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初体验:积极、乐观、坚韧、抗挫……从宝宝出生开始培养

传统的观点认为,在孩子不到两岁、不太会说话之前,并没有多少自己的想法。

而事实上,从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开始,在幼小的婴儿还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之前,他们就已经能够体验到快乐、兴奋,也会感受到恐惧、愤怒、悲伤。

所以,帮助孩子认知自己感觉的第一步,绝不是害怕这些情绪情感,而是拥抱和接纳这些情绪。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这些感受并没有对错

情感初体验:积极、乐观、坚韧、抗挫……从宝宝出生开始培养

悲伤和高兴、愤怒和愉快,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情感集合”的一部分。

只有爸爸妈妈帮助孩子理解了自己的感受,孩子才能更有效地管理好这些感受。

我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必须“永远保持快乐”。

有过艰难的经历,掌握到一定的经验,懂得应对悲伤,有力量有韧性,最终会带给孩子满足感和幸福感,拥有快乐的人生。

爸爸妈妈可以做什么?

情感初体验:积极、乐观、坚韧、抗挫……从宝宝出生开始培养

1、让宝宝知道:我的表达很重要

宝宝刚出生几个月,就已经能用声音、面部表情、手势等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了。

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敏感地回应宝宝,这会让宝宝觉得:

我的感受是被认可的,是重要的!

比如,9个月的宝宝因为妈妈要去上班,伤心地哭起来。外婆一直把宝宝抱在怀里安慰,还带着宝宝去窗口看妈妈,给妈妈挥手……

虽然宝宝很可能还在哭,并不会立刻停止,可是,允许孩子哭,正是允许孩子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外婆的做法,也能让宝宝感受到:“外婆明白我的伤心,外婆理解我”。

情感初体验:积极、乐观、坚韧、抗挫……从宝宝出生开始培养

2、给情绪命名,帮助孩子应对各种情感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愤怒、悲伤、沮丧、失望等情绪,太沉重了,很可能完全招架不住。

而给这些情绪“命名”,是帮助孩子“认识”这些情绪的第一步。

一旦孩子明白,自己现在很“伤心”,很“生气”、很“委屈”,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才知道自己有这些感觉很“正常”,心里才会觉得安全。安全感充裕,才更有利于孩子慢慢安静下来。

识别和命名感受,是学习以健康、可接受的方式管理感受的第一步。

情感初体验:积极、乐观、坚韧、抗挫……从宝宝出生开始培养

3、不要害怕各种情绪

人总有各种情绪,这不是问题,问题只在于,我们在这种情绪下,会做出正确还是不正确的行为。

比如,孩子不喜欢分享,因为把东西分给别的小朋友了,感到很“难过”,只要孩子并没有因为自己难过就欺负小朋友,那这样的“难过”完全值得爸爸妈妈倾听一下;

当爸爸妈妈询问孩子的感受,并且能承认孩子的感受——“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的时候,孩子能深刻地感受到:爸爸妈妈理解我。

在这样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爸爸妈妈给孩子立规矩、提建议的时候,孩子才更重视,也遵守得心甘情愿。

情感初体验:积极、乐观、坚韧、抗挫……从宝宝出生开始培养

4、尽量不回避负面感受,同时说出孩子的感受。

回避不好的感受,这确实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我们想快点让不愉快的感觉过去。

比如,耐心处理孩子的情绪,可能需要你一个小时的时间,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她买个冰淇淋什么的,可能十分钟孩子就不哭了。

可是,情绪不会消失,它总是需要以某种方式来表达的。

如果回避了感受,孩子暂时不哭了,但是孩子也错过了一个“练习处理情绪”的机会。

当孩子的感情被“省略,没法表达时,很可能内化成孩子内心的沮丧和焦虑。

相反,承认孩子强烈的感情,是帮孩子打开了学习如何应对这些感受的大门。

情感初体验:积极、乐观、坚韧、抗挫……从宝宝出生开始培养

5、教授孩子处理情绪和情感的工具

其实,不论孩子有什么有的负面情绪,只要能爸爸妈妈能冷静地好好想想办法,基本都能解决。

问题就在于:太难冷静了,孩子的情绪太容易引发我们大人的情绪反应了。

这就是爸爸妈妈常说的:

道理我都懂,但脾气一来啥道理都没用!

情感初体验:积极、乐观、坚韧、抗挫……从宝宝出生开始培养

孩子一哭、一吵、一闹……家长难免会急促地想办法“打住”、“止哭”,期望孩子瞬间好起来,却常常因此错失了帮助孩子学会应对情绪的技能。

如果面对孩子的“哭、闹、吵”,能淡定一点儿,反而把这个瞬间,当成受教育的时刻,帮助孩子学会命名和管理情绪,体验积极和消极,告诉孩子:

充实、丰富的生活意味着体验起起落落。正是这些起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深度和色彩。

我们肯定希望孩子长大后,能遇事乐观,坚韧积极;而不是太过脆弱、经不起挫折。

那么,与其故意给孩子“吃点苦”,不如从小让孩子有机会,多练习一些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