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世界十大鋼琴家(四)

(八)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Vladimir Askkenazy,1937—)

二十世紀世界十大鋼琴家(四)

阿什肯納齊


阿什肯納齊1937年7月6日出生於前蘇聯高爾基城。從師於奧波林,1955年首次在國際肖邦鋼琴作品比賽中登場,獲得第二名;第二年,他又在伊麗莎白皇后國際音樂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1962年,又在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中又獲得冠軍。

人們只要聽到他錄製的唱片,就好像看到了他那令人驚奇的手指在彈跳,並從像李斯特那樣技巧絕人的練習曲《鬼火》之類的作品中,發現他技藝造詣價值之所在。他是一個能完美再現李斯特那絕頂技巧的權威。

1963年,阿什肯納齊逃亡國外,這對自稱為是一貫以培養和保護藝術家的搖籃的前蘇聯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阿什肯納齊在愛爾蘭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他以倫敦為活動中心,和巴倫博伊姆交往很深,這對於正處於血氣方剛年齡、且一心只追求向比賽記錄挑戰和一味追求前蘇聯演奏風格的阿什肯納齊來說是非常有益的,他能在自己的風格里,自覺主動地吸取倫敦派音樂中所有的意識美。他是演奏貝多芬、肖邦作品的權威,特別是前蘇聯作曲家的鋼琴作品,無人能敵。

1969年,首次以指揮的身份登臺,獲得成功後遂逐步加強在指揮藝術上的嘗試。1981年,被任命為英國愛樂交響樂團的指揮,從此正式躋身於國際指揮樂壇。1989年後,被聘為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後改名為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也是倫敦皇家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1987年,任皇家愛樂樂團首席指揮。2004年,任NHK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九)瑪爾塔·阿爾格里希(Martha Argerich,1941—)

女鋼琴家瑪爾塔·阿爾格里希1941年出生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16歲首次參加布佐尼國際鋼琴比賽獲首獎,同年又在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中獲第一名,1965年又奪得國際肖邦鋼琴作品比賽的第一名。

她的演奏有著非凡的技巧,並且永不褪色。當她演奏李斯特的奏鳴曲時,她那不容喘息,一氣呵成的驚人魄力,簡直叫人目瞪口呆,她給人以兇猛感,猶如野馬奔騰飛躍而過。每一次聽到她的演奏,都會感到她越來越奔放,並傾注著她全部的熱情,富有一種野性的魅力。

她曾說:“我彈鋼琴,沒有捷徑,開端可能就預料到結果。”她很重視基本功的訓練,而後才使得技巧迸發出光輝。他從不自我控制,而是專心致志地把自己投身到音樂中去。她雖然是一位女性,但沒有矯揉造作,在她演奏的每一瞬間,她都是下意識地拋開一切束縛。

(十)毛裡奇奧·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1942—)

二十世紀世界十大鋼琴家(四)


毛裡奇奧·波利尼,意大利鋼琴家。1942年出生在意大利米蘭,5歲起跟隨威爾第音樂學院卡羅·羅納蒂學習鋼琴。1960年參加第6屆肖邦作品國際鋼琴大賽,獲第一名。此後的十年間,他又先後師從於阿·魯賓斯坦、阿·貝—米克蘭傑裡,1971年以後再歐洲旅行演出,大獲成功。

他的演奏風格乾淨流利、健康明快,給人以力量的感染,他的演奏曲目廣泛而多樣,演奏風格清晰明快,具有豐富的色彩變化和深厚的音樂涵養。從巴洛克、古典樂派、浪漫樂派以及現在作曲家的作品,他都有涉獵。他天生一雙大手,微微張開就可以輕鬆地覆蓋鍵盤上的八度音程,有人戲稱“波利尼有11根手指”。他演奏的古典作品精益求精,並對現代作曲家的鋼琴作品也有廣泛的涉獵。

波利尼曾經於2006年、2009年和2010年三次來華演出,對中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十世紀世界十大鋼琴家(四)

波利尼在天壇

全文載畢。喜歡古典音樂的朋友,敬請給予關注並請留言,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