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得心下 超凡入聖

放得心下,入聖超凡:

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開脫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才可入聖。

這段話說的意思是:一個人,能丟開追逐功名富貴的思想包袱,方可脫庸俗的塵世;不受仁義道德的教條束縛,才能進入超凡脫俗的神聖之境。放得心下 超凡入聖

《增廣賢文》裡有句話:“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看起來好象是要人們聽天由命,任人擺佈,放棄追求,其實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存哲理:功名富貴如浮雲,追求功名富貴之心要把握適度,不能太過熱衷。

每個人的命運都不盡不同。人們當然不能一任聽天由命,放棄自我的追求,而是要克服困難,積極地迎接各方面的挑戰,把握好人生中的每一個發展機遇爭取獲得事業和人生的成功。但是,每個人的能力、水平、學識、修養和獲得成功的機遇都不盡相同,所以也不能盲目地去強求本不屬於你的東西,否則只能是南轅北轍,事倍功半,不但不能脫離凡塵,輕鬆自由,甚至還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憂。放得心下 超凡入聖

同樣道理,我們提倡仁義之心,講究道德規範,說到底還是要著眼於自身的個人修為,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真正地敦品勵行,使自己的品行修養慢慢進入超凡脫俗的境界。而不能把仁義道德當教條,做講“仁義道德”的表面文章,結果落入“滿口子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假道學的窠臼。

為什麼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要把傳統文化的“仁義道德”斥為“吃人”?最根本的原因是“仁義道德”否定了人作為“個人”的存在,將“仁義道德”置於紛繁的倫理關係中,要求人們只見義務,不見權利,特別是封建傳統的“仁義道德”把人劃定了嚴格的等級秩序,君臣父子、長幼尊卑,等級森嚴,嚴重束縛了人的思想自由和人生智慧,阻礙了歷史社會的向前發展。放得心下 超凡入聖

詩曰:

功名富貴似浮雲,

道德仁義要分清;

過猶不及脫藩籬,

放下方可入聖境。

——我讀《菜根譚》之二十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