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入門(七)——貝多芬:《歡樂頌》

矮小強壯,一頭烏黑的頭髮蜷縮而又濃密,一幅像個舉重運動員似的結實骨架,這就是貝多芬給人的第一印象。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恩的一所破舊的閣樓裡,他的父親是一個沒有多少才華而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一個女僕,一個廚師的女兒。貝多芬的童年充滿著苦難和痛苦,缺少像莫扎特那樣一個溫暖的家庭,他的祖父在他2歲的時候,意外的發現了貝多芬的音樂天才,便有意的對他進行培養,可好景不長,不久,祖父去世了。伴隨著而來的,是父親很想開發貝多芬的音樂天才,甚至是想把他當做一個音樂神童來炫耀。就在貝多芬4歲的時候,父親每天讓他練習9個小時的管風琴,有時還讓他練習小提琴,貝多芬的童年生活可想而知了,一個只有4歲的孩子,整天被關在一個小房間裡,感受到了無限的壓抑。有時候,喝醉了的父親半夜回到家,還要從床上生拉硬拽,把貝多芬叫醒,強迫他練琴,甚至還拳打腳踢貝多芬。

貝多芬還在年少時,就過早地承擔起家庭的重任,他11歲進了劇院樂隊,也就是在這一年裡,貝多芬首次正式發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作品的封面上印著:《鋼琴變奏曲——獻給沃爾夫·摩達尼西大人。作曲:路德維希·凡·貝多芬》。貝多芬13歲的時候,他正式成為劇院的管風琴師也就是在這一年,畫家施坦豪澤為貝多芬歡樂一張他最早的一幅肖像畫。

古典音樂入門(七)——貝多芬:《歡樂頌》

13歲時的貝多芬

1887年,17歲的貝多芬失去了他最敬愛的母親。雖然父親還在,但他不得不成為了一家之主,家庭生活除了要撫養兩個弟弟以外,還要支付父親的酒錢,即便是父親所在的宮廷劇院,也把父親的養老金髮給貝多芬,免得酗酒的父親亂花錢。

在貝多芬17歲這一年,發生了一件不論是對於貝多芬還是莫扎特,都只得記憶的事情,而且,也成為了音樂史當中的一段佳話,1787年春天,風塵僕僕的貝多芬從波恩專程來到維也納,他要親自拜訪心目中的偶像莫扎特。這一天,他來到莫扎特的寓所,莫扎特正在會客,對貝多芬的冒然入室很不高興,他隨便挑選幾首奏鳴曲,交給貝多芬。不知道是貝多芬彈得不好,還是莫扎特對他的演奏毫不在乎,莫扎特一直沒有理他。“難道我的琴聲真地不能打動他?”貝多芬邊彈邊想:“我一定要把他吸引過來!”想到這兒,他擺脫莫扎特的曲譜,自己臨場發揮起來。

突然,好像一到亮光在莫扎特眼前一閃似的,他的注意力轉移到了貝多芬的身上。原來,貝多芬的演奏竟躍出了莫扎特的奏鳴曲。在這新鮮的旋律裡,莫扎特發現了這位新人的非凡音樂才能。他立刻拿出自己正在創作的另一首鋼琴協奏曲的主題,想試一試貝多芬的即興創作能力。貝多芬給這一主題賦予了新奇的色彩和極不尋常的發展,這使莫扎特大為震驚,它當場宣佈要將貝多芬的這一段發揮筆錄下來作為他的協奏曲的華彩樂段,還興奮地向在場的客人們說:“我請你們注意這位青年,將來有一天,他會讓全世界都來談論他的!”

莫扎特的預言果然成為了現實,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後來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古典音樂代表人物。

兩年後,貝多芬來到波恩大學讀書,其時,革命的浪潮席捲歐洲,波恩是德國新思想的中心,在這裡,貝多芬受到了新思想的影響,積極投身到革命的浪潮中去,為此,他還譜寫了兩首革命歌曲《戰鬥歌》、《我們是偉大的德意志人民》。

1792年,貝多芬再次來到維也納,這次他拜訪了大師海頓,並決定跟他在身邊好好學習,但是海頓當時已經60歲了雖然他深受維也納人民的喜愛,可貝多芬卻覺得海頓的觀念過於老化作曲的規則與束縛實在太多。貝多芬迫不及待地要創造出自己的風格,再加上海頓對貝多芬也不是非常用心,年齡的代溝讓師徒兩人相處的不是很融洽。最後貝多芬不得不決定改換老師,,他先後師從阿爾佈雷希茨貝格、薩列裡、申克等。但過了不久,一連串的打擊迎面撲來,先是父親去世,再是波恩宮廷撤銷了對貝多芬今年前上的支助,這使得貝多芬不得不又要面對生活經濟上的壓力,他必須不斷地作曲或者演奏,來打響自己的知名度。

1795年,貝多芬首次以一位鋼琴家和作曲家的身份在維也納舉行了個人的音樂會,音樂會上,貝多芬演奏了自己創作的《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讓他在維也納一炮走紅。

古典音樂入門(七)——貝多芬:《歡樂頌》

貝多芬作品手稿

就在他的事業剛剛起步的時候,不幸的命運悄悄降臨到他的身上。從1796年起,病魔侵入他的身軀,貝多芬患上了中耳炎,起初,他非常努力地進行治療,事實情況並不樂觀,他的聽力逐漸下降。

1802年4月12日,天氣異常晴朗,萬物都漸漸地從沉睡中甦醒,貝多芬一早起來,他拿起一個玻璃杯子,用手指彈了幾下,這些天來,悅耳的聲音一直都不能進入他的耳膜,他又用力地彈了幾下,還是什麼都沒有聽到,他的脾氣變得異常暴躁,將手中的杯子用力摔到地上,杯子“無聲”的變成了碎片,他再度恐慌起來,發瘋似地跳起來,一頭衝出房間,奔向茂密的森林中。最後,他不得不垂頭喪氣地再次來到弗蘭克的診所,弗蘭克拿來紙筆,很不情願地寫道:“貝多芬先生,非常遺憾的告訴您,您得了一種嚴重的耳疾,恐怕您要聾了,您在漸漸失去聽力。”“啊——”貝多芬絕望地慘叫一聲,有氣無力地癱倒在地上。

從診所回到家,一路上走了多長時間他也不知道,只知道街道上已經空無一人,街道兩旁偶爾還有幾戶人家亮著燈光。他呆呆地坐在鋼琴旁,心中充滿著無比巨大的痛苦,他憤怒地從桌上抓起一個音樂主題,在琴鍵上彈了幾下,但卻沒有聲音,只有那“嗡嗡”聲連續不斷地噬咬著他的耳膜,他聲嘶力竭地喊道:“主啊!為什麼?這是為什麼?我應該怎麼辦啊?”貝多芬實在不能忍受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他從櫃子裡拿出一把手槍,裝上子彈,把槍口對準了自己的太陽穴……這一刻,空氣彷彿凝固起來,沒有呼呼的風聲,沒有啾啾的鳥鳴,貝多芬只聽到了自己那一顆還在“嘭嘭”跳動的心聲。他想起了媽媽,還想起了朱麗葉……她們會同意我這樣做嗎?慢慢地,他放下手槍,衝著半空揮舞著拳頭,高聲叫道:“不!我不能這樣做,我要勇敢地活下去,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決不向命運屈服!”

1802年10月,貝多芬在弗蘭克醫生的建議下,由他的學生里斯陪同,來到海利根斯塔特療養身體。在海利根斯塔特,貝多芬感到了無助和失望,他思考許久,提筆給弟弟寫了一封長信,信中寫道:“倘若如此,我將懷著何等的歡心飛向死神——永別了,切勿把我在死亡中完全忘掉……”這就是貝多芬飽受耳疾的折磨的見證——《海利根斯塔特遺囑》。

不,“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貝多芬不屈於命運的苦難與折磨,從1803年起,他開始了創作的高潮,《第三(英雄)交響曲》橫空出世,宣告了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宣言,之後,他寫下了《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五(皇帝)鋼琴協奏曲》、《第23 (熱情)鋼琴奏鳴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等不朽的作品,還創作了歌劇《費德里奧》。

古典音樂入門(七)——貝多芬:《歡樂頌》

貝多芬在創作

1815年後,貝多芬的創作生涯逐漸達到巔峰,這期間他所寫的作品每一首都要經過深思熟慮,甚至是每一個音符都要經過仔細的推敲,這些作品更加深刻動人。代表性作品有《第九(合唱)交響曲》、《莊嚴彌撒》等等。

1826年,貝多芬在一次旅行途中患上了重感冒,這使得原本就很虛弱的他一病不起,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夜晚的暴風雨中離開了人世,享年57歲。

貝多芬不僅是古典音樂的代表人物,還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奠基人,他是歷史上一位僅有的幾位偉大音樂家中的一位,被人們稱為“樂聖”。

喜歡古典音樂的朋友,請給予關注並請在留言區留下您的印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