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么子女越多對父母越不孝順

為什麼子女越多對父母越不孝順

子女越多的家庭,如何贍養父母糾紛越多。

前幾天,接到表哥電話,說他父親(丁丁的舅舅)突然中風了,已不會說話了,不知道如何辦。丁丁在電話中說你們趕快把你父親送醫院去,不能有絲毫的疏忽,老年人中風必須爭分奪秒地搶救,否則,即使搶救過來那也會成痴呆。表哥說現在正在等他們省城的大哥回來商量如何搶救父親。我在電話中吼了起來:現在還有什麼商量的,趕快送到醫院去,你大哥回來還不是要將你父親送到醫院嗎?趕快,如果你大哥有什麼想法,我來負責任。

丁丁一邊開車一邊叫救護車,一邊聯繫老家醫院的同學,等到丁丁趕到醫院時,除了省城的大表哥還沒有趕到之外,舅媽和幾個老表都站在急救室門外,他們告訴丁丁他父親剛送進急救室。丁丁問了舅舅中風的原因,原來,70多歲的舅舅舅媽為了減輕子女的負擔,還種了大約7畝田土,餵了一頭耕牛(既能滿足自己地的耕種,也能掙點錢,生的牛崽還能賣錢)。這天,舅舅發現棉花有蟲,於是去噴藥,由於氣溫快40度了,當時舅媽叫他別去,舅舅不以為然,還說上午氣溫還行,就堅持去給棉花噴藥。中午回來躺在竹椅上休息,等到舅媽喊他吃飯時發現沒有反映,舅媽這才發現舅舅嘴角流著涎水,頭歪在一邊,已不能說話了。於是,馬上給兒女們打電話,有經驗的村民說是中風,幾位兒女拿不定主意,就給丁丁打電話。在丁丁的堅持下,這才送到醫院來。

大約一個小時之後,有醫生出來,告訴我們:病人幸虧送得及時,還遲幾分鐘,病人恐怕就不行了,現在還在危險之中,但已稍微穩定,恢復的概率比較大。

快到吃晚飯的時候,省城的大哥趕到了,剛進醫院就直嚷嚷:是誰要你們把父親送到縣醫院的,我不是說等我回來把父親送到省城的醫院去搶救嗎?縣城醫院的水平怎麼能夠和省城醫院的水平相比?丁丁馬上站出來說:將舅舅送到醫院是我作的主,一方面中風這種病需要爭分奪秒的搶救,不能有半點延遲;二方面等你回來再作決定,那水落山丘了,恐怕舅舅現在已不行了;三方面縣城醫院醫療水平雖然比不上省城,但治療這種病他們還是有把握的,而且省城醫院水平雖然要高許多,但醫療資源各方面都緊張,不是你想進就能夠進的,能夠找到醫生都不容易,更不用說能夠排得上號進行搶救;四方面這與送省城醫院救治並不矛盾,等舅舅病情穩定之後,可以將舅舅送到省城醫院去治療;五是舅舅的醫療保險在這裡,報銷比例要高許多;六是省城醫院治療的花費高,你有兄弟還在農村,他們負擔起來比較吃力,你能夠一個人負擔嗎?

為什麼子女越多對父母越不孝順

子女越多,贍養父母越容易出現相互扯皮的現象。

沒有想到省城的大哥說:我們一共有四弟兄五姊妹,救治父親的花費當然二一添作五,三一三十一,平均攤銷。丁丁問大哥:你在省城工作,收入比較高,平均負擔你父親的醫療費你能夠承受,但你考慮過你有兄弟在農村嗎?他們與你一樣平均分攤費用不吃力嗎?旁邊的幾個老表馬上附和說:對,縣城醫院能夠治好的病何必要到省城的醫院呢?舅媽也在旁邊說今天真有勞丁丁了,不是丁丁找醫生,堅持馬上送醫院及時搶救,那現在你父親就可能沒有了。省城的大哥說:父母生養我們五姊妹,一輩子不容易,現在搶救父親當然要用最好的醫院、最好的醫生,花費當然要平均分攤,這是作為子女天經地義的事。可你們竟然將父親就送到這樣的醫院,那讓我很沒有面子,兄弟姊妹竟然不聽從我的安排,那我不會掏錢。

丁丁一聽有點憤怒,對省城的大哥說:大哥,你說這話那是沒有良心,你如果真講面子,講良心,講孝心,那完全可以把70多歲的父母接到省城去享福,即使不去省城,那也可以為父母在老家改善各種生活環境,至少不讓父母70多歲了還種田種地,今天,如果不是這麼的高溫,舅舅依然去棉地裡噴藥,那會中風嗎?

省城大哥說:父母又不是我一個人的,當時我要求我們五姊妹都平均湊錢養父母,改善生活條件,但他們不幹,怪得我嗎?

丁丁說:手伸出來有長短,當年,你父母條件有限,就讓你一直讀書,最後進了省城工作,條件要比其他姊妹好,而其他姊妹沒有讀多少書,就在老家生活,你難道好意思說平攤?

省城大哥說:贍養父母又不能我一個人作主,我還有老婆,當然也要聽她的意見,更何況,我也有孩子要養,省城的生活開銷那不比農村,大得很。如果我一個人負擔父母,那你嫂子也不會同意呀,父母是公正的,而且他們有五個子女,憑什麼叫我一人負擔?更何況父母說他們現在還動得,不需要我們養。

丁丁說:那既然如此,在搶救舅舅的時,你為什麼不考慮實際情況呢?不考慮其他姊妹的現實條件呢?更何況,當時的情況很危險,而你又在省城,遠水解不了近渴,而你卻盡講些不切實際的話,能夠解決問題嗎?

為什麼子女越多對父母越不孝順

多子女不贍養父母的理由那也是五花八門。

省城大哥有點氣憤地說:你只是外甥,這是我們家的事,憑什麼要你作主?

丁丁也氣憤了,對省城大哥說:如果不是你們給我打電話,我不知道這件事,我也不會從200多公里的地方跑來。說完丁丁氣憤地開車離開了。

第二天,我在辦公室和同事說起了這件事。一位女同事說:你還只是外甥,我是外孫女,為外婆的事都嘔盡了氣。原來,她外婆85歲了,有子女7個,而且條件都還不錯,都在不同的城市裡工作、生活。可外公死了之後,外婆依然一個人還生活在農村,前幾天,外婆85歲生日,召集所有子女包括孫子、外孫聚到一起,外婆當時只提了一個條件,想去養老院,說一個人生活太寂寞了,養老院有許多伴,可以嘮嗑。沒有想到外婆剛把想法一提出來,七姊妹就吵開了,有的說我們七姊妹,條件都不差,竟然要把85歲的老媽送養老院,這叫我們的臉往哪裡擱?有的說當年父母偏心,對誰要好,誰結婚時父母花費要多些,誰讀的書要多些,誰現在的條件要好些,這些姊妹要多負擔一點;有的說這是兒子的事,與女兒無關;有的說早已是男女平等了,不存在分兒分女的情況;有的說應該給母親做一棟好房子,請一個保姆,讓她老人家安享晚年;有的說七姊妹應該輪著將母親帶到家裡贍養;有的說我自己都老了,沒有能力了……總之,最後是各說各的理,可就是沒有討論出結果。女同事實在看不下去了,說:你們都別吵了,外婆我來帶。沒有想到她剛說完,父母說她出風頭,而舅舅們說這事怎麼輪到她外孫女說話?其他姨媽姨父說這是比他們子女的相。氣得女同事半天不說話了,最終一大家子快4桌人不歡而散,也沒有討論一個結果出來,外婆最終沒有去養老院,還依然孤零零地一個人生活在農村。

女同事說:我發現子女越多,那對父母越不孝順,一方面子女越多,父母年輕時無論如何做,他們都認為父母當年對他們不公平,有偏心;二方面子女越多,子女們心眼也越多,在對待父母方面生怕自己上了當,吃了虧;三方面子女越多,結婚之後,娶的媳婦、嫁的郎因為沒有血緣關係,他們喜歡在中間搗亂;四方面子女越多,條件也各不相同,導致在贍養父母方面經常扯皮;五方面是子女越多,子女中講虛榮心講面子的也越多,在贍養父母方面各種不切實際的話題都能夠講出來,但就是不解決問題。

女同事最後說:我現在終於明白了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道理。你看那些一個或兩個子女的父母,晚年一般都比較好,子女一般都比較孝順,而那些多子女的家庭,為贍養父母吵架甚至打架的多的事,這些兄弟姊妹一般也不親熱,有的甚至成仇人,而且父母最終無人贍養甚至得病無人醫治還有餓死的那也是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