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養生,護心養心是關鍵

三伏天养生,护心养心是关键

夏令三伏,陽氣旺盛,在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如何養生保健,才能幫助人們清涼度過夏天?山東省濟寧市中醫院主任醫師王樂榮介紹,在陽氣最盛的時節要防暑邪,暑邪多夾溼,易傷精耗氣,導致人體出現睏倦無力、食慾不振、胸悶不舒、大便溏洩等症狀。中醫養生講究“冬養三九,夏養三伏”,王樂榮提醒人們三伏天既要注意降溫防暑,又要跟著節氣來養生調養,才能增強體質,安度伏天。

飲食起居要注意

伏天氣候炎熱,飲食應以“多酸多甘、補氣去火”為原則,可選用一些消暑粥來滋補身體,補氣清暑、調理脾胃,如薏米赤小豆粥、綠豆百合粥、冬瓜蓮子粥、荷葉綠豆粥等,藥粥對老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最適宜。伏天喝粥,可加山藥、茯苓等藥材,祛溼效果會更好。多吃具有祛火作用的新鮮蔬果,如苦瓜、西紅柿等,慎食辛辣刺激、肥甘油膩食物,少喝冷飲。夏季注意補水,不能等到感覺口渴之後才喝水,每天至少喝1500毫升水。

夏天晝長夜短,所以在生活起居方面應做到早睡早起,晚上在11點之前要進入睡眠狀態,不要熬夜,養成睡子午覺的習慣。

護心養心是關鍵

“汗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洩,不僅傷心氣,還會導致心陰虛,容易受到暑熱邪氣的侵犯,所以伏天養心顯得尤其重要,尤其對於本身有心臟病的患者。飲食上可吃些紅棗、紅豆、櫻桃等紅色食物,可起到養心、溫陽、助眠的功效。

注意冷暖,及時增減衣物,避免誘發感冒。活動強度要適量,鍛鍊以散步、做操等輕度運動為宜,時間不超過1小時。時間選擇清晨或者傍晚比較涼爽的時候進行。避免在運動後大量飲水和飲用冰水,否則會加重心臟負擔,甚至誘發心梗。

要保持心態平和,避免生氣,儘量做到“心靜自然涼”,防止“情緒中暑”危害身心健康。

清熱除溼莫忽視

三伏天悶熱潮溼,人體很容易被溼邪侵襲。平時可以多按摩足三里、承山穴,還可以選擇背部拔罐及背脊兩側刮痧,都可以起到祛除溼邪、調和營衛之功效。

另外,睡前用熱水泡腳,通過刺激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等足部經絡,起到健脾、除溼、通經、利水等作用,還能提高睡眠質量。對於大部分人,伏天用40℃左右的熱水泡腳就可以。若出現四肢乏力、發睏、食慾減退等症狀,可以在熱水中加上威靈仙(祛溼)20克,蒼朮(通經)15克,白朮(健脾)15克,效果會更好。

空調切忌開太涼

夏天患呼吸系統疾病的人越來越多,這可能與人們長時間待空調房內有關。空調致病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室內外溫差過大。雖然人體有一定的體溫調節能力,但是這個能力是有極限的。從火熱的室外一下子進入陰涼的室內,人體自身很難迅速調整,會產生一系列不適的反應,表現為頭暈、疲倦、全身不適、精神不振及免疫功能下降等。

王樂榮建議,室內外溫差不應太大,一般在8℃~10℃左右。夏天雖然可能出現38℃以上的高溫天氣,但是一天中大多數時間的溫度都在35℃以下,所以26℃左右的室內溫度是比較合適的。開空調兩三個小時後就應該開窗戶透氣半個小時左右,有利於室內空氣流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