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華黎信仰祭祀地及其基本內容(四)——「賈旯敖包廟羣」祭祀

拜嘯霖

“賈旯敖包廟群”木華黎祭祀

木華黎信仰祭祀地及其基本內容(四)——“賈旯敖包廟群”祭祀

“賈旯敖包廟

“賈旯敖包廟群”對木華黎的祭祀,祭祀地點位於陝西榆林市榆陽區小壕兔鄉,大祭日期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三日。

木華黎信仰祭祀地及其基本內容(四)——“賈旯敖包廟群”祭祀

小敖包——供奉“馬王爺”

“賈拉敖包廟群”,位於陝西省的榆陽區、神木與內蒙古的烏審旗、伊金霍洛旗兩省相鄰之地[1],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地勢平坦,景色優美。據記載,“賈拉敖包廟群”所在地以前是蒙古人的遊牧之地,有豐茂的草地,是明清時期蒙古民眾遊牧、居住人數最多的地方,現有很多蒙古民居古遺蹟和古墓群。

關於木華黎與榆陽區小壕兔的淵源,當地民間流傳——

鐵木真於丙寅年,即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稱成吉思汗;1271年,成吉思汗裔孫忽必烈定國號為“元”。

木華黎信仰祭祀地及其基本內容(四)——“賈旯敖包廟群”祭祀

“賈旯敖包廟群”旁的千年古榆樹1

木華黎(1170-1223)是蒙古札刺亦兒部人,蒙古將領,攻金統帥,元朝第一開國功臣,從小聰明有主意。

從鐵木真開始統一蒙古各部落的戰爭時,木華黎就離開家鄉投奔成吉思汗。木華黎參加成吉思汗的軍隊後,領兵有智謀,軍紀嚴明,英勇善戰,常勝不敗。在成吉思汗眾多將領裡,木華黎功勞最大,為第一功臣,1206年木華黎被成吉思汗封為萬戶長。

後來成吉思汗委派木華黎萬戶長鎮守長城邊緣的陝北榆林,消制金兵。

木華黎將軍帶兵打仗時,兵營曾駐紮在小壕兔一帶,重返故地時值農曆五月初三兵營換防,離開時木華黎將軍丟失了帽頂裝佩的“賈旯”[2],返回尋找時居然找到了,將軍的“賈旯”就放在其中的某一個敖包上,從此將此敖包改名為“賈旯”敖包,以為紀念。駐兵此地期間,木華黎將軍愛民如子,救貧濟寡,濟世利人,種田養畜,民眾生活富裕,平安吉祥,深受民眾愛戴。

木華黎信仰祭祀地及其基本內容(四)——“賈旯敖包廟群”祭祀

“賈旯敖包”碑

1217年木華黎又被成吉思汗封為“太師國王”,賜“九斿白旗”,代成吉思汗行施恩威,全權指揮攻金,改變蒙古軍隊肆意殺掠搶奪的強暴行為,收降大批地方武裝,進取了遼西、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在今山西聞喜縣病卒于軍中,是年54歲。

木華黎信仰祭祀地及其基本內容(四)——“賈旯敖包廟群”祭祀

“賈拉敖包廟群”旁的千年古榆樹2

木華黎將軍過世後,小壕兔一帶民眾為了紀念、敬仰、祭奠萬戶長、“太師國王”木華黎,經常在 “賈旯”敖包附近祈禱、敬香、祭奠。

久而久之,這裡民眾奉木華黎將軍為敬仰的神靈,把“富裕平安、風調雨順”的美好願望,寄託在這位靈神上。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三,蒙漢人民都會在這裡舉行非常隆重的一年一度的大祭、祈福,祭祀木華黎將軍,祈求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木華黎信仰祭祀地及其基本內容(四)——“賈旯敖包廟群”祭祀

大敖包——供奉賈旯神(木華黎)、黑龍大王、五位將軍、藥王菩薩、天王大神

平時正月初三日、正月初七日、十月一日也有小規模的祭祀廟會。廟會期間有戲劇、鼓樂、說唱、迎獻貢、設祭壇等祭祀活動,還有賽馬、摔跤、射箭等蒙古傳統“三藝”體育運動。

“賈旯敖包廟群”對木華黎的祭祀,從蒙元至今已歷八百餘年,世代延續,香火旺盛。

木華黎信仰祭祀地及其基本內容(四)——“賈旯敖包廟群”祭祀

八十年代復建的“誦經亭”

“賈拉敖包廟群”歷史悠久,據傳西漢以來,歷代朝廷在這裡就建有地方基層政權,“農牧兼有”。漢族人民以農耕種植為主,蒙古族牧民以草地牧畜生。漢蒙農牧民為了祈禱上天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祥平安,六畜興旺”,就在當地最高的山(黃沙梁)上選了一塊風水寶地,用沙柳壘成了“大敖包”和“小敖包”。“大敖包”奉敬的主神為“龍王爺”,“天神七姊妹”(即“七仙女”)中的“老五”;“小敖包”奉敬的主神為“馬王爺”等諸位靈神。

滄海桑田,歲月變遷,“賈拉敖包廟群”除了供奉、祭祀“賈旯神(木華黎)”,共廟供奉的還有“黑龍大王、五位將軍、藥王菩薩、天王大神”。

目前“賈拉敖包廟群”佔地面積181636平方米,使用面積3086平方米,建有“賈旯”敖包; 1981-2013年間,當地信眾在“賈旯”敖包的南邊,修建了木華黎將軍廟,復建了“誦經亭”。

“賈拉敖包廟群”對木華黎的祭祀,是蒙漢民族文化融合的一個典範,也是蒙漢民族團結的一個象徵、見證與標誌。


[1]《榆林日報》-《榆林網》,2015.1.19

[2]古代蒙古將軍帽子頂的裝佩、裝飾物,相當於“軍銜標誌”,蒙古語稱帽頂裝佩為“賈旯”。

【本文源自《全球拜氏文化研究會會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