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打臉:歷史上那些極具諷刺意味的事件

如題。以諷刺程度來說,不妨這次聊一聊,中外歷史上一些嚴重“打臉”的名人名言。

一、(隋朝)隋文帝

作為中國古代史上出名“好丈夫”的帝王,隋文帝楊堅一直自我感覺良好的,就是優良的家風。每當聊起先前北周王朝那掐得天昏地暗的兄弟相殘,更是優越感刷刷上漲。一次朝堂議事時,就是突然間情懷氾濫,一句自誇脫口而出:朕傍無姬待,五子同母,可謂真兄弟也。豈若前代多諸內寵,孽子忿諍,為亡國之道邪!

這個誇口,隋文帝倒是沒吹牛,大半輩子就只有獨孤皇后一個正房妻子,生養了五個看上去相親相愛的好兒子。確實不像北周北齊那些三宮六院美人扎堆的荒淫帝王們。乍一看去,後宮爭寵兒子爭位這類破爛事,真心和他無關。

嚴重打臉:歷史上那些極具諷刺意味的事件

但就在隋文帝說完這番豪言後,家裡這五個寶貝兒子,就開始輪流叫他“自打臉”:老三楊俊因為生活作風問題被隋文帝治罪,竟為此活活憋屈死。老四楊秀因為想爭太子,被隋文帝一怒幽禁,活活關到了死。老大楊勇最冤,明明老實巴交,只因小事得罪了隋文帝,竟就落的太子位被廢,天天爬到樹頂上喊冤。老五楊諒表面裝老實,卻是隋文帝前腳駕崩後腳就造反,卻連造反的本事也有限,分分鐘慘遭鎮壓。

當然最打隋文帝臉的,卻還是隋文帝有生之年看上去優秀的老二:隋煬帝楊廣。接了隋文帝的班後,就是接連大折騰,打仗挖河橫徵暴斂不停,活活把隋文帝生前累死累活治理,盼望著千秋萬代的大隋王朝,治到了敗家亡國的地步,給表親唐王朝做了豐厚的嫁衣裳。二世而亡的悲劇,其實也提醒了全天下的家長朋友:做個懂孩子的好父親,真心很重要。

二、(北宋)宋徽宗

北宋政和六年,即公元1116年,大宋的老鄰居遼國,正是四面起火的時候,新興的金國正狂飆突進,摁著遼軍主力玩命痛打。北宋這邊,一撥短視文臣武將也跟著頭腦發熱:聯合金國趁火打劫?把幽雲十六州奪回來?可宋徽宗趙佶,卻是狠狠扔下一道詔書,以一句無比清醒的明白話,叫這群喊打喊殺的大臣們瞬間啞了火:

南北生靈,皆朕赤子。凡百舉措,務當持重,無開邊隙。

遼國與大宋,是百年和平兄弟之國,遼國百姓與大宋百姓一樣,都是朕的子民。和平來之不易,宋遼邊境不許輕啟戰火!

嚴重打臉:歷史上那些極具諷刺意味的事件

而要參考此時宋遼國情,就更知道這話水平有多高:別看遼國此時敗績連連,但手中依然握有包括燕雲十六州在內的戰略要地和數十萬精銳。就連此時正摧枯拉朽的金國,對滅掉遼國依然信心不足,雙方正在邊打邊議和。北宋呢?也正撿著大便宜:遼國自家水深火熱,昔日的小弟西夏也顧不得管了。大宋西軍正放開手腳一線平推,橫山要地已全數攻克,滅亡西夏的大功業,已是曙光在前。只要如宋徽宗這般明白話一樣繼續國策,北宋大國崛起的歷史機會,就在不遠的前方。

可說完明白話的宋徽宗,轉過年來就是啪啪打臉:次年就派大臣趙良嗣出使女真,下嚴重缺心眼的《海上之盟》,主動與困獸猶鬥的遼軍打的你死我活,反而叫金國撿了滅遼的便宜,然後金國緊接著亮起屠刀,大宋半壁山河淪陷,活活變了南宋。說過明白話又辦了糊塗事的宋徽宗,更是被抓了俘虜,後半輩子一直在金國吃牢飯。歷史的機會,就以自打臉的方式,活活打成了驚天國難。

說話很懂道理的宋徽宗,為何會“自打臉”如此狠?這正如當年宰相章惇罵他的毛病:

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一個輕佻的人,就意味著嚴重的性格缺陷。縱有極高的智商,懂得理智的事理,大事面前,卻也常常是衝動替代理智,各種天雷滾滾不停。任何一個崗位的領導,不懂業務或者脾氣臭,也許都未必是嚴重的毛病。輕佻,才是最可怕的性格。

三、英國首相張伯倫

1938年9月,滿血強大後正磨刀霍霍向歐洲的納粹德國,先朝著捷克斯洛伐克瞪紅了眼睛,老牌強國英國卻是嚇破了膽。英國首相張伯倫顛顛跑到德國去,先低三下四勸德國元首希特勒要情緒穩定,接著又拉來法國美國沆瀣一氣:為了歐洲的和平,確切說是為了我們家的和平,捷克斯洛伐克你就委屈點吧。

嚴重打臉:歷史上那些極具諷刺意味的事件

本著這坑爹的原則,張伯倫撮合起了慕尼黑會議:英法美德國幾大領導人關門討價還價,爽快就替捷克人拍了板,把捷克領土蘇臺德割讓給了德國。然後又打開門,招呼捷克代表過來簽字。可恥場面,正如捷克總統貝奈斯的悲憤怒斥:“我們被可恥的出賣了。”

不過,這場可恥醜聞的主要策劃人:英國首先張伯倫,從慕尼黑剛回到倫敦,就在機場上發表熱情講話,大力宣講自己做主出賣捷克,哄的納粹德國從此走上和平的“功績”,外加這句莊嚴承諾:現在我請你們回去,在你們的床上安心睡覺吧!

但和平呢?吞了蘇臺德的納粹德國,卻是胃口大開,先吞了捷克又閃擊波蘭,席捲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然後大半個歐洲淪入納粹鐵蹄,本以為“床上安心睡覺”的英國呢?更是被德國飛機炸成了稀巴爛,險些蒙受亡國滅種的厄運。

如此國家大事,都可以自打臉到這地步。歷史證明:雙重標準的西方政客們,說的話若是能信?那才叫信了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