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咬牙買房的房奴們,現在過得怎麼樣?

愛搭積木的思想家


房奴?聽起來很痛苦。實際上遠遠不是這樣。

03年我第一次買房子,商鋪,3500元一平,153平,當時全款,56萬,由於租金太便宜,自己做生意用了幾年。當時的想法就是怕當房奴,所以全款了。現在應該能漲到300萬左右了。04年又買了一套單元樓,124平,才24萬,三線城市嘛,就是便宜。當時還是怕當房奴,觀念不到位,所以又全款。當時還非常得意。緊接著房價瘋漲一段。到了08年,一般住宅漲到5000左右,我開始後悔沒當上房奴。如果當時貸款,豈止兩套房子啊!商鋪當時需要一半首付就行,完全可以買兩套啊!住宅三成首付也行,24萬買三套也有富裕啊,當時沒有限購政策。現在想想沒當上房奴後悔死了。後來我終於醒悟了,所以09年我貸款又買了一個單元,136平,4700一平。全款應該60多萬,我首付了25萬,拿鑰匙3萬,裝修25萬,順便花10萬買一個地下車位,貸款38萬,為期20年,每個月2400元月供,第一次當上房奴。開始工資低,還真有點壓力。但是沒幾年,壓力就逐漸沒什麼了。房子漲價了,8000一平了,工資也漲到1萬。尤其有了房貸就可以支出公積金去還貸款了,除去公積金,平均下來自己每個月只需要承擔1200元的還款,更沒壓力了。總之,感覺當上房奴還是挺滿意的。

這個經驗我告訴了女兒。女兒嫁到大連,婆家在西崗區有三套小房子。但是她嫌小,不滿足,結婚後沒4年後就換了房子,賣了以前的兩套舊房子湊夠首付也當上了房奴。房子是聯排別墅,正趕上2016年房價低谷,全款應該400萬,貸款首付120萬,買了260多平,還贈100平,自己又擴出90平,感覺很合算的。月供13000,裝修150。買完房子第二年正趕上房價大漲,一下整體就增值200萬,雖然房子增值自己住也沒意義,但是覺得早買了就有意義了,如果再猶豫一年的話就可能很難買了。還貸由小兩口負責,我們雙方老人算預備隊,萬一他們的財政出現困難我們幫忙。能剛結婚就改善了住房,都是因為接受了房奴的理念。當女兒的同學還在為了攢錢奮鬥房子的時候,她已經住上了寬敞的別墅。看看沒有爭當房奴的想法可以嗎?

所以沒買房子的別傻了,當房奴其實挺好的,那是用未來的錢拿來現在消費,錢是不斷貶值的,好好算算賬吧,花未來得錢就相當於你的錢變相在升值。總之,當房奴沒有你們想象的那麼痛苦!當房奴原來是快樂幸福的!




li8888000


在北京,我認識的,十年前以及十幾年前咬牙買房的,有的賺了,有的正在咬牙供後來換的更大更好的房子,有的則搬到了近郊的別墅。

與廣大地方房地產市場可能還需要“去庫存”不同,一線城市的房價這些年來就沒有降過,房子雖然是一次購買長期使用的商品,但房子也有折舊,特別是北京這十年變化非常快,房子的漲幅也很大,所以,除了離開北京的,即使是那些在十年前因為種種因緣買了房子的,增值和收益也都會抵消在北京換房的過程中了。

且聽我細細道來,這段血淚斑斑、啼笑皆非的歷史裡,幾個小故事。

故事一

早在2005年,我還在北京上碩士,同學裡就有一個福建同學,一個浙江同學在海淀區買了房子。

諸位,那時候北京的房子還不怎麼限購,只要有北京戶口就能買,學校的集體戶口也可以買。所以,我的同學就有買的。

我當時還特別納悶,問過上面兩位女同學:你們將來畢業,能留在北京嗎?萬一留不下,房子怎麼辦?

兩位同學的回答出奇的一致:本來也沒想留北京啊,生活質量這麼差,到時候畢業回老家之前,把房子賣了,這是投資啊。

後來,我們畢業了,但我的同學並沒有把房子賣掉,他們一直等到2012年左右,才陸續賣掉,都是幾倍的投資收益。

故事二

2006年,我又去了北京的一家大報實習,在經濟新聞中心,跑房地產新聞。我每天不是去房地產公司打聽消息,就是去樓盤採訪購房者,有時還會去政府機關調查官方口徑。

熟悉那段時間歷史的人一定記得,在奧運會前後,中國關於房地產出了很多政策,什麼“房八條”、“房十條”、“房二十條”之類,出臺的政策越多,房價漲得越快。

但是,在2006年,這一點誰也看不準。

我所在的報紙不僅是官方機關報,而且有很多老記者,那段時間,老記者們最愛說的就是:別看現在(2006年),南三環的房價已經每平方米過萬了,但這都是奧運會帶來的漲價預期。只要奧運會結束,房價一定會跌。

諸位,這些都是在樓市裡摸爬滾打十幾年,並且掌握了一些所謂內幕信息的媒體老人,尚且有這種觀點,就不必說普通老百姓了。誰也沒法預測未來呀。

故事三

等我想要買房子的時候,已經2010年了。

我剛剛博士畢業,在博士期間專心讀書,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等到畢業後一看,哇,房子在2008-2009年大漲了一輪。五環外的房子都要2萬了。

我想起了2006年,南三環外的新房才1萬。

我打算買房,然後我身邊的朋友說什麼的都有:

有的說,房子漲得太離譜了,以後不大可能會漲了,可能要跌, 要不你再等等?

有的說,趕緊買,再不買,連末班車都搭不上了;

有的說,房子是什麼?人類為什麼要被房子壓死!

……

我無所適從,只好“聽從內心”,我的內心告訴我,不是為了買房,而是人生到了該買的時候,就買嘛。

我就在東五環外買了。

當房奴的滋味不好受,好不容易熬了好幾年,房子漲了七成的價格。

而我恰恰因為要換房,於是就賣了,結果,這些漲幅全部都搭進新房去了。

還是房奴。

所以啊,我覺得,誰也沒有前後眼,早買的也未必就輕鬆。


danyboy


十年前買房,身邊恰好一大波朋友有這個經歷,我來簡要回顧一下這十年的經歷吧。因為講的是做房奴,所以必須排除那些不貸款不借錢直接付清的情況。

這批朋友有的是在2007年買的房,有的是在2008年買的房,情況相仿。當時,我所在城市的新區開發不久,開始初步有了熱度,房價在每平米3000-4000元的水平,這些朋友的家庭年收入大約10-15萬元的水平,買一套120平米房子約45萬,相當於3-4年家庭總收入。大家恰好工作七八年有了些積蓄,所以紛紛選擇在新區購房。


這個時候房市並不火熱,甚至08年因為國際金融危機還低迷了一段時間,所以購房體驗很好。當時,雖然不少人咬咬牙能付清,但大部分家庭還是選擇部分貸款,因為貸款利率還是很優惠的。平均起來貸款比例大約在總房款的60%,也就是27萬的樣子,選擇20年期居多,每年還款約2.5萬,比較輕鬆。

十年過去,當時購買的房子價值已經翻了幾倍,目前到了每平米2萬元,增值巨大。家庭收入倒是增長不多,和十年前只有微弱的變化。所以,如果不是當時果斷買房,很多人是買不起現在的房子的。在這十年中,還有部分家庭又再次購房,負擔重一些,資產增長也大一些。

所以說,這十多年房市給了很多普通家庭以機會,沒有抓住這個機會是十分可惜的。往事隨風,下一個重大投資機會在哪裡?好好思考一下。給點提示,關注一下明年社保統一徵收後社保金的重點投向吧。


沉默的投資者


你好,嗨住租房來回答這個問題。


十年前上海房價一平還不到10000

2006年的時候,普通和南匯、黃浦和盧灣、閘北和靜安都還沒有合併,上海市全市的房產均價也就在9356元每平米。當時屬盧灣區的房價最高,但也不足4萬每平米。十年後的今天就算均價10萬,也很難在盧灣買到房子了。

在這十年間,上海全市房價的均價就上漲了將近4倍。如果還是按照這一趨勢,那麼下一個十年上海房價的平均價格就可能會衝到10萬每平米。由此可見,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在過去十年所經歷的房地產熱潮有多猛烈。


十年前,上海房價還屬於價格窪地

同事小謝在2008年的時候就在上海浦東買了一套房,當時均價在2萬左右,房子不大才80平米,當時整套房產的總價也才160來萬。儘管當時小謝購買這一套房產的時候,也是勒緊了褲腰帶,做了很大的決心,看了很久的房子,最後在父母的催促下,勉勉強強買下了這一套房子。但如果從現在來看,這一套房產的增值幾乎超過了市面上所有的理財產品,成為了最增值的投資品。

150萬的房產,按揭30年,平均每個月大概也就3500元左右。而對於目前工資已經拿到1萬左右的小謝而言,3000元並不算什麼,也並不會影響他的生活質量。而在上海購置房產,擁有自己的房子所帶來的安全感,使得這一筆投資更加划算。


十年後的今天房貸的壓力更加明顯

假設現在擁有了購房資格,希望在上海購置一套合適的房產,普通房產的均價保持在4萬1平,一百平的房產就大概需要總價400萬左右。除了要籌備120萬的首付,還有280萬,需要通過按揭的方式。那麼根據商業貸款,即使貸款30年,每個月也需要供貸款14860元。而對於大部分在上海工作的年輕人而言,每個月要拿出15000元還貸款,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說十年前買房子所要承擔的貸款還勉強能夠用日常的薪資對付,十年後的今天,買一套房子則意味著需要犧牲生活質量。而對於大部分年輕人而言,買一套房子,背一身的負債,遠遠不應該是一生奮鬥的目標。因此,就目前形勢而言,租房似乎是比購房更優的決策。當然了,想租到好的房子就要有更多優質的資源,更成熟的平臺。嗨住租房-全城房源,一網打盡,房源多,房源真。全平臺房源超過1000萬套,實時可租房源20萬套,在上海我們的房源數量比第二名租房平臺領先2倍。


嗨住租房


我第一套房子就是十年前買的。那時候房地產還是真正的市場經濟,那個小區07年10月開盤,1.5萬一平,到了08年10月,搞促銷,9300一平,那時候我還沒有太多的想法,就是不想租房了,覺得在北京南三環這個價位也可以了,就買了一套兩居(那時候在政府部門,收入低),不到90平,有60萬是按揭。第二年,因為公務員收入低、工作量大,老婆又遲遲不能調進北京,就辭職到了老婆生活的城市(也就是我現在生活的城市)跑業務。一開始是住在老婆單位提供的宿舍(那時候我們真的沒什麼錢,買北京那套房都是節衣縮食的),不過跑業務掙的還是比較多的,不久就又在這邊買了一套三居,當然也是大部分貸款,不過總價不高,當時一平只有四千多一點。不幸的是後來自己當老闆創業了,過了幾年苦日子,基本上辛辛苦苦一年到頭,交了稅,給工人發完工資,自己所剩無幾。不過幸虧D的政策好,我在北京的房子漲價了,後來找個合適的時機把它賣了,平均下來賣到了3.9萬一平,於是又在這邊買了一套四居,198平,雖然這個時候房價已經漲到六千多了,但我這次付的全款,然後手裡還有一筆不算太少的積蓄。一下子感覺不缺錢了,也不想再受罪了,就不當老闆了,在一家制造汽車零部件的公司當了質量總監(能有這個職位主要得益於以前我幫過這家公司老闆的大忙),本來打算就這樣了。但是到了2014年下半年,發現各地都開始陸續出臺救市政策了,我就意識到房價肯定又要漲,於是果斷出手,一個是在老家(北方某地級市)買了一套房子,當時是5600一平,現在漲到1萬,不想讓房子經常空著,就讓我爸媽過去住;一個是在省會買了一套,買的時候是8900一平,現在同小區二手房均價2萬左右,週末、節假日的時候一家人去住一住。不過房價漲得再高,對我來說也沒什麼實際意義,因為沒有打算出售的(省會的打算退休後去住,老家的是作為事先留的退路,現在的兩套一套自己住,一套準備給兒子),也不過就是買的便宜而已。我覺得我敢買四套房,並且基本都買在低位,主要還是我對D有信心,絕不會坐視房地產價格下跌。每次空調,都是“防止過快上漲”而不是要下跌,只是讓它漲的慢一點而已;而只要跌了,就一定會救市,鼓勵各路資金湧入。所以我堅信還能漲


搞事boy的爹


別十年前了,就拿我自己的親身體驗吧!

2012年吧,結婚多年打算要個孩子,再加上老婆整天在後面唸叨,和你結婚,天天搬家,連個窩都沒有!

但是在上海這地方,老租房也不是個事。但是房價不便宜啊!身上的錢也不多,看著周圍的同事朋友都買了買房,而我們還整天祈禱房東,別在漲房租了。

於是掏淨積蓄,還外借了一部分,湊了40萬首付買了一個小兩房,1.5萬一平,貸款80萬,總價不到120萬!還好,和銀行信貸部分有認識的,當時也比較寬鬆,基準利率85折。貸款30年,利息81萬!利益比本金還高1萬!每月還款4500!

但是感覺的確壓力大,老婆要準備懷孕要孩子,離職了,我呢工資剛上萬,還是稅前的,在上海這收入,的確過的苦哈哈的!下館子基本不考慮,來個親戚朋友,我們才出去加個餐!

但是去年最高峰,一看,這房子近400萬了,而且薪水也今非昔比,現在這還款基本上無壓力,公積金都蓋住大半了。

周邊房子租金要5000的時候,我一個月額外支出一千多,加上公積金就夠了!毫無壓力!而且自己有了一個窩!

很多人問,為何不提前還款啊!

誰那麼傻,貸款利息這麼低,更別提還有一部分公積金貸款!

但是話說回來!看著房價高了很多,的確後悔後來沒有多買幾套房!要不現在日子更加滋潤!

可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就是:

高房價綁架了實體經濟,所以調控政策下來以後,房價不動了。

以我的房子為例,從1.5萬漲到5萬多,近4倍,用了5年!但是現在再從5萬多漲一倍到10萬?我覺得幾乎不可能,即使在上海!所以調控政策限制了投機性買房,也就避免了房價的再次“暴漲”!

話糙理不糙!跟著黨走“房住不炒”!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到自己結婚需要房!不要隨意的投資買房!

現在動則幾百萬的貸款,我真心不敢想!

但是如果你新婚,希望在自己所在的城市定居,買房應該是必須的!因為房子也不會跌下去!

最後分享兩個身邊的虐心的故事!

朋友一。上海本地人,其他人賺到錢就買車,到處Happy的時候,他只有一個喜好,買房!買房,買房!還貸還貸繼續堅持還貸!三年前,所有的貸款全部還清。同時鍛鍊了自己的賺錢和攢錢能力!他的諺語我一直銘記“攢夠十萬就還貸款,還清貸款繼續買房”!現在,上海5套房,現金200多萬!生活樂悠悠!當時有錢買車的人,現在苦哈哈!

朋友二,外地人在上海!在我買了房以後,買了第一套房(貸款)!因為老婆做生意,第二年蘇州買了一套房(全款),第三年,崑山買了一套房(全款),第五年南方又買了一套(全款)。只為買房而買房。即使現在生意不好做,但現在吃租金,日子過的無比艱難瀟灑!

朋友三,14年上海貸款買房,15年信用卡套現付首付花橋買了二套。現在花橋的房子翻倍,房租還可以衝貸款,手握兩套房!雖然是房奴,但有底氣!

坦白的說,我其實很後悔,買了第一套房子以後,思想禁錮了,沒有在想二套三套!可惜!

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啊!


豪斯的上海灘


看了很多回答,很有感慨,也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我家有點特殊性,但從中也許可以反映一點歷史的變化。


早在1988年,我(準確說是我家)就在廣州的一個住宅小區買了一套商品房。這可不是十年前,是三十年前了。當年廣州改革開放,引入外資(主要是港資)開發建設住宅小區,開了房地產的先河。我那個小區,若不算全國第一個,排第二、第三名沒問題。


重點是房價。大概是700元,房子90多個平方,總價約7萬之內。這個數字要這樣看,當年我的工資約100元出頭,夫妻兩個加起來不到200元。相當於現在家庭收入2萬元以內,買7萬的房子。


我當然買不起,父母也是普通幹部,也沒錢。但是我外婆在香港,就是所謂有港澳關係的家庭。外婆年紀大了,單身一人。那時候我們不可能去香港照顧她,她就半常住地回來廣州。她想買個房子,幫我們改善一下居住條件,同時我們負責她的日常起居。因為她經營過雲吞麵小店,有些積蓄。一問價錢,毫不猶豫就要掏錢。回想起來很有趣,一個香港老太婆,用自己的積蓄,看那個時候的內地的房價,就是白菜價。而且那時人民幣匯率也低,7萬人民幣大約就是3-4萬港幣吧,相當於香港一個白領2-3個月的工資,可不是真正的白菜價麼。


那個時候什麼都是現金交易,而人民幣的最大面額是10元。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拉上妹夫,兩個男人用旅行袋在銀行裡取錢,然後提溜著去找售樓部交錢。漫長的程序完成之後,人都有點抖。


從現在的角度看,外婆用錢袋子早早幫我解決了住房問題,是多大的幸運呢?不過那個時候的人卻未必這麼看。住上新房不久,我太太有一天回家不高興。原來是她的閨蜜們說,你老公為什麼就不能在單位分到一套房呢?言下之意就是我很無能,弄個房子還要自己掏錢,這是多傻的一件事。


其實真正傻的地方在於,我長期沒有去搞懂金融槓桿的意義。大概是1991年,有朋友舉家移民,自己一套幾乎全新的、百來平方的房子,15萬問我要不要。我心想你真以為我錢啊,沒有要。其實那個價格就是大約一千多元。2000年前後,又有一個朋友問我,100萬看江景的房子要不要,那個價格還不到1萬元。我心想上哪搞100萬,又沒有要。


終於在二十多年之後,外婆早已作古,我將房子賣了,全部用於買新房子。價格固然翻了20-30倍,但是後來一比較並不是賣的特別好。一來房子舊了,沒有電梯,二來時點不太對,三來也是自己不會討價還價。看到我國人均住房達到60多平方的數字,還有點起個大早趕個晚集的感嘆。


回頭看,如果就是滿足基本住房需求,經濟上又不吃太大苦頭來說,我承認我是幸運的。但按照吳曉波說的,必須大膽跳躍才能實現財產增值,那麼我又是失敗的。但真要大膽跳躍了,可能一生的軌跡都不同。說來說去,人好不好,無非就是個人努力加運氣兩個因素。我從朋友身上看到的經驗是,10年前為了解決剛需,咬牙背房貸,咬牙努力的人,現在都很好,不僅能彌補運氣不足的因素,可能還勝過僅靠運氣的人。


郭巍青


不請自來,先談談兩個房產故事,再說房奴的幸福!
第一個故事很多人都聽過:

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在陰間相遇,中國老太太唉聲嘆氣的說: 命真不好啊,我辛辛苦苦、省吃儉用一輩子,終於攢夠了錢買了一套房子,結果還沒有住上一天就來閻王爺這裡報到了,冤枉啊!聽完中國老太太的話,美國老太太也嘆氣的說: 哎,其實我和你差不多,我年輕的時候就按揭買了一套房子,還了一輩子的債,終於還完債該輕鬆了,結果也來看上帝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結果看著一樣,過程大有不同,智慧比努力重要。


第二個故事,中國版買房暴富秘密。

89年上海的一個打工族,月工資80,房貸月供60元還款30年,省吃儉用買了一套郊區的房子,十年後成了市中心的房子,房價工資已經翻番,搞笑的是這夥計沒有選擇一次性還完銀行貸款,到2019年也就是明年就還完了,月供還是60,房價已經6萬多一平,工資已經上萬,他就這樣成就了一個經典的買房故事。

這個故事告訴我: 選擇有時候比努力更重要!

十年前的房奴真的不好受,帶“奴”的做人都是不好受的,但是他們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成功的用金錢與智慧的槓槓撬動了自己的財富人生。

個人的力量永遠控制不了CPI的漲幅,金融槓槓也不是每個人都用的很好,“10年前沒有買房,意味著以後的15年都是白乾”,這句話還能不能奏效就不得而知了。

10年前買房的你,就偷著樂吧!


甲天下


這裡可以分享一下我和我朋友的一些經歷,總的來說現在日子肯定是越過越好了,資產也在正常的增值。

真實故事一

先說說我的一個朋友,他的父母屬於比較會“折騰”的人,早早就把公積金全部壓在了買房上,換了很多次住房。雖然他父母的收入挺高的,按照現在的話來說也算中產了吧,不過由於大量的貸款壓力,據他回憶在上學的時候家裡的生活特別拮据,屬於去菜場買菜都要精打細算記賬的那種。

不過正因為多年的咬牙堅持,現在他家在河西(南京)已經擁有三套面積大於150平的住房了,由於這裡二手房房價倒掛嚴重,前兩年我幫他算過一次如果賣二手,三套房至少值2200萬!(貸款基本還完)

現在更是誇張,這裡的新房被限價在了4萬多一平,然而幾乎只有很少的人能買到,買到的一瞬間資產就增值幾百萬!

不過他家去年又有換房的打算,原本的房子賣掉又不打算全拿出來抵房款,準備投資一部分,這下等於又背上不少貸款了,據說一個月的貸款要還3萬多,我覺得這就有點累了,其實如果不進行這次換房,不過分想著資產增值,他們的生活質量絕對是可以相當高的。

真實故事二

好了,再來說說我,我家就屬於對換房不敏感的,現在也一直住著市區老破小的房子,雖然單價也不低,但由於面積太小,所以總價還是很低。所以也就一直沒有貸款,家裡的日子也算過得舒心,也一直期望房價會下降。

但直到前兩年,終於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然後再加上當時江北新區剛剛成立,幾乎有完全的把握未來可以增值,所以就在一個較偏的地方貸款買了一套商品房,過起了還貸的日子。

好在算是抓住了時機吧,目前那套房子總價已經翻了一倍,如果現在再買肯定就交不起首付了,再加上城裡兩套老破小,雖不能跟其他有投資意識的土著比,但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了。

總結

所以最後我想說的是,能有咬牙成為“房奴”的人一定要抓住這次機會,雖然現在苦,但十年後首先因為物價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房貸佔你收入的比例會越來越少,之前我有個朋友是05年咬牙買房的,當時工資才1、2千,房貸就要8000,但現在再看這個房貸,幾乎就可以忽略不計了,只要熬過了10年一切都會很輕鬆(前提是你沒有其他貸款),其次你買了房意味著你可以獲得很多,包括孩子上學、資產增值等等,只要不是大富大貴,基本不可能等到“富餘買房”的時候,都會有所犧牲的!


鯨車評


一句話:大獲全勝,生活過得美滋滋。

首先,十年前是什麼日子?是2008年次貸危機中,那時候的股市、樓市都跌到了谷底,即使是當年的一線城市深圳關內,大多新樓盤的房價也普遍腰斬,從2萬左右跌到了一萬以內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六七千一平的水平。此後的這些年全國房價的升勢有目共睹,過去三年更是猶如坐火箭,如今再以深圳關內為例,即使是二手房也普遍5萬起步,所以十年前咬牙買房的房奴們是大獲全勝!其次,以十年的的房價和十年前的工資水平,再看看如今的房價和增長的工資水平來算,相信十年前咬牙買房的房奴們大多已經度過了最困難的時光,即使不賣房變現,如今也已經開始邁向經濟相對寬鬆的日子,生活開始美滋滋的。

源自風生焱起的個人分析,歡迎關注本賬號以便獲取更多財經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