造更佳的營商環境,助力我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