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在沒有電的古代,古人是怎麼避暑呢?他們熱得睡不著的時候會怎麼辦呢?

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初級措施:去水邊

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一提起避暑,戲水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消夏方式之一。今人如此,古人亦是如此。據記載,古人有“浸伏”的風俗,即三伏天要到江河中洗冷水浴,或以井水沖涼,從而祛除暑氣熱毒。明代仇英的《四季仕女圖》中便有宮女們浸伏的情節。

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宋 | 扇面畫代《納涼觀瀑圖》

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明 | 仇英《四季仕女圖》

而要說到古今“浸伏第一人”,當屬東晉煉丹家葛洪無疑了。他酷愛浸伏,以至於《四時幽賞錄》“入水避暑”條都記載了他的故事:“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熱,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氣故耳。”

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明 | 尤求《葛洪移居圖》

除了浸伏外,“大暑賞荷”也是古人親水的風俗之一,其中蘇杭賞荷之風最盛。蘇州人甚至把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當成荷花的生日,這一天坐船賞荷最為壯觀。據《清嘉錄》“荷花蕩”條記載,荷花生日那天,“畫船蕭鼓,竟於葑門外荷花蕩,觀荷納涼。”

風車扇

對於平民百姓,無非涼茶蒲扇草蓆子這平民避暑三件套,實在熱得不行就脫了衣服放飛自我了。

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對富貴人家玩兒就精彩了,首推自動風扇車。這件神器漢朝時就發明了,一度是用來打仗的。後來軍工轉民用,接上水車,成了全自動消暑神器。

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涼枕

涼枕也是古人必不可少的消暑利器之一。據說乾隆皇帝就很喜歡睡瓷枕,他曾題詩道:“瓷枕通靈氣,全勝玳與珊。眠雲渾不覺,夢蝶更應安”。

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宋 | 定窯白瓷嬰兒枕

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宋 | 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

對於平民百姓來說,不管是冰窖藏冰還是瓷枕都過於奢侈,因此他們發明了“竹夫人”。它大約產生於唐代,由青竹編成,用法與現在的抱枕類相同。《紅樓夢》中謎題“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雖濃不到冬 。”即指竹夫人。

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竹夫人,又稱“竹姬”、“青奴”

冷巷

冷巷被譽為嶺南建築的精髓,分為“室內冷巷”和“露天冷巷”兩種,其原理即通過縮小建築間距來增大風速,從而達到降溫的效果。

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室內冷巷,連接室內各房間的通道,減少生活餘熱

 

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露天冷巷,也稱“青雲巷”

自雨亭

人不能有效給自己降溫,怎麼辦?那就想辦法給整棟樓降溫!唐代時人們就已發明了“自雨亭”來實現建築一體化降溫。

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唐代大明宮自雨亭復原圖

自雨亭,顧名思義,通過不停把水澆到屋頂模擬下雨,利用水循環帶走熱量。而這一切,都是自動的。

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另外,在近水處修建宮殿避暑,對古代皇帝來說也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承德避暑山莊正是因此產生。

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清 | 絹本設色 袁耀《水殿納涼圖》

最後一招:佛繫心靜自然涼

如果以上這些方法統統無效的話,古人還留有最後一招——調整心態,可以說是最佛系的一招了。早在先秦,《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提到夏季要“使志勿怒”,即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於度過酷暑。

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清 | 絹本設色 鄧文舉《焦蔭納涼圖》

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宋 | 佚名《槐蔭消夏圖》

古人最懂得“涼由心生”的道理。王維為了避暑,扛著琴就走進了後院小竹林。古代不少文人騷客因為太窮,都練就了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

沒有電的古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高溫天氣如何降溫?

不管是對於古人還是今人,夏天總是難熬的。不過,你還記得小時候的夏天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