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營一周,他們爲何依然惦記著那個叫「胡工」的人?

“胡工”是誰?他叫胡亦放。他是幹什麼的?江西鷹潭南站一名普通的“鐵路人”。他跟部隊有什麼關係?他是官兵口中一個愛軍擁軍的好模範,紅土地上最熱心最貼心的“江西老表”。

在贛南駐訓的東部戰區某部駐訓分隊千里機動返營一週,然而官兵們念念不忘的還是“胡工”的傷情。“胡工”究竟怎麼啦?還是先來認識一下大名鼎鼎的“胡工”吧——

返营一周,他们为何依然惦记着那个叫“胡工”的人?

“胡工”是到這裡裝載過的官兵對他的尊稱。據悉,經過他手裝載輸送過得裝備和官兵究竟有多少,連他自己都不太記得了。鐵路裝載訓練之前,“胡工”認真仔細地為官兵講解加固方法和要領。雖然這只是一次訓練,但57歲的“胡工”顯然不這麼認為:訓練就是為打仗的,你們軍人不就是準備打仗的?

返营一周,他们为何依然惦记着那个叫“胡工”的人?

踏上列車平板,“胡工”就像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一樣,鎮定自若。

返营一周,他们为何依然惦记着那个叫“胡工”的人?

雖然沒有當過兵,但“胡工”的標準十分嚴苛,必須檢查到每一個人,技術達標之後才放心。

返营一周,他们为何依然惦记着那个叫“胡工”的人?

初上平板,從未進行過鐵路裝載的駕駛員不免心裡“發毛”。這時,“胡工”總會快人快語:聽我的口令,看我的手勢,慌什麼,把心放進肚子裡好啦!

返营一周,他们为何依然惦记着那个叫“胡工”的人?

室外溫度達到三十七八度,平板上的熱浪更是灼人,“胡工”一直不肯“下火線”,他要親眼看到全部裝備上平板、量好尺寸才放心。連身邊的弟子都勸不住,私下裡說他是個“倔老頭”。

返营一周,他们为何依然惦记着那个叫“胡工”的人?

畢竟年紀大了,有時累的直不起腰,他就蹲著看輪胎移挪到指定位置。

返营一周,他们为何依然惦记着那个叫“胡工”的人?

“後輪多少?你大點聲!”私下裡,大家都知道“胡工”抽菸的,但“胡工”有自己的規矩,工作時不抽菸、在場區絕不抽菸!就連喝水,他都沒空!

返营一周,他们为何依然惦记着那个叫“胡工”的人?

“好,再往前來一點!”胡工的眼睛很“毒”,儼如一把尺子,標準“卡”的恰到好處,誤差最多不過一釐米。

返营一周,他们为何依然惦记着那个叫“胡工”的人?

這個“瀟灑”的動作,“胡工”已經練了幾十年,送走了一輛輛軍列,送走了一茬茬官兵,也結識了許多天南地北的兵朋友。

返营一周,他们为何依然惦记着那个叫“胡工”的人?

為了加快裝載速度,“胡工”提出了一系列的可行具體方案,比預計裝載時間提前了近3個小時。

返营一周,他们为何依然惦记着那个叫“胡工”的人?

高溫、高噪、高強度,一直在平板上堅持工作的胡工,在指揮調度時,不慎從平板上跌落下來,造成右臂嚴重骨折。得知消息,部隊第一時間將他送到解放軍第184醫院就診,協調病房和醫生。帶隊領導也趕到醫院送去了全體官兵的慰問。得知部隊領導來了,“胡工”很自責,並堅決婉拒了慰問金:是我的工作沒做好,還給你們添了麻煩,牽扯了精力!

返营一周,他们为何依然惦记着那个叫“胡工”的人?

部隊集結,準備登車。此時,他們有的還不知道,這寶貴的時間,都是“胡工”和他的工友們加班加點爭取來的。

返营一周,他们为何依然惦记着那个叫“胡工”的人?

列車鳴笛,載著滿車的裝備和官兵,駛離鷹潭南站。可惜的是,躺在醫院的“胡工”,沒能像往常一樣跟官兵們揮手道別。

“辦事利索”、“說話就像機關槍,人很熱情”、“一看就是久經沙場的老將,經驗豐富得很”、“老當益壯,不像是一個老人,思維敏捷,考慮問題很周全”、“頗有軍人作風,是不是當過兵?”、“一點架子都沒有”……

平安返營一週,官兵們漸漸知道了“胡工”的故事,對他的評價很高,對他的惦念也與日俱增。“胡工”,你還好嗎?我們都很想念您,請多保重,後會有期!

作者 | 劉光亮

監製 | 朱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