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產生與佛教的引進

秦漢封禪,加速了神仙學說與道家思想的融合,從而為道教思想的形成創造基本條件。由於國家祭祀系統是在方仙道信仰下統一起來,並在封禪活動中進行,這對道教,特別是泰山道教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難以估量的作用。從東漢開始,包括泰山在內的各大名山,都有方士活動的足跡。東漢末年,張陵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用叩頭思過、符水治病等方式爭取群眾、發展教徒。張陵弟子崔文子,在泰山採藥煉成“ 黃赤散丸 ”,於瘟疫流行時救人以萬計。這是原始道教傳入泰山之始,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

道教傳入泰山後200年,佛教也傳入泰山,始皇元年(351),佛圖澄弟子僧朗,在泰山西北的金輿谷昆瑞山,創造朗公寺, 傳授弟子百餘人。前秦苻堅、南燕慕容德、北魏拓跋硅、東晉孝武帝,對僧朗都有饋贈和書信往來(《廣明弘集》)。一些名僧也經常來往泰山。

早期佛教依附道術,藉以接近群眾宣傳教義,並在佛經的翻譯上,用“格義 ”的方法,比附中國固有的文化信仰。例如,為了與漢代興起的“泰山治鬼”之說相附會,把佛經中的“地獄”譯成“泰山”。早期佛教還依附玄學,有玄學的“貴無”來解釋般若空宗,從而使佛教在社會上層也得以流行。當時一些僧侶和名士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張忠因避“永嘉之亂,隱於泰山”,(《 晉書 》卷94)與泰山僧朗比肩友好。泰山和尚支僧敦,擅長文辭,旁及儒典,也為當時清淡之士推重。名僧風格酷似清流,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