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申遺周年祭丨我們的運河,我們的文化

四年前的今天,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大運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2處世界文化遺產和第46處世界遺產。

作為北起北京,南至浙江,縱貫我國中東部平原的內陸水道系統,大運河的修建歷程又是怎樣的呢?

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將“中國大運河”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運河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國標誌性的活態文化遺產。

大運河申遺週年祭丨我們的運河,我們的文化

中國大運河自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邗溝起,經歷了三次大的建設高潮期。

第一次建設高潮是秦漢時期修建東西大運河。秦漢政治中心在關中長安,糧食物資主要依靠關東的兩湖和江浙地區,因此必須將各地區已經修建的運河連通起來。從杭州至長江的運河在先秦已經修建,過長江入邗溝通淮安,向西由泗水、汴渠再通到黃河,過黃河三門峽西上可以到渭水,再沿人工開鑿的漕渠到達長安。這條自西向東連接起來的2000多公里的大運河被稱作“東西大運河”。在西漢,沿東西大運河,從首都可以通達東南到達淮河至海邊。東漢遷都洛陽,其中重要原因是避免黃河三門峽險灘進行漕運。而後長達300多年的三國至南北朝國家分裂期,大運河被分割截斷,各地方政權以所在都城為中心修建運河網。

大運河申遺週年祭丨我們的運河,我們的文化

第二次建設高潮是隋唐時期修建南北大運河。隋統一全國,立即重修通往首都大興城(西安)的東西大運河。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修關中廣通渠,引渭水經大興城北,東至潼關三百餘里。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開通濟渠,重修邗溝,大業六年重修江南運河。以上基本是漢代“東西大運河”的重建。為了保衛遼東,於大業四年開永濟渠到達涿郡(今北京),增加了向北的一支運河後始稱“南北大運河”或“隋唐大運河”。唐代對通往首都長安的“大運河”治理十分重視,每年江淮財賦和400萬~600萬石的漕糧運輸均仰仗於此,帶來了世界中心地位的盛唐。

大運河申遺週年祭丨我們的運河,我們的文化

清代畫家江萱所繪《潞河督運圖》(局部),可見清代漕運盛況

宋遼金西夏國家南北分裂,大運河成為區域性運河。北宋都城東京(開封),每年漕運量達700萬~800萬石入京,依靠四通八達的運河網。南宋都城臨安(杭州),主要利用江南運河、浙東運河和淮揚運河。浙東運河從杭州到明州(寧波),開發歷史悠久,唐宋使用達到高峰,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運河。這一時期的運河工程技術水平、管理維修制度、航運的繁盛等各方面均超過前代。北方金朝修建衛河和山東運河,並且重視修建中都至通州潞水之間的運河。

大運河申遺週年祭丨我們的運河,我們的文化

第三次建設高潮是元明清時期修建京杭運河。元代統一全國建都大都(北京),政治中心第一次移到北方,因此首要任務是修建直通經濟重心兩湖和江浙地區的大運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完成山東會通河的開鑿,至元三十年(1293年)成功開鑿通惠河,實現京杭運河全線貫通。明永樂遷都北京後,著手重修中斷幾十年的京杭運河。清代京杭運河受黃河氾濫影響日益嚴重,後期加之漕運管理問題日多,漕政腐敗難改,嚴重影響京杭運河的暢通。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京杭運河漕運停止,自秦漢以來中國大運河2000多年漕運歷史拉下帷幕。

從大運河開發歷史可以清晰看出,大運河是國家統一的紐帶,對國家政權穩定、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和科技發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大運河文化帶的形成經歷了2000多年的積累,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大運河申遺週年祭丨我們的運河,我們的文化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王瑞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眾號:jianghezaz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