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文房四寶,筆居首位,我國迄今為止出土的最早毛筆實物為“戰國筆”。書法是中國所特有的傳統藝術,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從甲骨文開始,便出現了毛筆痕跡,沿革流變到金文、大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中國書畫講究神韻,一支好筆,對於使用者格外重要,因此毛筆製作技藝本身,也成為了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

連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連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康熙三十三年,周虎臣在蘇州開設周虎臣筆墨莊,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周虎臣毛筆具有“尖、齊、圓、健”的特點,鋒穎銳利,圓潤飽滿,剛勁有力,富有彈性。康熙皇帝60大壽時,周虎臣筆莊用精選的正冬北狼毫配以石獾毛等製作賀壽貢筆60支,由時任兩江總督的赫壽進貢朝廷,康熙用後大悅,題字“筆走龍蛇”,這也是名筆“萬壽貢筆”的來歷。

連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熱愛文藝的乾隆皇帝在位期間,特敕周虎臣製作御筆,並親題“周虎臣筆莊”五字賜作招牌。由皇帝親自代言的乾隆御筆迴旋適宜,肥厚雄實,成了經久不衰的爆款,大小文武官員都想試試皇帝的毛筆,紛紛購買,乃至科舉考場上的儒生為了沾沾帝王之氣,盛傳“無周虎臣筆不進考場”之說。

連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連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連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 李瑞清書畫作品

1862年,周虎臣從蘇州遷到上海,從此便開始了廣泛與諸多一流書畫家及海派領軍人物合作的時期,通過總結眾多高手的試筆經驗,發展創新獨門精湛的制筆技藝,做筆人必須精於用筆才能做出好筆。比如晚清知名書畫家、翰林李瑞清(張大千的恩師),是當時周虎臣店東的摯友,經常來店中敘談、試筆。其精通詩、書、畫,對書寫技法的掌握有很深體會,周虎臣為其專制適寫魏碑大筆數支,李瑞清甚為滿意,曾題匾額:“海上造筆者,無逾周虎臣”。

連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 李瑞清(清道人)題詞

歷史上,周虎臣筆莊曾為諸多名人特製過毛筆。比如:曾熙囑制大羊提筆,吳昌碩定製筆,趙之謙定製行草筆,任伯年定製畫筆,吳湖帆的“梅景書屋畫筆”,沈伊默的“伊默選穎”,李可染的“師牛堂”,任政的“蘭齋選穎”,張大千定製的“大千選用畫筆”……八十年代,日本書道藝術家柳田泰雲、川上景年也曾專程定製毛筆。

連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連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 張大千

周虎臣毛筆集湖筆、水筆、書畫筆三大制筆技藝之成,融會我國南方制筆技藝,且不斷創新技藝,在繼承“尖、齊、圓、健”的傳統技藝基礎上,自創制筆技法“健腰法”、“頂齊法”、“層峰法”、“精修法”。

製作技藝非常繁複細巧,包括從選毫到刻字六大流程和洗、浸、拔、梳、連等 70多道工序。

連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 吳慶春

國家級制筆技藝傳承人、周虎臣第十一代傳人吳慶春老師向GreatSeed介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用筆特徵、肌肉習慣、運筆習性,用適合自己的筆可助長個性優勢的發揮,比如性格奔放,寫字遒勁的書家,就適用有力一些的毫,寫字清秀的書家,則適用相對柔一些的毫,又比如寫行草、寫小楷、寫隸書等,不同需求不同流派適用不同性能的毛筆,所以,配毛等製作工藝也會不同,一支好的毛筆應該和使用者的特徵、需求產生融合,這也是制筆人精進技藝傳承技藝的關鍵。”

連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連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連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連最牛逼的皇帝都不得不服的小文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