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改的最美期待到底怎麼樣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軍改中最寶貴的是什麼?

我認為是:最美的期待!是廣大官兵對軍改越來越高的積極性和越來越美的期待。因為他們對部隊都愛得深沉,都希望這支英雄的人民軍隊能夠涅槃重生。

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廣大官兵的最美期待是增加了還是遞減了呢?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回顧歷史上幾個重大的改革事件。

1.“新瓶盛舊酒”還是“新瓶盛新酒”?

19世紀後半期,中國曾有一次追趕世界的機會。以學習西方為標誌的“洋務運動”,建立了一支現代化的海軍、開辦了一大批近代企業,如福州船政局、輪船招商局、電報局等,表面上,改革很龐大,很熱鬧。然而,清政府沒有清晰的頂層設計,沒有以全局視角對改革的各方面、各層次、各種要素進行統籌考慮,規範主體結構和主要模式,和諧各種關係,確定目標,選擇實現目標的具體路徑,制定正確的戰略和路徑,而是中體西用,敲敲打打、浮於表面。雖然建立了海軍,但缺乏近代的海權意識,對海軍的地位作用,對海防的認識十分膚淺;雖然開辦了一大批近代企業,但管理這些企業的卻是舊式衙門,沒有產生自己的資產階級;雖然派遣了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但國內依然遵循落後的官僚制度。軍隊改革領域,沒有認識到過去和列強作戰失敗的主要原因,總是在增強火器上做文章,

沒有科學清晰的科學論證,沒有對“官僚思想”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導致“新瓶盛舊酒”,改革華而不實、空喊口號。清王朝的軍隊本質上仍是裝備了新式武器的舊式軍隊。

反觀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軍隊煥發出清王朝軍隊完全無法比擬的新氣象,全體國民上下同心,整體國民精神猶如初升旭日。甲午一戰,腐朽的封建王朝敗給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也就不足為奇了。

軍改的最美期待到底怎麼樣了?

3.“繞道前行”還是“中流擊水”?

康熙年間,八旗子弟已腐化墮落,無法上馬打仗,面對“三藩之亂”,康熙帝起用以漢人為主的綠營,隨著時間的流逝,綠營官兵在聲色犬馬中迷失自我,不堪重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清政府又起用湘軍、淮軍,後來,朝鮮戰場上中國湘淮兩軍在與日本新式軍隊短兵交接中,一敗塗地,從而開始了小站兵……

康熙大帝在寢宮中欣賞西洋“奇技淫巧”的工藝品時,也許隱約感受到西方科技的壓力,發出“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的感慨。甲午戰爭爆發以前,清朝陸陸續續對軍隊進行了一些“改革”,但這些“改革”頂多只能稱為改變,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變革”。透過歷次“改革”來看,每當軍隊出現瓶頸問題時,清政府總是繞道而行,從未直面解決八旗、綠營及湘、淮軍自身存在的缺陷。

一次次的捨棄,造成舊式軍隊一次次與“改革”失之交臂。改革者要樹立遠大的目光和大無畏的精神。

回看歷史,我們才發現商鞅之偉大。商鞅欲變法之初阻力很大,連孝公也 “恐天下議我”而疑慮未決。商鞅勸說孝公曰: “疑行無成,疑事無功”,“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正是他的高瞻遠矚打消了孝公的疑慮,毅然變法。但改革又意味著原有的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由於商鞅變法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引起他們的不滿和對抗,太子帶頭犯法,商鞅認為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他勸商鞅歸還受封之邑,到鄙野之地去灌園種菜,過隱居生活。商鞅不為所動,直到為變法獻出生命。

軍隊改革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其間所面臨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遠非常人所能想象。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必須到中流擊水”,躲起來、繞道走是行不通的。

軍改的最美期待到底怎麼樣了?

3.改革的核心是什麼?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為應對異常艱苦的行軍作戰、複雜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兄弟部隊的會師等情況,確保勝利完成戰略轉移,各路紅軍多次進行編制調整,確保了部隊的戰鬥力,為紅軍奪取長征的最後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整編中,中高級領導幹部自覺表率做到了淋漓盡致。周恩來一讓再讓,甘為副主席,協助主席毛澤東,從此開始長達四十餘年的配合關係。彭德懷深明大義主動撤銷自己創建的紅3軍團。黃甦一降再降......

海灣戰爭後,全勝而歸的美軍參戰部隊司令施瓦茨科普夫沒有要求加官晉爵,而是提出退役。理由是:“我已不適應下一場戰爭了。”施瓦茨科普夫角色的轉換在我看來是那樣驚心動魄。軍隊的強大絕不僅僅體現在高、精、尖的武器裝備上,更體現在人的信念、思想和觀念的強大上。

可以看出,軍改的核心在人身上。

前幾天,看劉亞洲將軍的文章,將軍在文章中這樣寫道:“自第一代將領凋零之後,我軍一直期待出現席捲天下時那股人才潮。一支守天下的軍隊,用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幹部有難度,但用幾個優秀人才應當有可能。問題是,在不良政治生態影響和平庸守舊思想氛圍的籠罩下,這幾個出類拔萃的人才也容不下。這帶來兩個後果:

一、不敢講真話。關起門來也沒有人講真話;二、生存第一。為了避免吃虧,我們甚至在沒吃虧前就已經懂得如何防範了。”

軍改的最美期待到底怎麼樣了?

4.說幾句心裡話

一個人要有靈魂,一支軍隊要有信仰,方能明白前行的方向。

我們都深愛著部隊,軍改的動機讓廣大官兵信心滿滿,都抱著最美期待投入其中,但明顯感覺到,這次改革有些倉促,屬於邊改革邊探索。部分領導都很急,都想盡快地做出成績,但很快發現,積弊太久,要麼是自身能力不夠,要麼是經驗不足,要麼是制度環境制肘......這些都是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但最害怕的就是為了改革進度,表態很高很頻繁,但還是用“新瓶裝舊酒”,繞道前行,停留在表面走馬觀花式的改革上。

如果沒有全局性的穩步推進,改革往往會出現上下不協調的現象,或者是下動上不動,或者是下面動得快、上面動得慢,來自下面的嘗試就如同碰到玻璃天花板,這會使改革風險大大增加。

將改革落實到官兵的美好期待嚮往上來,有秩序有步驟地展開,堅持循序漸進、紮實推進,不脫離實際、超越階段,更不能華而不實、空喊口號。

軍改的最美期待到底怎麼樣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以軍人的視角解讀世界

Powered by 81號碼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