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推薦P2P遭衆多「米粉」爲此聲討維權,起訴金額約4000千萬

7月以來,P2P行業的爆雷潮仍在持續,併到達巔峰,把剛上市的小米(1810.HK)也捲入了這場風波之中。“我全家人都用小米手機,電視、掃地機器人、音箱、耳機,平板,電視盒子……滿屋子的小米”,8年資深“米粉”李林(化名)直指小米辜負了自己多年的信任,其通過小米投資了七家p2p平臺連遭爆雷,金額超150萬,那是全家的積蓄。

與李林有著相同遭遇的“米粉”有上千人,他們集結成群對昔日“偶像”聲討維權,其中多位高級會員直指小米“殺熟”,紛紛選擇“路轉黑”。據網易財經不完全統計,“米粉”提到的問題平臺就有約30家。

小米方面向網易財經表示,P2P平臺均為購買了小米廣告入口的客戶,與P2P並無其它合作或利益捆綁,在接到米粉投訴後主動下架了3000款金融類應用。目前累計接到429起相關投訴,統計金額約4000萬元。

對於小米是否需要對“米粉”的損失承擔相應責任的討論,業內和律師都存在一定的爭議。

老“米粉”連踩7個雷投入150萬 數千人“粉轉黑”

來自湖北的李林,在上大學時就買了小米的第一款產品——小米手機,從而開始長達8年的“米粉”生涯,他向網易財經細數家裡的小米產品,大大小小數十件,可萬萬沒想到,多年來積累的信任竟成了踏入雷區的路標。

2017年4月,李林第一次在小米的VIP任務系統裡看到其推薦的人人愛家平臺。任務顯示,新用戶投資滿相應要求可以領小米禮品。“當時因為是在小米平臺上推薦覺得比較信得過,而且利息不高,應該比較安全。”李林還表示,這家產品顯示如果你能夠推薦5個人,每個人都投資1萬額度以上,就可以拿到500元返現,並且得到推薦人利息的20%。

小米推薦P2P遭眾多“米粉”為此聲討維權,起訴金額約4000千萬

在如此高額收益的誘惑之下,李林開始用自己家人的賬號也投資人人愛家,投資一年多以來都回款正常,便不斷復投,累計投資金額達到89.2萬元。

此後,他發現小米App經常會發布VIP用戶的每日任務,用戶可以通過這些任務下載P2P理財平臺,並得到返產品、返現金之類的優惠。“這些產品一般是伴隨VIP任務發佈給米粉,如果我們下載應用並投資這些產品,會得到比平時高很多倍的經驗升級,或者是兌換碼去兌換小米的產品”。

小米推薦P2P遭眾多“米粉”為此聲討維權,起訴金額約4000千萬

出於對小米平臺的信任和高返的誘惑,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李林陸續投資了將近20家小米平臺推薦的P2P產品,累計投資金額達到154.8萬元。

2018年6月底,P2P行業引發爆雷潮。7月1日晚上,人人愛家平臺無法提現,這是李林噩夢的開始。此後的十幾天裡,其所投資的另外6家平臺相繼爆雷,分別捷麥理財、靚錢寶、帝象金融、和祥行理財、金柚金服理財、2025金融理財,超150萬的資金被吞沒,他追悔莫及,“不敢告訴我父親,他年紀大,怕接受不了”。

據網易財經瞭解,像李林這樣通過投資小米推薦的平臺踩雷的“米粉”已有上千人,在向小米投訴僅得到報案的建議後,這些老“米粉”們選擇了“粉轉黑”。網易財經不完全統計,“米粉”提到的問題平臺就有約30家,包括秋田財富、2025、小諸葛、靚錢寶、小灰熊、捷麥理財、人人愛家、帝象金融、百融金服、優銜金融等等。

小米回應:系廣告客戶已下架應用

在小米推薦的P2P平臺出現爆雷潮之後,官方尚未對此作出表態。

網易財經從小米方面得到的回應是,接入小米的P2P平臺均為購買了小米廣告位入口的客戶,並無任何其它合作或利益捆綁,在接到米粉投訴後主動下架了3000款金融類應用,並不再接入新的P2P平臺。

據小米內部統計,目前累計接到429起相關投訴,涉及金額約4000萬元。小米會為米粉維權積極提供協助,並且已有米粉在其幫助下追回了部分投資。

針對網 傳小米推薦的80%的平臺都暴雷的說法,小米方面表示不清楚該數據的來源,“真實性並不可靠”。

他還表示,小米有專門的商務團隊從事銷售,在廣告主准入門檻上,小米MIUI(小米基於安卓原生系統的操作系統)採取了嚴格的廣告推廣審核標準,所有P2P平臺均要求提供資金存管證明+ICP證或ICP截圖+運營時間+註冊資金等多項證明,強制要求進行風險提示。

一位P2P業內資深人士向網易財經指出,網貸行業至今未完成備案工作,仍有不少平臺連資金存管等基本合規動作都沒完成,在官方都無法拿出一份“白名單”的背景下,小米若真的能夠嚴格執行上述標準,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篩選作用。

“米粉”質疑“殺熟”:不只導流 有深度合作

對於小米關於P2P平臺只是廣告客戶,不存在其它合作的說法,米粉們並不買賬,他們認為,小米和某些P2P平臺之間是有著深度的合作,並拿出了相關的“證據”。

投資人劉先生向網易財經出示了其在小米運動的平臺上推送的繁錦財富的廣告,顯示“繽紛四月領小米暖春福利”,福利獎品有小米筆記本、電視、平衡車等,他自述自己在小米的應用裡面被推送“送小米產品”的活動,自然而然就以為是小米的活動。

小米推薦P2P遭眾多“米粉”為此聲討維權,起訴金額約4000千萬

李林則強調,小米有誘導他們投資的行為,在小米會員制度中,做VIP任務得經驗升級是米粉的“樂趣”之一,而下載P2P平臺或者投資P2P產品就被設置成VIP任務,很多米粉都是通過做任務才進行了投資,包括購買了相關P2P平臺的產品就能獲得較高的會員經驗。

最讓他無法釋懷的是,小米會針對高級會員推出專屬的應用程序,這意味著有的P2P廣告是隻有高級會員通過專屬的應用才能看見或者推送的,“為什麼中招的都是資深米粉,很多項目還標著‘米粉專享福利’”,李林直指這是一波“殺熟”。

由於相關應用均已下架,網易財經無法親自證實投資人的說法,但上述小米人士則非常肯定表示,P2P平臺在小米平臺投放的只是純廣告,不存在外界所言的戰略合作行為,MIUI更不會參與(P2P產品銷售的)分成。

一位網貸行業熟悉廣告投放的市場部人士向網易財經分析指出,除了“高額返利”,通過小米開展“加倍送小米會員經驗”、“送小米產品”等活動有故意“以假亂真”的嫌疑,正是抓了資深米粉的心理進行了“精準打擊”,這或許也是資深米粉中招的原因。

小米收割流量廣告收入130億

事實上,自稱互聯網科技企業的小米,一開始就設計好了不僅靠硬件銷售獲利,未來還將依靠硬件連接的巨大互聯網服務入口來支撐利潤的商業計劃。2015年,小米進入流量收割期,至今拿下超130億的廣告費。

網易財經查詢小米IPO的財報獲悉,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的廣告收入分別是18.2億、38.38億、56.14億和18.74億元,累計錄得廣告收入130億元。

廣告收入佔據總收入的比例也在逐步增加,從2015年的4.9%攀升至10.9%。每個用戶平均廣告收入則是從2015年的28.9元上升到2017年的57.9元。

2018年3月,小米的用戶小米基於安卓原生系統的操作系統MIUI有約190萬月活躍用戶。除了MIUI之外,小米的廣告服務還擴大到“小米商城”、“有品”、“米家”以及“小米運動”。廣告客戶涵蓋汽車、日用品、互聯網服務及金融服務等不同行業。

一位網貸行業熟悉投放業務的市場部人士則向網易財經揭露了流量平臺變現的內幕,其所在平臺的合作對象,不僅包括小米,還有今日頭條、抖音等流量平臺。

“流量平臺一般有兩種變現模式,一種是展示型,比如開屏畫面、固定的廣告位,這種都是按照展示時長和位置來定價,是固定的收費;還有一種是效果型,按導流的效果付費,比如按照點擊量、註冊人數、投資金額來計算”,他透露道。

至於按照投資金額來計算廣告費的做法,他直言就是參與分成,本質上是一種“代銷行為”,而流量平臺都是不具備代銷資質的。他拒絕向網易財經透露和小米合作的細節,但是表示小米的廣告業務的效果費應該不涉及投資金額這塊。

在小米的IPO材料中,有提到展示類廣告按時長收費,效果類廣告按點擊率、下載量收費,未列舉投資金額這個指標。但效果類廣告收入遠遠高於展示類,以2017年為例,效果類廣告收入是36.38億元,展示類是6653萬元,其它廣告服務(第三方應用購買廣告進入小米手機預裝應用程序名單)是13.1億元。

小米推薦P2P遭眾多“米粉”為此聲討維權,起訴金額約4000千萬

責任認定存爭議

對於此類P2P平臺爆雷後牽涉廣告平臺的案例,小米並不是第一家,從目前的情形看,也不會是最後一家,那給問題P2P平臺做廣告的責任該如何明晰呢?

威諾律師事務所主任、金融證券投資律師楊兆全向網易財經表示,平臺方承擔的責任,基本上相當於要承擔廣告發布者的責任,要求平臺方要審查並保證發佈的產品有合法手續、發佈產品的公司有合法資質。如果有資質與合法手續,產品出現問題,平臺不承擔責任。

“如果公司不具備發行產品的資質,或者產品沒有備案,或者產品本身違反,平臺要承擔連帶責任。平臺還要保證發佈產品的公司有準確真實的地址。對沒有資質要求的,平臺不需要審查。”楊兆全對網易財經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