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家鄉非遺祁東漁鼓-縈繞耳邊的動人說唱藝術!

【滿鄉】久居外地,思鄉之情倍增,在我的家鄉有一種說唱藝術卻是家喻戶曉,那就是祁東漁鼓。祁東漁鼓是我們湖南衡陽著名的傳統民間曲藝。2015年被評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祁東漁鼓採用長二尺四寸,圓周九寸大的無節竹筒,蒙上豬皮膜做成的“漁鼓筒”為主要演奏樂器,配合說唱的一種表演形式。祁東漁鼓不僅地方特色鮮明,而且唱詞結構嚴謹,文字通俗,語言活潑,人物形象生動。同時加入月琴、雲板伴奏,音樂唱腔純樸、優美,與地方語言音調緊密結合,行腔圓潤,素為衡陽民間群眾所喜聞樂見。

記憶中的家鄉非遺祁東漁鼓-縈繞耳邊的動人說唱藝術!

祁東縣榮獲湖南省首個“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曲藝協會‍姜昆授牌

因祁東縣是祁劇發源地、祁東漁鼓發源地,曲藝文化濃厚。中國曲藝協會‍會長姜昆授予祁東縣中國曲藝之鄉

記憶中的家鄉非遺祁東漁鼓-縈繞耳邊的動人說唱藝術!

祁東漁鼓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鄒崑山

祁東漁鼓省級非遺傳承代表性傳承人物鄒崑山

記憶中的家鄉非遺祁東漁鼓-縈繞耳邊的動人說唱藝術!

祁東漁鼓著名藝人鄒祖西下鄉演出

祁東漁鼓著名老藝人鄒祖西先生下鄉演出珍貴劇照

祁東漁鼓的形成是在解放初期,一位名叫鄒祖西的老先生,成為演唱“祁東漁鼓”的老藝人。當時唱漁鼓多在為死者超度亡靈後,鄒祖西老先生懷抱漁鼓筒,調皮敲動簡板邊說邊唱,把三皇子帝、才子佳人的故事,從古至今娓娓道業,一直唱到天亮。解放後,在1952年中南戲曲觀摩會上,鄒祖西老先生演唱了祁江漁鼓《廖仁福的互助組》,首次把漁鼓帶進了大雅之堂。從那以後,“祁東漁鼓”一代一代傳了下去,藝人各具風格的唱腔興旺了漁鼓藝術。

記憶中的家鄉非遺祁東漁鼓-縈繞耳邊的動人說唱藝術!

漁鼓新秀胡素文

漁鼓新秀胡素文

記憶中的家鄉非遺祁東漁鼓-縈繞耳邊的動人說唱藝術!

鄒崑山表演

鄒崑山表演

記憶中的家鄉非遺祁東漁鼓-縈繞耳邊的動人說唱藝術!

漁鼓表演器具

漁鼓表演器具

祁東漁鼓曲目內容十分豐富,有“唐三千,宋八百”之說。據祁東漁鼓藝人說,若以每晚演唱兩小時計算,曲目不重複,可唱十多二十年之久。若分門別類,可分為大傳、私訪、小記三類。“大傳”是從《水滸》、《三國》、《西遊記》等書中取材;“私訪”主要是演唱明君清官微服私訪、除暴安良的故事;“小記”則是各種題材的小型曲目。漁鼓演唱比較靈活,除某些較短的曲段有固定曲詞外,長篇均無固定唱本,只有四字一句的“橋路本”,記錄故事情節概要,演唱時靠藝人臨場發揮,隨口編唱,對情節與人物逐一進行深刻細緻的描繪,增加濃墨重彩的渲染,以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曲詞包括唱詞和說白兩部分,以唱為主,全篇唱詞分為“引詩”、“正詞”、“鎖口”三個組成部分。所謂“引詩”即開場詩,多為四句;“正詞”即唱詞的主體、結構多是二、二、三的七字句式,間而也有三、三、四的十字句式。現在衡陽各縣市尤其祁東、祁陽還廣為演出流傳。

感謝關注【滿鄉】——一個傳播鄉旅之美的原創頭條號!“拍下上乘家鄉味道”讓鄉村離得更近,讓鄉村走得更遠!我們力爭做到每天一條原創鄉土視頻,每天講述一個美滿鄉土故事,每天精選魅力鄉土美物,每天來體驗滿滿的家鄉美,滿滿的故鄉情,領略並分享全天下人的鄉土、鄉情、鄉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