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来不是文弱书生 而是不怕事的壮汉

所谓礼仪之邦,礼是内心对别人,对万物的尊重,;仪是把把这种尊重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实礼仪就是一种穿衣吃饭,说话形式的礼貌规范。而我们的华夏族从来不是血缘的民族,而就是礼仪的民族,凡是接受认同华夏文化礼仪的,我们都认为是华夏族,相反,如果背弃华夏礼仪,我们就不认为他是自己的同族,所以我们经常称呼不讲礼仪的人为禽兽。

我们常常评价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好像我们从来都是爱好和平,从来不崇尚武力,从来不对外侵略扩张。可是大家要明白,中国文明传承千年,怎么可能没有强大的武力,中国地域辽阔,怎么可能没有对外扩张?

西周实行分封制,其实就是武装殖民。派自己的亲信亲戚,率军队到地方建立封国。

秦朝的武力就更不用说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中国从来不是文弱书生 而是不怕事的壮汉

秦军

汉朝时期北灭匈奴,南灭南越。史籍记载,匈奴控弦之士30万,其实就是说成人男子大约30万人。可是汉武帝墓笔记带一战,灭匈奴9万余人。加上此前三次战役,一共灭匈奴15万人。成年男子几乎死了一半。如果再加上,汉军主动出击,抢夺牲畜焚烧物资,匈奴中的老弱妇孺因饥寒交迫而死亡不在少数。所以匈奴才被迫远走。

中国从来不是文弱书生 而是不怕事的壮汉

唐朝皇室有鲜卑血统,是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混合的结果,所以虽然有华夏礼仪,但是更有少数民族的彪悍,对外侵略扩张,更是手下不留情,灭国十多个,影响力远达中亚阿拉伯地区。为唐朝天子李世民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

宋朝重文轻守内虚外,对外屡战屡败。可是强大的经济,繁荣的文化,先进的科技,宋朝先后扛住了辽,抗住了金,就算强大无比的蒙古,宋朝已坚持50年之久,这样的武力还不够?

明朝初年明成祖屡次北伐蒙古残部,把整个漠北都给打怕了。郑和下西洋,不只是文明之师,更是威武之师。即便到明朝末期,面对西方侵略者,明朝海军依然一战而胜之。在印度肆意妄为的西方侵略者,到了中国,也只能夹起尾巴做人。

中国从来不是文弱书生 而是不怕事的壮汉

徐树铮

清朝末期总是被人诟病,这主要是我们放弃了向西方学习,而我们一旦向西方学习,我们的武力绝不比西方弱。即便是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北洋政府名将徐树铮在1917年依然抓住沙俄出现十月革命的机会收复了想要独立的蒙古。而新中国成立之后,朝鲜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对印自卫反击战,更是彻底赶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

和平发展繁荣,从来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做到的,必须依靠强大的武力,所以我们不要被,礼仪之邦,这个词所束缚,我们是礼仪之邦,但这是建立在我们拥有强大的武力基础之上的。

最后还是那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