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縣西煙鎮上文村的變遷

連日來的陰雨天讓盂縣西煙鎮上文村第一書記竇逗心急如焚。7月13日一大早,天剛剛放晴,竇逗便早早起床,在鎮政府食堂吃過早飯,匆匆忙忙往上文村趕。

“通村公路和街巷硬化工程要趕在入冬之前幹完,天冷上了凍就不好乾了,所以現在咱們要加班加點,倒排工期,做好工程施工前各項準備工作。”在村口竇逗遇見了村黨支部書記周明成、黨支部副書記周建文。

盂縣西煙鎮上文村的變遷

用好貧困村提升工程政策,藉助盂縣縣委、縣政府強村幫弱村的政策,通過幫扶企業碧桂園陽泉城市公司、豪門集團的大力支持,2017年底,在竇逗的提議下,村支“兩委”將900米進村路和8000平方米街巷重新硬化列為該村重點實施的一項民生工程。

2015年8月,作為市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年輕幹部,竇逗被選派到上文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擔負起了在第一線組織脫貧攻堅的重任。

她說:“組織上為我們撐腰鼓勁,在政策、資金、資源上大力支持,為廣大第一書記創造了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作為扶貧幹部,我也要敢擔當、敢幹事,更要幹好事、幹成事,這樣才不辜負組織的信任,不辜負群眾的期望。”

打基礎利長遠,大力興建基礎設施

“村委會前頭那地兒以前是個垃圾堆,夏天蒼蠅、蚊蟲亂飛,臭氣熏天,現在修了個滲水池,又漂亮又實用,家戶的排水問題不用擔心了。”

“村裡的房子該修的給修了,該加固的加固了,還統一粉刷了,夏天裡有綠樹,有白牆,你看看現在多漂亮。”

“給我們又打了一口井,旱季吃水不成問題了。”

……

和竇逗一路向村委會走去,沿路村民三三兩兩蹲在樹蔭下納涼,問起“市裡派來的幹部”竇逗進村3年來的變化,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眼裡滿是笑意。

盂縣西煙鎮上文村的變遷

上文村位於西煙鎮政府北7.5公里處,距離市區100公里。全村130戶292人,耕地面積1484.9畝,常住人口80多人,全村建檔立卡戶貧困戶49戶87人。談起對上文村的第一印象,竇逗笑了。她說:“和我想象中差別比較大,進村第一眼看到的都是土牆,破破爛爛的,村集體無產業無資源,村裡留守的多是老人,當時感覺村子裡一點生氣都沒有。”

盂縣西煙鎮上文村的變遷

和村幹部交流中,竇逗瞭解到,上文村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唐代名將虢國公張士貴,祖籍上文村,其後輩連續六代世襲其武將官職,從其八世孫起,由軍功世家轉變為文人世家,連續十九代,代代有進士,從未間斷,前後歷時431年,共出進士34人。從有名的“進士村”到如今的貧困村,這中間的變遷讓人唏噓。

作為一個女幹部,竇逗敏銳地覺察出上文村的問題:普通老百姓過日子還要講究個精氣神兒,院子要拾掇乾淨,穿戴要整整齊齊,可是一個村子,到處都破破爛爛的,怎麼能提振士氣,怎麼帶領群眾幹事創業呢?

盂縣西煙鎮上文村的變遷

從改變村子“顏值”入手,針對該村長久以來沒有村名標識的問題,竇逗和村幹部多方協調,買來近6噸重的兩塊石料,請石匠製作了石牌,立於進村公路旁。如今,行駛在東太路上,巨大的青石上,紅字勾勒的“上文村”3字鮮豔奪目。“這麼有名的村子,不能讓它埋沒在大山裡,以後我們還指望它發展鄉村文化旅遊呢。”手撫村名標識,竇逗驕傲地說。

盂縣西煙鎮上文村的變遷

竇逗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對村委會門前深坑其及周邊環境進行了整修,修建長20米、寬18米、深4米滲水池一座,用於村民房前屋後雨季雨水排放,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與縣水利部門溝通協調,於2017年11月完成了213米深井的打鑿,並修築高5米的水井房,解決了旱季村民的吃水問題;針對村內長期無人居住且年久失修,尤其是雨季存在安全隱患的房屋,進行了集中整治修繕和加固;對年久失修的橋樑進行增寬、加固;新安裝160千瓦變壓器一座;完成入村荒坡綠化20餘畝,栽植油松、漳河松、檜柏600多棵,有效改善了上文村的面貌。

授人以漁,多管齊下發展扶貧產業

晌午時分,驕陽似火,村民周潤喜來到院子外的圍牆下,用隨身攜帶的打火機在盛滿飼料和清水的瓷盆沿上敲幾下,霎時間,一大群母雞、小雞立刻從四面八方聚攏過來,喝水的喝水,吃食的吃食,周潤喜一動不動地看著這些雞,心裡安穩且快樂。

貧困戶周潤喜和老伴歲數漸大,常年小病不斷,依靠僅有的8畝地為生。從2015年至今,周潤喜接連兩次領到由村裡發放的小雞,去年還和同村的貧困戶一起領到了2只黑山羊。“雞下了蛋供我和老伴吃,餘下的還能賣了貼補點家用,黑山羊養大了也能賣錢,一年連種地打糧食能收個七八千塊,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周潤喜說。

盂縣西煙鎮上文村的變遷

為像周潤喜一樣年老體弱的貧困戶發放雞苗、黑山羊,大力發展養殖業,讓村民在家門口有事做、有錢掙,是竇逗脫貧計劃的第二步。“有顏值只是外在面貌的改變,要有效改善村民生活,讓貧困戶增收脫貧,還是要靠實實在在發展產業。”對上文村的扶貧工作,竇逗有著清醒的認識。

從駐村的第一天起,竇逗白天在村裡入戶走訪,挨家挨戶調查摸底,晚上回到住處核實收集到的數據,一個一個記錄進臺賬,常常忙到深夜。在走訪中,竇逗發現,上文村無資源無礦產,村裡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村民年齡偏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竇逗將產業脫貧的計劃瞄準輕體力勞動便可經營的養殖業。

盂縣西煙鎮上文村的變遷

2015年,縣農委撥款3萬元用於貧困戶產業發展啟動,竇逗和村支“兩委”為貧困戶購買青年雞苗2000只;2017年8月,竇逗所在的單位——市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又出資2.6萬元,為貧困戶購買2300只青年雞苗,兩次戶均累計發放雞苗80只,目前大部分雞已產蛋,有了經濟效益,人均年增收300元左右。2016年底,由市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出資4.6萬元,購買黑山羊72只,揉草機1臺,貧困戶採取自由組合互助養殖的形式,分4組進行領養,按照市場預估,人均可增加收入500元左右。

盂縣西煙鎮上文村的變遷

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竇逗充分發揮上文村土地優勢,積極引導村民調整種植結構,把脫毒馬鈴薯等高產量、高經濟效益的農作物作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切入點,增加穀子、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今年共種植穀子104畝,馬鈴薯35畝。

西煙鎮地處偏遠,產出的農副產品如何賣出去,也是竇逗要操心的事。一年四季,她總是利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發動身邊親朋好友購買上文村出產的各種土特產品。她隨身攜帶的一個小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村民交給她多少雞蛋、小米、花椒,賣出了多少錢,一筆一筆記得清清楚楚。“你看,截至6月1日,今年我一共幫大家賣了252斤笨雞蛋、3780塊錢,小米900斤、3600塊錢,這些對咱的村民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竇逗說。

盂縣西煙鎮上文村的變遷

除了發展種養殖產業,竇逗還積極利用金融扶貧政策,讓貧困戶儘可能受益。2017年,上文村依託華北奕豐生態園及康泰來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帶動,按照“政府+銀行+企業+貧困戶”模式,為13戶貧困戶辦理了金融扶貧小額信貸,貧困戶5年內可獲得年終分紅。

長遠謀劃,抱團發展鞏固脫貧成效

在距離上文村2公里左右的嶺南村,一個可規模養殖肉驢300頭的基地吸引了周邊上文村、南貝子村、峽掌村、黑石窯村等貧困村簽訂《委託養殖及回收合同》,帶動貧困戶增收200餘戶。

“這個項目不但讓農民有養驢的收益,而且基地肉驢養殖消耗飼料巨大,我們鼓勵周邊村民種植青貯玉米,通過回收農作物秸稈、穀草等方式使農民增收,通過勞務合同聘用等形式帶動附近貧困戶就業,為貧困戶提供增收渠道。” 平定縣農興邦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石門大黑驢養殖項目發起人李彥軍介紹。

2017年,在綜合考察了石門大黑驢的養殖方式、養殖效益後,竇逗和村支“兩委”商議,將產業扶貧資金32.5萬元以委託養殖的方式,投入盂縣和豐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養驢產業。首批出欄規模50頭,今年7月初,又簽訂了50頭的託養協議,目前,上文村共養驢100頭。

盂縣西煙鎮上文村的變遷

竇逗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一頭驢成本為6500元,100頭總投資 65萬,按15%的利潤比例, 每年村集體有近10萬元的利潤。按照貧困戶、非貧困戶、村集體6:2:2比例分配利潤,可實現貧困戶人均增收近700元。“只要項目運行平穩,村民不用投入勞動力和資金,就有穩定收益,這是我們長遠謀劃、抱團發展的結果,也是創新模式精準扶貧的有效方法。”

這種模式還體現在光伏產業發展上。2016年、2017年,在竇逗的積極協調下,上文村利用市縣兩級扶貧互助資金20萬元,投資建設村委會屋頂分佈式發電裝置23千瓦時,一期2017年8月併網發電,二期2017年11月併網發電,日均發電100多度。該項目每年收入3萬餘元,人均年可增收300元左右。

盂縣西煙鎮上文村的變遷

在上文村建檔立卡貧困戶49戶87人中,因病致貧18戶、因殘致貧5戶,65歲以上貧困人口36人。 “看病難”成為長期困擾村民的一大難題。為避免貧困戶再次因病返貧,2017年,竇逗緊緊抓住市衛計委健康扶貧“雙簽約”活動進村的有利時機,促成該村村民全部簽約。“雙簽約”後,醫生主動找病人把脈問診,鄉鎮、駐村幹部主動幫病人報銷醫療費,村民的健康有了保障,脫貧成效也得以鞏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