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端午節

我的端午节

關注我喲

☀每天推送與靜寧息息相關的政治、經濟、社會事業各方面的影視、圖片、文字等諸多優質內容。這裡是靜寧最接地氣、最重服務的本地微信平臺之一!我們不為獵奇發一些烏七八糟的東西,所以關注《影像靜寧》妥妥地沒錯!(聯繫合作QQ:330525330)

我的端午节

長按下圖二維碼

掃描關注“愛靜寧”

在靜寧,愛靜寧!在外地,更愛靜寧!

愛靜寧

『關注愛靜寧,我們在一起』

序 言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五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的端午节

第一篇 端午節來歷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戴索線,賽龍舟的習俗。

(網載)

我的端午节

第二篇 “高高山”來歷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與介子推,流亡在外十九年,大臣介子推曾偷偷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國稱君,封賞所有隨他流亡的王公大臣,惟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甚為怨恨,便做《龍蛇之歌》以感悟晉文公,然後就揹著老母親跑到綿山隱居起來。《龍蛇之歌》的意思為“有一條矯健強壯的龍,遭到了上天的譴怒,卷角棄甲,遁跡於下土。志願不能實現,蛇也和他同伍,龍蛇一齊行走,在草野中仍有分別。龍等到了昇天之日,安居於他的龍庭,唯有蛇依然蹉跎失意,沉滯在灰色的泥土。”重耳讀此文後,悔之莫及,親自到綿山尋訪,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無奈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他出來。誰知火燒了三日,介子推竟抱著大樹和母親被活活燒死。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五月初五村村點火,勿忘恩人介子推。

這個典故流傳至今,就是“點高高山”習俗,現在山西、甘肅等地一直流行。我們靜寧等地也沿用,只是近幾年社會快速發展,點高高山的草垛等燃料難找,這些習俗逐漸退出人們視野了!

(網載修改)

我的端午节

第三篇 壘“高高山”

童年時的端午節,也就是五月五,最有意義的就是“高高山”了,已烙在腦海中了,永遠棄之不掉了。

記憶最深的是10歲哪年的五月五吧,也就是小學三年級時期。初四下午放學時,老師通知明天五月五放假,同學們高興的站在凳子上,高呼萬歲,興奮欲狂。一放學就跳出學校大門,顧不上回家,約上幾個小夥伴,揹著小書包,當然裝著不多的幾本書,直奔屲子咀,因為哪裡在壘“高高山”了。

哪時候的“高高山”,是由放羊娃壘,放羊娃除過放羊的主要任務,就是每年壘和點“高高山”。從初二或初三開始,放羊娃就抽調人員,拉上架子車,從生產隊裡的麥場里拉上麥草,再拉上羊圈裡積攢的羊吃剩的玉米杆,堆積到屲子上。記得哪年好像是吳倉能和馬奢學,見我們幾個小娃娃來了,或許是他們個人手不夠吧,偏喊上我們幾個小夥伴,一同去拉麥草。我們高興的不得了,當然樂意前往。

草拉夠了,就是砍樹枝。屲子山的塌山裡柳樹多的是,也是生產隊的,因壘“高高山”,隊長是不管的。馬奢學是娃娃頭,爬上柳樹,折下帶葉子的柳枝,我們幾個小夥伴把折下的柳折拉到壘“高高山”的屲子咀處,當然不是一枝和兩枝,而是好幾車。最後還要找一根“高高山”心,也就是碗口粗的、十多米長的柳樹,作為主心。

準備好了,就開始壘了。選址就是屲子最顯眼、最高處,全村人都能看見的屲子咀轉灣處,年年都在這個地方。先挖坑,把選的哪顆作為主心的樹摘端摘牢固,方圓用麥草、玉米杆壘起來,最後把樹稍堆在外層及麥草上方,“高高山”就壘好了,足足有兩間房高,就如麥場裡的一個大草垛,只等五月五凌晨點了。在壘“高高山”的同時,在附近的地梗處,還要挖一個土框,雕刻出“山神土地爺”的形狀,前面做成土臺,明天用來祭祀“山神土地爺”。

壘好的“高高山”處不能離人,要安排人看護,怕娃娃半夜提前點燃了。呵呵,與其說是安排人看護,不如說是大家守夜。因為哪時候娃娃們耍的玩具少,沒有電視和手機,對每年的五月節非常迫切,對這個龐然大物興趣盎然,一晚上圍座在“高高山”旁,切夜不眠,不亞於大年三十夜守歲,享受五月五的氣氛。

記得那年太陽未落山放學,直到半夜黒靜了才回家,全家人等著吃晚飯。印象非常深刻,媽媽只是唸叨了幾句,沒有過多的責罵,童年最深的記憶就這樣就刻在腦海中了。

(此篇為童年回憶,幼時趣事無法留影像資料,只能憑腦像記憶敘述)

第四篇 點“高高山”

“高高山著來了,高高山著來了.......”,半夜迷迷糊糊的,從屲子咀傳來了一陣陣吶喝聲,從窗眼望去還有星星火光,早知道這是在叫人,以前點“高高山”也是這樣,是照看的娃娃不睡覺,點起小部分火光,既叫人,又營造節日氛圍,正式“高高山”還不會點燃。這時候的我,當然睡不住了,一軲轆爬起來,顧不上洗臉,拿上花饃饃和煮熟的雞蛋,朝屲子上跑去。

初夏的夜,空氣清新,涼風習習,雖然穿的單薄,但腳下生風,覺不出冷。三步並作二步,不一會就到屲子咀。呵呵,果然幾個小娃娃在“高高山”旁,燃起小火焰,呼叫吶喊,看到我來,還說又來了一個。記憶中的高高山就是這樣點法,從半夜就燃燒小火,呼喊叫人,吵得一莊人不得安寧,不過憨厚的老百姓不會責備,反而樂意一年吵一次聽一次。最近好多年端午節靜俏俏的,已經沒這習俗了,想聽都聽不到了。

到了“高高山”旁,沒忘爺爺的吩咐,把拿的花饃饃和雞蛋,放在挖好的山神將軍及土地等逐神供位前,敬獻一會兒。呵呵,現在忘記爺爺說的敬獻原因了,可能是山神土地爺也過節,也想吃好吃的吧,再就是祈求山神爺顯靈,保佑我們平安幸福吧!

下圖是點“高高山”時祭祀的山神將軍土地等神位。

我的端午节

凌晨還早,和夥伴們一起,拿了獻過的花饃饃和雞蛋,坐在堆起的“高高山”旁,吃起夜餐來,邊吃邊說邊笑邊喊,享受節日的快樂。

隨著吳廟山頂東方泛白,凌晨天快亮了,聚集的人也很多了,壘“高高山”的頭兒馬奢學和吳倉能就宣佈正式點燃了。哈,激動人心的時刻也就到了,我們小娃娃就插不上手了,遠離“高高山”,由大人持火把從四面點燃,瞬間火光沖天,光芒萬丈,伴隨著樹葉“沙啦啦,沙啦啦”的著火聲,我們娃娃放開喉嚨高喊著:“高高山著了,高高山著了......” 這時候,對面山上靳寺、吳廟、高灣等村也相繼點燃了各村的“高高山”,端午節的高潮就這樣降臨了!

這種習俗,這種快樂,這種感觸,是隻有身臨其境,親身體驗過的人才有的一種樂趣,童年最深最好最快樂的記憶,怎能隨之抹去呢?!

(此篇為真實回憶)

我的端午节

隨著社會發展,糧食作物種植減少,也就沒有點“高高山”的麥草桔杆等柴草了,“高高山”由易燃方便的汽車報廢輪胎等代替了。下圖就是今年峰台山頂由東關村用輪胎壘的的“高高山”。

我的端午节

五臺山頂峰火臺處的“高高山”是南關村也用輪胎代替柴草做的,下圖是清晨我們到山頂後看到點燃後的灰燼,一村民說是端午凌晨兩點迫不及待的娃娃們就點燃了。呵呵, 著了5個小時的“高高山”還餘火未滅,青煙繚繞。

娃娃時代的快樂衝動已經退去了,不能半夜親臨現場欣賞火光沖天的“高高山“了,只能這樣看著“高高山”的餘灰了,體驗點燃時的樂趣了!

我的端午节

第五篇 花饃饃

端午節烙花饃饃,由來已久,無處考究,可能古時候常年吃粗茶淡飯,期望過節吃改善一頓,就在五月五做好吃的,烙白麵饃饃改善一哈吧。

童年時,端午節前一天,便吵嚷著要吃花饃饃和白索。記憶中,端午節的奶奶和媽媽總是最忙碌的,似乎沒有閒著的時候,初三、四,奶奶和媽媽就已經忙開了。看奶奶媽媽烙花饃饃,是一種享受,就那麼一團發好的白麵,用擀麵杖來回擀幾下,再在手裡上下翻飛幾次,就變成一個花饃饃了。 還有哪“百索”,是用面捏成動物大致形狀,有雞,狗、兔等,放在鍋裡,和花饃饃一起蒸熟,用顏色花色,再用線串起來,帶在勃子上,就是最奢侈的節日禮物了。

我的端午节

記憶最深的是青蛙形狀,可能是青蛙好捏吧,擀開一快麵皮,厚約一指頭,切成小長方形,兩頭各朝兩邊一拉,捏在一起,一面稍小些,就是青蛙頭和前足,一頭捏大些,就是後足。熟了以後,染上顏色,帶在脖子上,口裡學著青蛙的叫聲:“呱呱,兩五一十........”還捨不得吃,耍兩天後幹得咬不爛了,就開水泡著吃了。呵呵,小時候的情景,至今想起親切幼稚,歷歷在目,異常清晰。

(此篇為回憶自編)

我的端午节

現在五月五烙花饃饃,沒哪時候費事了。幾家子在巷子裡盤一個簡易鍋頭(灶臺),廉價的土胡基就行,中間空心,用來燒火聚火灰,預留撐饃饃的鐵桿。將擀好的饃饃放在鐵皮上,待鍋頭火燒的差不多了,把鐵皮連同饃饃一起放進去,堵塞燒火口,約莫10多分鐘,一盤花饃饃就熟了,當然少不了要點顏色!

我的端午节
我的端午节

這是去年,也就是2016年端午節前一天,媽媽、二媽以及鄰居烤花饃饃的情景。呵呵,現在是幾家聯合起來做花饃饃,速度快,效率高,更熱鬧。

我的端午节

看,有擀麵的,有捏圖案的,有撒苦豆和滴清油的,有點顏色的,有現場指導的,有帶幼兒浪閒的......有說有笑,其樂融融,都洋溢在五月五節日的氣氛中,享受節日的快樂!

我的端午节

哈,不一會時間一臉盆花饃饃就熟了,五顏六色,清脆爽口,油香撲鼻,好香啊,看的人饞誕欲滴哦!

我的端午节

第六篇 荷 包

端午節帶荷包,也就是香包、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點綴裝飾,營造節日氛圍。古代的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

我的端午节

童年記憶中的荷包,沒有賣的也沒有買的,都是奶奶和媽媽,抽農閒時間自做的,雖然工藝不精,花色單一,但凝結著親人的心血,盪漾著節日的歡興。

我的端午节

現在的荷包,大多是專業製作,有些是機器刺繡,故顏色鮮豔,種類繁多,做工精湛,目不暇接,琳琅滿目。

我的端午节

附近的荷包,尤以慶陽香包最為出名,有專門的工藝刺繡廠製作,每年五月還舉行香包旅遊節,吸引全國各地遊客觀光購買。還受到外國客人的青睞,不遠萬里前來參觀工藝技巧,購買收藏。

俺家的這個就是慶陽大荷包。

我的端午节

從端午節的前一個月起,街道上就出現了賣荷包的香客,大多是農村婦女,挑一付竹杆,也有固定在三輪車上的,上面扎幾根橫檔,五顏六色的荷包就掛在上面,任憑顧客挑選。

我的端午节

對顧客選好的荷包,直接取下帶走,價格也不貴,一般5元左右,製作大的、做工精細的就10元甚至20元,因而得到眾多人的喜愛和購買。

我的端午节

由於價廉物美,豔麗漂亮,尤受少男少女喜愛,作為饋贈的首選禮物互贈。也有作為定情之物相送,成為夫妻愛情的見證。

呵呵,俺家的這個荷包雖非定情之物,也是平安溫馨的象徵。

我的端午节我的端午节

呵呵,端午節兒子和外甥戴著荷包,在隴海公園遊玩,燦爛的笑容洋溢在純真的臉頰上,沉浸在快樂的節日中。

我的端午节我的端午节

隨著社會發展,小康生活的推進,部分遠古流傳的節日習俗逐漸淘汰,現在端午節看得見最多的習俗就是荷包了。一旦街道上出現挑著擔兒賣荷包的,就知道五月五-------端午節要來臨了,也成為五月縣城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我的端午节

第七篇 綁索線

索線是我們農村的俗稱,就是五彩線,是由紅、黃、蘭、綠、紫等五種顏色搓成的彩色線繩,端午節這天綁在人們的手腕和腳腕處。小時候奶奶說綁上可以防止蛇蠍等五毒攻身,不但我們小孩綁,爺爺奶奶等大人們都綁。

我的端午节

說起索兒線,就離不開貨郎擔,哪時候的索線大多都是從貨郎擔跟前賣的。貨郎擔就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販賣商品的小販。

記憶中,他們大多是秦安縣人,走到村口,放下貨擔,手搖撥浪鼓,口裡喊著:“頭髮換針換顏色囉.........”村中的男女老少,還有娃娃們,聽到鼓聲喊聲就一齊圍上來,看這看哪看有撒稀奇嗎,賣些所需的日用品。

我的端午节

每年端午節前夕,貨郎擔準會出現,端午節綁的索線,點花饃饃的顏色,還有雄黃,等等大多是從貨郎跟前賣的,或者頭髮換的。

貨郎跟前賣索線不是用尺子量,而是用臂膀,一毛錢就能賣張開雙臂一臂膀長的索線。記憶中,奶奶通常賣兩毛錢的,還要貨郎再讓一些,淳樸憨厚的賀郎客就讓一匝長,其實給賣的人都會讓一點點的。

如今,貨郎擔早已消失在了歷史的陳年光影中,可詳熟於耳的撥浪鼓和貨浪的叫賣聲,伴著童年不能忘懷。

我的端午节

社會在發展,五色線也在變化。現在的無色線比哪時精美多了,樣色也豐富了,而且編成小辮子,以能綁一個手腕為一根,有些帶一個小小的銀鈴兒,孩子們綁在手腕上就發出清脆的鈴鐺聲。

也不再是貨郎擔挑著走街串巷賣了,是在縣城裡的玩具商店裡賣了。當然最多的時候還是端午節前的街道上,賣荷包的香客跟前最多。

我的端午节

第八篇 插楊柳

晉文公火燒棉山燒死介之推後,將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第二年,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每逢他死的那天,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這就是端午節插楊柳的來歷。插楊柳一直留傳到現在,成為我們端午節的只要習俗之一。

我的端午节

在農村,我們叫插楊柳,端午清早,點罷高高山,順路在柳樹上折一捆帶葉的柳枝,拿回家插於大門框,或插於房簷下,也有置於亭堂桌子上。

這幾年,也有差艾插花的,凡正寓意都一樣,代表著端午節日。

我的端午节

這是院內房簷下的楊柳,年年端午都這樣插。

我的端午节

在城市,插楊柳沒農村方便,得去賣。端午節這天,縣城郊區的人拉著摺好的柳枝以及艾草、鮮花,一大早就在縣城各個交通要道,十字路口處,買楊柳了。城裡市民或多或少總要賣幾枝,插於大門處,算是節日的體現了!

我的端午节

大概柳樹紙條放置桌上不雅觀,或是由於沒有香味吧,城裡人端午節這天大多數插花,有牡丹,有月季,有玫瑰,有水仙,賣幾枝插於花瓶,置於客廳,頓時滿屋生香,沁人心脾,既有了節日氣氛,又生機盎然。

俺家端午節插的是老婆賣的,有牡丹、月季、玫瑰、香水百合等等,香味四逸,為節日增色添彩。

我的端午节

看,端午節這天,女兒和侄女沒處戴花,也不戴荷包了,只好手執楊柳,面帶微笑,自由散步,節日的喜悅溢於言表。

我的端午节

第九篇 雄黃酒

記憶中的雄黃,總是在端午節洗過臉後,奶奶就打開櫃子,拿出她的八寶笸蔢(裝零用物品的笸),找出一紙包包,包的就是雄黃,將雄黃取一點倒入酒盅,再倒幾滴酒,用指頭攪勻,就是雄黃酒了。奶奶就大呼小叫,把我們姊妹幾個喊來,將雄黃酒抹在耳朵、鼻孔、腳腕處,也在額頭上抹一點,說是五月五抹了雄黃,蜈蚣等小蟲蟲就不叮了,也不鑽耳孔鼻孔了。呵呵,奶奶的這招靈著呢,小時候就沒有被這些小蟲蟲咬過。

我的端午节

以後才知道,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全國大部分地方流行。古語曾說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原來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大人給小孩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看來奶奶端午節給我們抹雄黃酒不無道理,是古代遺傳下來的節日習俗。

我的端午节

哪年端午老婆賣荷包,順便也賣了一包雄黃,我就做了一盅雄黃酒,給女兒和兒子抹。呵呵,他們都不抹,嫌酒味難聞,還說都啥年代了,遇不上蛇等蟲蟲了。

娃娃說的也對,遠離了純樸的農村生活,見不上嘛咋蜈蚣等小蟲蟲了,端午抹雄黃的習俗就這樣慢慢遺忘了。

我的端午节

第十篇 登 山

按古俗,九月九日是登山節,有唐朝詩人王維的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證,可在我們靜寧,端午節是登山節。這天一早,人們吃過早餐,相邀幾個好友,帶些乾糧,就登附近的幾座山了。

我的端午节

我們靜寧資源匱乏,沒有什麼出名的旅遊景點,無非就峰台山、文屏山、五臺山、九龍山等。十年前端午節五臺山人最多,由於山小又面對公路,登山的人一覽無餘,全能看見,狹窄的山路上人流不斷,堵塞路口。

我的端午节

前幾年縣上擴建峰台山,植樹造林,硬化道路,修建亭臺樓閣,美化環境,端午節人們都去登高望遠,享受節日快樂。

我的端午节

這兩年縣上著力修建文屏山,現在端午節登文屏山的人最多,三五成群,熙熙攘攘,絡繹不絕。加之端午時節山上槐花盛開,芳香撲鼻,蜂飛碟舞,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成為靜寧端午登山的最佳場所。

我的端午节

端午節,不由得想起了奶奶,所經歷的端午習俗都與奶奶的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

發一張奶奶相片,意在懷念,奶奶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我的端午节

後 記

時值端午,登高望遠,心情舒暢,奇發突想,何不將端午記之?於是,藉助《我的美篇》及網絡平臺,以回憶和經歷的形式,將端午節習俗簡要記之,詣在自記自樂,以留紀念爾。

因草寫倉促,紕漏之處,眾友權當笑爾,見諒為是!

平淡人生

2017年端午夜

我的端午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