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感嘆魏延死的冤枉,我說他活該!理由有三,最後一點最致命

魏延,三國時期蜀國重要的一員大將,先後隨劉備和諸葛亮數次征戰沙場,戰功赫赫,但是最終卻落的被同胞斬殺、被滅三族的悲慘下場。一說起這個,很多人都為魏延抱不平,諸葛亮的一生英明也因此事出現另一個版本——獨裁者、陰謀家。但是我始終覺得魏延被殺是自找的,活該!先別急,且聽我針對主流說法一一分解再反駁。

人人都感嘆魏延死的冤枉,我說他活該!理由有三,最後一點最致命

一、魏延是殺了自己的頂頭上司投靠劉備的。

諸葛亮和魏延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有這麼一個故事。當年先主劉備在的時候,魏延在攻打長沙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並且救了老將黃忠。但是諸葛亮見到魏延的時候不獎反罰,要殺了魏延,理由竟是魏延腦後有反骨!

人人都感嘆魏延死的冤枉,我說他活該!理由有三,最後一點最致命

其實這是《三國演義》裡的橋段,是為了劇情需要,一方面為了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另一方面為以後魏延真的反叛做鋪墊。但事實是魏延投靠劉備的時候,殺了自己的頂頭上司韓玄,這在諸葛亮看來是典型的不忠不義,所以才當面給魏延下馬威,警示他不可再起反心。很多人就是基於此說魏延受了委屈,才對諸葛亮心懷不滿。

人人都感嘆魏延死的冤枉,我說他活該!理由有三,最後一點最致命

從殺主降敵這事可以看出,魏延是一個做事衝動,想的很少的人,加上他本身武藝高強,恃才自傲,很多事情都想用武力來擺平,他以那種方式投靠劉備,等於給自己永遠帶了一頂“弒主求榮”的帽子,這其實是很不明智的。假如他稍微思考一下,憑著一身本事活捉韓玄,交給劉備處置,他給諸葛亮的初次印象也不至於是那樣的。這是魏延活該的原因之一。

人人都感嘆魏延死的冤枉,我說他活該!理由有三,最後一點最致命

二、不分情況,數次建議諸葛亮出兵子午谷奪取長安。

雖然魏延降蜀的方式不理想,但是在他的仕途上並沒有多大影響。劉備在的時候,棄結拜兄弟張飛不用,封魏延為太守,足見受到的重視。劉備病逝後,諸葛亮每次北伐都帶著魏延,而且每次都讓魏延擔當重職,並且在魏延每次建功之後,都給於很豐厚的獎勵,最後還封侯了,這是當時異性將領的最高獎勵。

人人都感嘆魏延死的冤枉,我說他活該!理由有三,最後一點最致命

但是魏延隨著地位升高,心氣也越來越高,諸葛亮每次北伐他都建議走偏路取長安,想要彰顯自己的本事但是諸葛亮都沒有同意。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建議不是對其有偏見,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制定的軍事策略重點裡不包含長安,如果真按魏延所言取長安容易,可是怎麼守、拿什麼守都是問題,最後有可能是白忙活一場還損兵折將。

人人都感嘆魏延死的冤枉,我說他活該!理由有三,最後一點最致命

而魏延在第一次被拒絕之後,不但不思考其中緣由,反而接二連三再進言未果之後,開始埋怨諸葛亮行軍太過謹慎,使自己才華難以施展。大家想想,主帥總是不採納你的意見,聰明點的人,肯定就已經琢磨出主帥用意了。這是魏延活該的原因之二。

人人都感嘆魏延死的冤枉,我說他活該!理由有三,最後一點最致命

三、與很多同事不和,鋒芒畢露。

上文說了魏延恃才自傲,腦回路太短,一言不合就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即使他這樣,諸葛亮還是重用他,並且賜爵封侯,但是這些並沒有讓魏延懂得謙卑謹慎,反而和同樣重要的大臣楊儀因意見不和鬧的不可開交,而且多次有拔劍殺了楊儀的舉動。

人人都感嘆魏延死的冤枉,我說他活該!理由有三,最後一點最致命

這些都不足以致命,最致命的是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之後,特意交代遺囑,讓楊儀率軍緩緩撤退,魏延斷後。心高氣傲的魏延自然不肯聽命於楊儀,但是楊儀還是遵從諸葛亮遺命率大軍撤退,這讓魏延很是生氣。他氣憤全軍少了諸葛亮就撤軍,視自己這種能臣為無物,於是連夜率軍在楊儀大軍到達之前燒了所過之處的所有棧道閣樓,並且主動襲擊楊儀大軍。

人人都感嘆魏延死的冤枉,我說他活該!理由有三,最後一點最致命

本來同事之間的不和,經魏延這麼無腦一折騰,性質立馬變的很嚴重了。事後即使魏延再怎麼上書劉禪表忠心表立場,都無法為自己洗白了。意氣用事,不能正視自己的位置,這是魏延活該慘遭滅族的原因之三,也是最致命的。

人人都感嘆魏延死的冤枉,我說他活該!理由有三,最後一點最致命

所以,即使魏延對蜀國忠心耿耿,並且立下汗馬功勞,因為他始終無法克服自己的性格缺陷,無法有效管理自己的言行舉止,才被楊儀等有心之人利用諸葛亮遺命,以反叛的名義取了項上人頭,還牽扯到自己三族被滅,這肯定是魏延生前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的吧。

人人都感嘆魏延死的冤枉,我說他活該!理由有三,最後一點最致命

現在,還有人要反駁我的觀點嗎?你認為魏延的死因在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