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水滴籌詐捐事件:心疼的不是錢,而是錯付的善良

近日,南寧武鳴區的鄧女士在水滴籌發起愛心籌款,據她介紹,她的女兒是四川一所大學大二的學生,然而在今年的7月被檢查出病毒感染,女兒在重症監護室每天都要花費2萬多元,初期治療起碼要三十萬,鄧女士和丈夫為了看病夜夜失眠,無計可施,醫藥費沒有著落,希望大家能伸出援手。

南寧水滴籌詐捐事件:心疼的不是錢,而是錯付的善良

預期的25萬籌款很快就籌集到了,鄧女士於7月11日全部提現。她的女兒黃某也很快得到救治,19日順利出院。關於黃某的救治情況鄧某也通過水滴籌平臺進行了分享。本來挺好的一件事情,卻在這條分享的信息當中發現了端倪。在這條鄧女士發佈的信息評論下可以看到有人質疑鄧女士一家人籌款涉嫌“詐捐”,家中疑似有家產。

南寧水滴籌詐捐事件:心疼的不是錢,而是錯付的善良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原來早有網友匿名爆料黃某家境殷實,家中有房有車有商鋪。

南寧水滴籌詐捐事件:心疼的不是錢,而是錯付的善良

關於這一爆料是否真實,在黃某本人公開Diss爆料網友的信息當中可以證實這一點。

南寧水滴籌詐捐事件:心疼的不是錢,而是錯付的善良

那麼事情到這裡顯然事情已經真相大白,黃某一家詐捐已成既定事實,而關於如何處理還不明朗。據悉,黃某在朋友圈道歉並決定退款,目前事情還在跟進中,具體進展以平臺動態為準。

南寧水滴籌詐捐事件:心疼的不是錢,而是錯付的善良

不由想起了2016年刷爆網絡的深圳羅一笑事件與這一起南寧詐捐事件是驚人的雷同。2016年11月25日,一篇名為《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逐漸刷爆朋友圈,數以萬計的人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捐贈,希望為這個悲傷的家庭送去溫暖。2016年11月30日,劇情翻轉,與作者羅爾同在深圳女報的知情人Po了真相,爆料羅爾家底深厚,此事背後營銷。據當時深圳市小銅人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回應:據不完全統計,僅30日凌晨開通捐款通道,已收到捐贈200餘萬。

南寧水滴籌詐捐事件:心疼的不是錢,而是錯付的善良

這一事件引發了各界的討論,在質疑文中提到的黃某一家以及轟動一時的羅爾時,我們應該明確一點,從道德層面上而言,他們遭到唾棄是無可厚非的;但從法律上而言,這樣的“詐捐門”該如何杜絕?

2016年9月1日《慈善法》開始實施,對慈善行為作出了明確的法律規定。民政部出臺的相關細則,也作出了良好的制度設計。個人有求助需求的,可以向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申請求助,由慈善組織發起募捐;慈善組織在發佈救助項目前,應核實項目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在項目執行過程中應及時公佈項目執行情況;公眾有意願捐款的,可以向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捐款。

可見水滴籌作為一個慈善籌款平臺在這一起南寧詐捐事件中難辭其咎。水滴籌沒有核實清楚黃某一家的個人信息導致了詐捐,這暴露了監管不嚴和相關工作人員的懈怠,長此以往公眾還如何相信愛心籌款?這帶來的社會負面影響到底該由誰買單?!

大眾輿論為何如此憤滿此等惡意詐捐事情,說到底,心疼不是那捐贈的幾塊、幾十塊甚至幾百上千,而是大家錯付的善良。如果人人都妄圖把人性善念當成提款機,那麼這個社會是何等的不堪?這不僅辜負了愛心平臺本身的初心,而且也會傷害許許多多本該得到救治的病人......

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水滴籌平臺儘快實施核准相關信息,將詐捐得來的愛心款及時處理。同時應該反思愛心籌款平臺為何屢屢出現詐捐事件?單靠平臺監管並不能從根本解決疏漏,藉由法律執法部門依法監管已經成了必然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