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導⑦

汊河鎮,地處滁州市來安縣,與南京江北新區僅一河之隔。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鄉鎮,如今已有近百家軌道交通裝備企業落戶。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蘇滁現代產業園

蘇州工業園區首個省外合作共建項目——蘇滁現代產業園一期12平方公里實現“九通一平”,完成投資超百億,落戶企業超百家。

因改革著稱的“大包乾”發源地滁州,近年來通過深度融入長三角城市群和南京、合肥都市圈,滁州“雙圈互動、左右逢源”的區域中心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尤其是深度融入南京市,是滁州多年來的一個共識。按照“拓展腹地、生態屏障、產業配角”這一定位,滁州市不斷強規劃、打基礎、重共享,與南京的唱響了“雙城之戀”交響曲。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作為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近年來,滁州市不斷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的步伐。如今,面對南京江北新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滁州正加速邁進“大江北”時代。目前,滁州與南京江北新區正在建立多層次對接機制,致力於把滁州打造成南京江北新區的拓展腹地、生態屏障、產業配角,跑出了融入南京都市圈加速度。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7月6日,雖然是個工作日,滁州市來安縣汊河經開區孔雀城項目售樓部卻擠滿了人。“目前在售的是五六兩期,前四期已經賣完。”一位銷售人員介紹說。在汊河,新開的樓盤從來不愁賣,並且價格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三四年前,每平米大概三四千,現在漲到了1萬多。”汊河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李正秋到管委會已10年,見證了汊河地產業的騰飛。

“來買房的八成以上都是南京人。”李正秋說,汊河與南京一河之隔,從汊河經開區出發,僅7公里就到南京高新區,只要一刻鐘車程就能直抵南京長江大橋。“但南京人願意過來買房,與我們的兩地協同一致的規劃有很大關係。”李正秋坦言,如果沒有與南京“一張藍圖”的規劃,再近他們也不願意來。

區域合作,規劃先行。為了搶抓機遇,滁州市注重規劃銜接和區域融合發展,不斷加快對接南京、融入長三角的步伐。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5月份我們又去了趟南京規劃局,對接城際鐵路、高速公路等大能力交通項目的規劃。”滁州市規劃建設委員會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經常往南京跑,先後參與了《南京都市圈城鄉空間協同規劃》、《滁州市產城融合示範區規劃》、《江北烏衣汊河全椒地區發展協調規劃》等綜合、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同時,他們還邀請南京江北新區規劃同一編制單位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啟動滁寧協同發展區規劃研究工作。

“下一步,我們還將積極與南京市規劃局對接,主動加強與江北新區的空間統籌,構建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城鎮體系。”該工作人員進一步說道。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盛世高科軌道裝備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軌道車輛裝備和零部件開發、生產和銷售的民營科技型企業,2009年從南京浦口區搬遷而來。得益於汊河經開區的各項優惠政策,加之企業領導層對科技創新和產學研合作的重視,經過近10年的發展,企業已經實現了向軌道機車車輛核心裝備和關鍵零部件供應商的成功轉型。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土地政策和稅收減免政策是來安帶給我們的最大‘紅利’。”回想起企業落戶之初,企業行政總監孫劍群說,當時和盛世高科一起從南京前來落戶的企業還有其他7家,現在發展得都不錯,企業員工大部分都是南京人,他們有的已經在汊河買了房,安家落戶,也有的每天乘坐廠裡的通勤車往返滁寧兩地。

“我們利用滁寧地緣相鄰的特點,積極推進和南京都市圈的合作,承接產業轉移,創建科研創新平臺,同時做好項目落地的建設幫扶工作。”滁州市經信委中小企業發展辦公室主任科員王岐說,目前,滁州在都市圈產業合作方面的項目主要來自南京,在滁投資的南京企業數量更是多達300多家。主要涉及軌道交通裝備、汽車零部件、家電、新材料、化工、農副產品深加工等領域。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滁州市充分發揮邊際效應,錯位發展,沿南京邊界佈局建設了1個國家級開發區和8個省級開發園區,引導南京產業向滁州有序轉移。據初步統計,2017年來,自南京的億元以上項目79個,佔江蘇省轉移項目總數的一半。

“我們在智能家電、裝備製造、新型化工等領域與南京市產業關聯度逐年提升,特別是軌道交通裝備與南京市形成高低搭配、鏈條完整的生產協作體系。”滁州市發改委投資科科長董大育說道。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7月6日,恰好是程龍霞來到南京琅琊路小學蘇滁分校一週年的日子。每天在這所花園式的校園裡教書育人,身為校長,程龍霞打心眼裡感到高興。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這裡原來就是一所農村學校,無論辦學條件還是師資力量都沒法和現在比。”程龍霞說,在南京和滁州兩市領導的大力推動下,2015年9月,南京市琅琊路小學蘇滁分校正式開始招生。兩校實行的是集團化辦學的模式,統一辦學理念,統一教學管理。南京琅琊路小學副校長任蘇滁分校校長。此外,南京方面會有老師定期上門送教,對分校課題研究提供指導。合作辦學後,不僅學生數量呈現了“井噴式”的增長,全校師生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學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升。

近年來,隨著寧滁全方位的融合發展不斷提速,滁州市民也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同城化發展帶來的實惠。

2015年,滁寧公交換乘中心開建,2016年8月,滁州108路公交進駐滁寧換乘中心,2017年4月,南京揚子公交611路延伸至滁寧換乘中心,成為全國第一條跨省公交線路。“亭城通”市民卡與南京等全國110多個城市實現聯網互刷。僅蘇滁現代產業園就有14條通道直接通往南京。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南京兒童醫院滁州分院掛牌運營,市第一人民醫院加入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加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集團,並率先接入南京都市圈網上預約掛號平臺。

南京琅琊路小學、夫子廟小學分別在蘇滁產業園第一小學、滁州四小設立分校……

無縫對接,民生共享。滁寧兩地合作的前景越發清晰。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探尋滁州市深度融入南京市的經驗,我們不難發現:深度融入南京市,滁州凝聚了廣泛共識,上下同心,“咬定青山不放鬆”,善做善成,久久為功,藍圖逐漸變成現實。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深度融入南京市,首先上下齊心。滁州市委書記張祥安指出:“深度融入南京市,積極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滁州的發展定位,更是永久堅持的戰略選擇。對滁州來說,參與長三角一體化,首先是要融入南京都市圈;融入南京都市圈,首先要深度融入南京市,這是我們最現實的突破口,是重要的切入點。”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思想的統一,就沒有發展的率先;沒有觀念的統一,就沒有發展的跨越。滁州市樹立對接南京、融入南京、配套南京、服務南京的“一盤棋”思想,積極推進與南京的功能互補和融合,努力構建滁寧發展新格局。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滁州市推動建立政府引導、部門推動、社會參與的多層次、全方位合作交流機制。與南京市構建都市圈“決策—協調—執行”三級運作機制,不定期召開黨政領導聯席會議,定期召開市長聯席會議、專委會工作會議和秘書處工作會議。歷屆黨政領導主動赴南京會商合作事宜,對口部門實現常態化的工作對接,共同推動重大合作項目。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深度融入南京市,做到定位精準。汊河經濟開發區是滁州距離南京江北新區最近的一個開發區。在整個汊河經開區,從南京江北新區轉移而來的企業已經超過150家,如盛世高科、瑞發軌道、隆建泰等,佔企業總數比例達到85%以上,吸引了上萬名南京人至此投資興業。“我們就一心一意當南京的配角,主動服務他們。” 李正秋說,汊河經開區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南京的配角”。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滁州對自己的定位是做南京的拓展腹地、生態屏障、產業配角,這一定位從上到下成為一種共識。”董大育這樣說。事實上,除汊河以外,滁州結合江北新區產業定位與自身優勢,做了詳細的產業協同規劃。根據《規劃》,滁州經開區承接南京智能製造轉型智能家電、智能設備、智能家居等產業;蘇滁產業園和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結合新能源、新材料打造智能裝備製造的原材料、部件供應環節;滁州高教科創城坐實智能電網設備製造、高端製冷製造、新材料主導產業地位,並結合江北新區新材料研發化工新材料低碳、綠色、無害的下游塗料產業。

滁州市發改委的一位幹部說:“加大承接力度,實現錯位發展是最好的選擇。近幾年,滁州和江北新區的產業關聯度逐年提升,共迎‘大江北時代’。”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深度融入南京市,做到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在蘇滁現代產業園建設過程中流傳著許多故事:一棵有1000多年曆史的古樹沒有被移走,而是被就地保護起來;一條滁州母親河沒有受到汙染,而且河水清清,青草依依;本地居民沒有被遷出,而是原地安置,住上了“高大上”的現代化小區。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在蘇滁現代產業園,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圖上怎麼標的,實際中就是怎麼建的,執行規劃始終如一。”“園區不僅有漂亮的馬路,而且有地下暢通的‘信息公路’,園區的地下管網已預留八車道,即使以後公路拓寬了,也不用‘開膛破肚’。”“與其說合作讓滁州的產業升級,發展戰略轉型,倒不如說,合作促使我們的思想觀念進行了一次從未有過的昇華!”……對於蘇滁現代產業園給滁州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滁州幹部的體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04國道汊河大橋自2008年以來,先後列入皖蘇兩省、滁寧兩市合作協議,去年8月開工建設, 10年的時間裡,滁州市相關領導和部門不知道跑了多少趟,終於促成了大橋的開工。

滁州市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埋下頭去、俯下身來,紮紮實實做好基礎工作,把規劃搞好、把機制建好,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在與南京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上,年年都在邁大步。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蘇滁現代產業園第一小學暨南京市琅琊路小學蘇滁分校原是一所普通的農村學校,為了給園區提供高質量的小學教育,經過滁州和南京兩地的高位推進,蘇滁現代產業園第一小學與南京琅琊路小學正式簽署聯合辦學協議。“學校是一所公辦學校,現在在校學生已有1000多人。”校長程龍霞不無自豪地說,有了名校優質資源的引領,越來越多在園區工作的南京人也把孩子送到這來上學,也吸引了更多企業來園區落戶。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在深度融入南京市的過程中,滁州市不斷推進公共服務共享化,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得到了實惠。當地的老百姓很渴望與南京實現“同城化”,希望深度融入能給自己帶來一些便利。“滁州有個滁寧城際軌道項目,老百姓在網上查閱這個項目的建展,點擊的頻率比我們政府部門都高。”董大育說。

滁州深度融入南京市,尤其體現在交通、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資源的引進和消化上,因為只有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才能更加持久!

有“融”乃大 他山之石——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馬鞍山再出發特別報道⑦

靜下心來品味改革開放以來滁州的發展歷程,似乎都離不開一個“大”字。

從“大包乾”到“大揚子”、“大滁城”再到“大江北”,從立足一村一企一城,到放眼全域、融入南京都市圈,滁州的觸角一再向外延伸,滁州決策者的審時度勢、科學決斷也令人驚歎不已。

有人說,滁州趕上了好時機,要超越發展,國務院就批覆同意設立南京江北新區,成為中國第13個國家級新區,滁州又剛好緊貼著南京江北新區。但是,仔細琢磨,好像又不是那回事。“大江北”固然是一條通道,但這條通道並不是別人早就鋪好的康莊大道。

為了打通“大江北”,滁州人像當年張騫“鑿空”絲綢之路一樣,篳路藍縷,一點一滴去突破;為了和南京建立聯繫,他們有著“山不就我,我便去就山”的姿態,揣著“逢山開道遇水搭橋”的勇氣,懷著“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決心。

人說十年磨一劍,在滁州他們可以做到十年為一橋。當汊河大橋開工建設,相信滁州的當家人,已然忘記了十年間“跑斷腿 磨破嘴”的辛酸,他們眼中看到的是一條依託“大江北”,逐鹿南京都市圈的希望之路;他們腦海中呈現的是循著這條希望之路,打通“大江北”,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宏偉藍圖。

採訪中,我們問經驗,當地幹部談得最多的是不足和差距,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無論是中層幹部還是小學校長,甚至是基層工作人員,在被問到與南京的關係時,他們都能給你說上一兩個小時,在他們眼中,深度融入南京市與他們息息相關,每個人都要參與進來,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當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成為都市圈成員城市共同的心願,蘋果會落在誰的頭上?滁州的快人一步、快馬加鞭,似乎說明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