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岫雲村的幸福

「鄉村振興」岫雲村的幸福

太陽山,由北向南橫亙在離蒼溪縣城50公里的白驛鎮境內。站在山巔,蒼野茫茫。遙望山腳的岫雲村,藍天白雲下,山村小洋房錯落有致……

2016年岫雲村被評為省級四好村,2017年村黨支部書記李君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目前全村246戶人家有153戶購買了小汽車。短短十年時間,岫雲人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幸福路。

6月26日,雨後初晴,記者來到岫雲這個花團錦簇的美麗小村莊。我們走家串戶,遇見的村民臉上都掛著甜美的笑容,話語裡都流露出毫不掩飾的幸福……

「鄉村振興」岫雲村的幸福

1

我一定要把訂單完成好

院子邊一群豆花雞正在歡快覓食,圈裡豬的鼾聲連連,核桃樹上的果實壓彎了枝頭……

正在給雞喂包穀的鄭榮華雖然手腳不咋利索,見有客人來,放下活路熱情的招呼我們“快坐快坐”。

「鄉村振興」岫雲村的幸福

1988年發現患有類風溼後,鄭榮華的手腳關節日漸變形,逐步喪失了勞動力,丈夫又有智力殘疾,鄭榮華一家成為村裡的貧困戶。

“病了以後我莫法做重活,只有餵養一下豬呀雞呀啥的。前些年,雞下了蛋,豬也養肥了,又很難賣出去。每次賣豬都要找親戚鄰居幫忙,很麻煩。2015年,村支書李君把我家的兩頭豬放在網上拍賣,一下賣了7600元。從那以後,我家按照傳統方式餵養的豬、雞,種的蔬菜、糧油啥的都是李書記他們幫著賣。”鄭榮華話語質樸。

“現在生活咋樣,還有啥困難嗎?”

“我們的傳統農產品不愁銷,日子越來越好過,感到很幸福。我們加入了‘私人訂製·一品一家’活動,今年我家簽了兩頭肥豬、20只土雞、1000個土雞蛋的‘大’訂單,總共12000元我們也拿到手了。現在愁的是怕年底1000個雞蛋不夠數,所以我準備再養一窩土雞,一定要把訂單完成好。”鄭榮華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

「鄉村振興」岫雲村的幸福

在鄉村振興教育基地建築工地旁邊的菜園子裡,86歲的王澤淑正在摘牛皮菜,放下手中的活,她和我們拉起了家常。

“您這麼大年齡了,幹活行不行呀?”我們有些擔心。

“你們年輕人莫看我年紀大,我一年到頭就是閒不住,喜歡做餵雞打豬草這些事。呵呵!”老奶奶雖然有些耳背,可精神頭很好,堆滿笑容的臉上皺紋褶子很是明顯。

四年前,岫雲村通過“遠山結親·以購代捐”活動,銷售村裡的“時光雞”、“歲月鴨”、“年華豬”、綠色蔬菜和有機糧油,城裡人吃上了地道原味的生態農產品,村民們的腰包也慢慢鼓了起來。

“第一年,我養了兩頭豬5只土雞。豬要養足12個月,只喂包穀、紅苕和青飼料,雞都在地裡散養。當年,與我家結對的‘成都親戚’全部買了,收入6000多元。後來,‘成都親戚’說我家的豬肉很香很好吃,也就一直和我們結對了。今年春節前,‘成都親戚’還到我家來了的”王澤淑的言語中,洋溢著自豪與幸福。

「鄉村振興」岫雲村的幸福

2

真正吸引我的是青山綠水好空氣

藍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雲。

沿著開滿格桑花的石板路來到“感恩亭”,亭子右邊的山坡下有一片桃園,一位老人正在挖排水溝,一條雪白的長毛大狗在一旁不停地跳躍嬉戲著。

“老鄉,在園子裡務工多少錢一天?”記者問。

“我乾的是義務工,沒有工資哦。”停下手中的鋤頭,老人一邊擦著汗水一邊說。

“這是為啥?”記者有些不解。

“剛剛是給你們開玩笑。這塊地是我兒子回來承包的,種的桃子和李子樹。今天,我是來幫工的,兒子在下面地裡除草呢。”老人指著山下笑著說。老人叫李奎華,今年78歲,是一名退休森工。

「鄉村振興」岫雲村的幸福

按照李奎華手指的方向,我們順著盤山水泥路來到山下,遠遠就看見桃園的路邊停著一輛越野車,剛割完雜草的李偉榮正在給桃樹修枝。今年51歲的李偉榮一直在成都經商,而他作出返鄉創業的決定只用了一個晚上。

李偉榮告訴我們:“今年春節回家過年時,看見岫雲村變了,而且變得很快,變得很美。硬化的村道四通八達,原先村裡的草房被瓦房和小洋樓代替,村裡正在打造生態產業園。村支書李君希望我回來為家鄉做點事,我只考慮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便與村委會達成協議,承包了130多畝坡地,栽植了7000多株桃樹、李樹。”

“真正吸引我的是家鄉的青山綠水和好空氣。在岫雲住了3個月,早上起來不咳嗽了,身體比以前好了。”李偉榮說,“現在我種的桃樹、李樹,全部使用農家肥,人工除草,生物殺蟲,為的就是要保護好這裡的綠水青山,打好園區生態這張牌,把城裡人吸引到鄉下來,把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何況這裡每天都有純淨的好空氣呼吸,比城裡人幸福多了。”李偉榮黝黑的臉上,露出兩個深深的酒窩。

「鄉村振興」岫雲村的幸福

十年探索走出脫貧幫扶創新路

從走進岫雲村開始,我們的耳朵裡就不時聽到隆隆的推土機聲。岫雲生態產業園區的10公里道路剛剛完工,進村的道路也擴建完成,生態競技垂釣池、遊客停車場正在開挖建設……

「鄉村振興」岫雲村的幸福

岫雲村的變化太快了,一天一個樣,一月大變樣。

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說:“岫雲人是幸福的,趕上了鄉村振興的好時機。”

其實,為了抓住這個好時機,李君帶領鄉親們整整探索了10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李君辭去成都年薪18萬的企業經理工作,毅然回村當起了村支書。10年來,李君先後創造了“遠山結親·以購代捐”、“私人訂製·一品一家”、“岫雲村扶貧體驗餐廳”等脫貧幫扶模式。

位於成都市高新區的“岫雲村”湯館扶貧體驗餐廳現有員工23人,絕大部分都是岫雲村或者岫雲周邊村子的,其中有8個貧困戶家庭成員。

24歲的向文科家在蒼溪縣城,2015年大學畢業後進入扶貧體驗餐廳上班。“我在這裡推銷自己家鄉的優質農產品,三年來,我不僅收穫了事業,還收穫了愛情。去年我和同在體驗餐廳上班的小鄭結了婚,現在已經當上爸爸了。”有些內向的向文科幸福掛在臉上。

“岫雲村”湯館現在每天有2萬元左右的銷售收入,加上客戶體驗後的定製消費,一年可以消耗價值1000多萬的農產品,能徹底的解決岫雲村以及周邊村裡農產品的銷路問題。可以幫助一千個農村貧困家庭脫貧。村集體以村品牌入股,一年可分紅15萬元左右,全村994人集體經濟收入人均可達158元以上。

“開設扶貧體驗餐廳,把一個村作為品牌來打造,通過品牌實現農產品的增值,通過餐廳把城市和農村連接起來,讓村裡的農產品有穩定的銷售通道,貧困戶有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就業的新門路,這是一條適合沒有任何特殊資源的偏遠山區農村實際發展路子。這樣的‘岫雲脫貧幫扶模式’具有很大的複製和推廣價值。我們決定在成都再開兩家藏區縣貧困村的體驗店,在蒼溪縣把體驗網絡擴展到70多個村。”李君說。

「鄉村振興」岫雲村的幸福

2018年2月12日,李君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成都召開的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並作了交流發言。截至目前,李君的團隊已帶動周邊近100個村、3000多農戶銷售3000餘萬元農產品,其中貧困村32個,貧困戶1800餘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目前國家投資2000餘萬元正在建設岫雲生態產業園,750平方米的鄉村振興教育基地‘初心館’主體已經建成,建成後的‘初心館’集展示教育、技術培訓、醫療衛生和村委會辦公於一體。你還可以通過豬兒妞妞APP在網上定製年豬,通過手機查看豬兒生長情況。”6月29日剛剛當選共青團十八屆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的李君在電話裡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我們下一步是依託岫雲生態產業園發展鄉村旅遊,讓更多的城裡人走進岫雲的綠水青山,呼吸好空氣,吃上無汙染的生態農產品,與岫雲人一道共同享受幸福的田園生活。”

「鄉村振興」岫雲村的幸福

編輯:孫鵬淵 編審:向豔瓊 監審:楊春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