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一生傳奇!「天眼」之父南仁東的「中國夢」


哲學家康德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能深深震撼我們的心靈,一個是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另一個是頭頂燦爛的星空。南仁東,中國著名天文學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就是這樣一位震撼人心的偉大人物,為實現自己的“中國夢”,殫精竭慮,砥礪前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2017年9月15日23點23分,FAST工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南仁東因病逝世,享年72歲。為銘記其在巔峰時毅然歸國,為中國天文事業作出突破性貢獻,南仁東獲頒“2017全球華僑華人新聞人物”。

國家天文臺的這條小路,是已經享譽國際天文學界的南仁東回國後每天都要走的。FAST千頭萬緒,很多問題都是在這裡散步時找到了突破口。他眼睛是望向茫茫天宇的,心跳是與脈衝星發出的電波同頻的。

FAST的理想建造地,是大山深處遠離電磁干擾的山谷窪地,對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有極高要求。為尋找合適臺址,南仁東花費十二年光陰,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扎進中國西南部一座又一座大山,足跡遍佈荊棘叢生的無人荒野。

由南仁東帶領的FAST建設團隊,是一支包括幾十家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工程企業和上百位科學家組成的千人隊伍。指導理論以外,南仁東還自稱“戰術型老工人”,直接參與一線建設,長期在施工現場與工人一起下工地、爬高塔、睡工棚。

建設如此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不僅僅是一個嚴格精密的科學工程,還是一個難度巨大的建設工程,需要涉及天文學、力學、電子學等各個學科知識,並且這般浩大的工程,從紙面設計到實際建造和運行,有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實際建造的難度大大提升。基於這種情況下,給FAST選址就是首先需要克服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南仁東先生親力親為,帶著300多幅衛星遙感圖,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裡,先後對比了1000多個窪地,時間長達12年。不管是坦途大道還是荒山野嶺,他都走一遍。有些地方艱辛難行,連當地居民走起來都費勁,他也堅決不放過任何一個有可能合適的地方。

2016年9月,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前,南仁東已罹患肺癌,並在手術中傷及聲帶。可患病後依然帶病堅持工作,儘管身體不適合舟車勞頓,仍然親自從北京飛赴貴州,親眼見證了自己耗費22年心血的大科學工程落成。其與世界現有最大口徑100米望遠鏡相比,觀測能力提高了10倍,並且將在未來20~30年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令人悲痛的是,2017年9月15日,南仁東先生因肺癌突然惡化,搶救無效逝世。他留下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儀式。截止到2017年12月,FAST新發現3顆脈衝星,且這3顆脈衝星已分別得到認證。

南仁東入選“2017全球華僑華人新聞人物”的頒獎詞寫道:“二十四載年華,八千餘日夜,終成觀天巨眼;攻堅克難、矢志不渝,他在天文史上鐫刻新高度。”人們不會忘記,“中國天眼之父”如何帶領人們邁向浩浩宇宙中的星辰大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