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書家無「素人」——答《中國書法學報》記者彭一超、駱建宏問

再次被聘為中國書協顧問的著名書法家劉藝先生,在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創作評審委員會主任期間,堅持著正確的書法導向,維護了書法評審的尊嚴。其書藝、人品和學識均得到書界同仁的肯定。即使在他退下來以後,也身體力行地參與書界活動,鼓勵後學,提攜新人;另一方面筆耕不輟,勤奮有加,在書法創作和理論研究領域均取得了新成就。他的人品和藝德,深受大家的敬重與好評。本刊記者近日採訪了劉藝先生,順著記者的話題,他講述了對書法的理解和為人、治學、從藝的態度。

北京書法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注重傳統

記者:劉老,您好,您是書壇的老前輩,多年來您一直默默地對北京書法事業給予了熱情的關注和支持。新的一年剛剛開始,請問您對北京書協的工作有何寄語和希望?

劉藝:北京書法家協會是1983年成立的,當時叫中國書法家協會北京分會,我參加了那次成立大會。至今有二十多年了,共換了四屆,啟功、張旭、宣祥鎏、林岫同志分別擔任主席。北京書協的領導包括工作人員和書法界的其他同仁關係都很好,我和北京書協四屆領導還有副主席、各位理事和工作人員都很熟,所以我參加北京書協的活動也很多。我覺得北京書協從成立到現在,由於領導的重視,還有書協各位同仁的共同努力,工作很有特色、很有成就。我認為北京市的書法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傳統性很強,這與幾位老同志的影響很有關係。對北京書法影響很大的有趙樸老、啟功先生等,他們的書法很正統地傳承王羲之這個主流,所以北京書壇很重視傳統,很重視功力。不過近年來也有一些年輕的作者開始重視創新,這在一些展覽中看得出來。但是我對北京書協一貫的印象還是比較傳統。

當然,各地的書風各有所長,像河南比較粗獷一點,江蘇的書法很注重靈氣,北京的書法基本功很紮實,這與老書法家的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總之,書風各有所長,所以省市之間的互相交流很重要。北京是個得風氣之先的地方,各地的書家都希望到北京來辦展覽,這也是一個交流的機會。交流不是簡單的辦一個展覽,要真正起到互相借鑑、取長補短的作用,這樣,書法的藝術水準才會得到提高。

要入書協,你必須真正腳踏實地的去下功夫

刘艺:书家无“素人”——答《中国书法学报》记者彭一超、骆建宏问

記者: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至今已整整二十五個年頭了,至今舉辦過的各種展覽、大賽、筆會不下千次,各種書法出版物多如牛毛,加上現代傳媒業的迅速發展,書法行業無奈處在這樣一種躁動的氛圍之中,隨之泡沫書法家也在不斷的出現,請問劉老對此有何看法?

劉藝:我認為什麼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好事不是都好,不好的事不見得都不好。比如展覽是必不可少的,是書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的展覽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了,展覽確實是一個創收的項目,最少能收穫一大批作品,所以展覽和比賽確實很多。我覺得這種現象也有好的一面,它確實繁榮了書法藝術,這是不可否認的。有了這些活動,又有出版物、書法網絡等信息交流,相互溝通傳播,這是好的一面。另外是無奈的一面,確實給書壇帶來一些浮躁,你要“登龍門”,你就必須通過入選展覽、出版書籍等等,你才能夠提高身價,作為入會的條件。對於一個年輕的書法家來說,很重要的奮鬥目標就是要能夠參加重要的展覽,這樣就不免會出現問題。你如果以參加展覽為動力,那你可能會耐不住寂寞,就不會按部就班地從根底上去下功夫,那很可能就會想一些事半功倍的做法,或者說找一些竅門。現在的展覽比我當評委主任時更多樣化了,我看得出來,有些人為了入展,方法不是很對頭。最普遍的一個現象就是模仿,哪一個作品成功了,哪一種樣式受歡迎,其他人就跟著來。對這一點,我當評委主任時就特別注意,不能讓它形成一種風氣。這種形式吃香了,那麼大家就接踵而至,一窩蜂都上來了,這就是一種導向作用,其實導的結果是自找麻煩。如90年代仿古作舊的東西很多,就是“全國第六屆中青展”所謂的廣西現象,獲獎的書法作品都是製作出來的。用周俊傑的話說,廣西現象在第六屆中青展大獲全勝,但是第六屆全國展就全軍覆沒。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評委好色”。你用白紙寫黑字,評委不怎麼愛看,你用有顏色的紙、灑金的紙、大紅大綠的紙,就比較容易入選。這本身就有一種取巧的成分,功力不足,就用顏色來補。當然,色紙用得合適也有不錯的效果。所以展覽雖然對於年輕的作者很重要,但是你必須真正腳踏實地的去下功夫。學問、人品、書品各方面都要具備。

記者:有一種現象說,現在的年輕人寫了一兩年字就自稱書法家,已當了書法家的就自詡為名家,當然這是一種進取心。請問劉老,您認為當好一個真正的書法家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劉藝:進取心、理想無可厚非,現在的年輕人思想比較活躍了,他有一種理想、甚至幻想,這都是合乎人性的。但是從理想到現實,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非常重要。你的理想如果是當書法家,但是都找捷徑去了,處於一種浮躁的心態,想急於求成,我認為這就走彎路了。因為書法包含的東西太廣了,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技法、筆法,它是學問。學問和中國漢字文化緊密聯繫在一起了,字都識不了幾個,書法水平很難提高。我常跟人講,有一種稱呼叫“素人”,表現在什麼地方呢?大字也不識幾個,就是嗓子好,沒經過訓練唱出的歌非常好聽。還有就是沒有經過訓練就能夠畫畫,大字不識也可以畫得蠻有味道,也叫素人。但書法不可能有素人,大字不識你能寫好字嗎?書法和文化分不開的,和漢字分不開,和文學分不開,和學問修養分不開,甚至和人品分不開。當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書品、人品都是並列的,甚至人品在先。所以說寫一兩年字就能當書法家,是不可能的事。如果真正要當好一個書法家,學問、人品、書品都要具備。當然,最根本的還是要繼承,沒有繼承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傳統是書法的源頭。

在記者即將結束本次採訪時,今年七十五歲的劉老拿出特地為本刊書寫的新春寄語,只見遒勁、古樸的幾行章草字跡躍然紙上:“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春天來也;尊古出新,筆耕不輟,吾儕勉之”。簡潔的話語既飽含著劉老對北京書協的關心和厚望,也蘊涵著他那揮之不去的書法情結和藝術觀點,並藉此與廣大書法家和書法工作者共勉。

轉自孟雲飛主編《藝海無涯》(原載2006年2月10日《中國書法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