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久的字就不认识了

为什么看久的字就不认识了

你有没有发现当长久地盯着一个字的时候,就会觉得似乎这个字已经不是我们原先认识的那个字了?到底是我们的眼睛出现错觉,还是字本身出了问题呢?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大卫·E.休伯通过三个实验来研究这种看久了就不认识的现象:在第一个试验中,被试者会不断重复地看到许多具体的名字,例如香蕉、苹果、梨等等。停止之后,让他们进行同类别组对,如水果、汽车等。在这个实验中,每个被试者都能够正确完成任务。在第二个试验中,被试者要将一模一样的单词进行配对。比如说第一个出现的是“轮胎”,如果接下来出现“轮胎”,就可以配对。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同样的词重复10次以上,但是每个被试者也能够准确配对。在第三个试验中,首先一直给被试者看到“水果”这个单词,然后再不断出现“苹果”、“香蕉”、“轮胎”这些词,让他们把属于水果的跟“水果”进行配对。这时,当“水果”这个单词重复出现时,被试者的判断不仅变慢了,而且很容易出现失误。

这是因为,如果人们一直看“水果”这个单词,大脑还是会认得这个词;但是,当人们需要“水果”这个单词的意义时,大脑就会变得迟钝起来。所以说,当我们看久了一个字,不仅会出现字形与意义的分离,还会使聪明的大脑疲惫。因此,当困倦的大脑再次识别,需要时间来重启,一时难以恢复到原来的意识和水平。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作“语义饱和”,也就是说,如果在短时间内,对神经系统进行多次重复地刺激,就会使神经活动受到相对地抑制,这时,神经开始变得疲倦。因此,当我们反复看一个字时,阅读和辨认的这条神经会麻痹和抑制,导致我们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越写越觉得不认识。

而且,我们乍一看,看到的是字的整体部分;然而,在逐渐的熟悉过程中,因为神经疲劳的原因,大脑将我们的注意力分散到每个笔画中。因此,当我们重新辨认字体时,大脑就会将这些笔画重新组合,形成短暂的新认识,比如可能会只认识局部如偏旁、部首等,从而对整个字丧失了整体感。此时,我们开始觉得这个字变得很奇怪,不像是我们所知道的那个字,越看这个汉字就越觉得它是支离破碎的,变成了仅仅是笔画的堆积,甚至会觉得这个字不代表任何意义。

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汉字身上,英语、法语等语言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甚至有时候我们看某一张照片、某一个景色、听到一首曲子时也是如此——越看越觉得陌生,越听越丧失熟悉感,甚至熟悉的人看久了也会觉得陌生。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听觉、嗅觉等与视觉一样,产生类似的神经疲倦现象,引起了相关感官的麻痹和抑制。比如,当我们身处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慢慢地,我们也会觉得好像没那么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