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老師說:趁暑假,補讀平生未見書!

對於教師,一年一次的暑假,或長或短,都彌足珍貴。條件允許的教師,結伴外出旅遊,縱情山水之間;愛學習的,參加各種教育交流活動,結緣五湖四海同行,都是不錯的選擇。即便高臥家中,晚上看世界盃足球賽,喝喝小酒,天亮睡到自然醒,偶一放縱,暫得解放,也未嘗不可,無傷為人師表的大雅。

在我看來,還有更美妙的事,那就是靜靜待在家裡,與書為侶,豪氣點說,“閉門遍讀家藏書”。暑期大多數日子,無課業的負擔,無檢查評比之煩擾,無隨時而來卻非接不可的電話……只要願意,鐵了心,關上門,丟開手機,打開空調,泡壺熱茶,前面一摞新書舊書,想“寵幸”哪本是哪本,總之,完全把自己交給自己去主宰。

想到前兩年的暑假,東奔西跑去講課,在高溫中沖沖殺殺,旅途勞頓暫且不說,兩個暑假的大好時光蒸發了,既定的讀書計劃泡湯了。對中年人而言,數月光陰的荒廢,恰似家底不厚的賭徒,又輸掉了一大筆錢。真痛心!

今年暑假不出門,專心讀書,償還積欠下的累累“書債”——有多少書,想讀的,該讀的,必讀的,平日都無暇讀。

這些書,大致分兩類——雜書與專題書。

讀雜書

讀雜書,正像魯迅說的:“如遊公園似的,隨隨便便去,因為隨隨便便,所以不吃力,因為不吃力,所以會覺得有趣。”汪曾祺對讀雜書的好處,有更生動的描述:“泡一杯茶懶懶地靠在沙發裡,看雜書一冊,這比打撲克要舒服得多。”難怪汪曾祺稱讀雜書的第一好處是休息,第二才是增長知識、認識世界。

先說讀雜書。首先讀兩本有關海洋生物學的書。有人覺得奇怪,你不是學海洋專業的,也不養魚、不捕魚,讀它做什麼?無他,好奇而已。從今年初,我幾乎天天去海邊散步。一日早晨,見到沙灘上一堆堆造型各異的“沙建築”,竟不知道這是哪種海底小動物昨夜的“傑作”。我是土生土長的海島人,可對大海及其生物所知甚少,有時被人嘲笑為“山裡人”。於是,想到買些相關的書籍,算是補課。這兩本海洋方面的書,一是《海洋生物學》,介紹了海洋生物的分類與特徵,還介紹了各種珊瑚礁、表層生物、深海的生物等。翻過目錄和幾頁正文,略覺枯燥,但也不難讀。第二本是美國珊瑚礁生態學家瑪拉·J. 哈爾特寫的《海洋中的愛與性》。我抽空讀過幾十頁,已被深深吸引:大海里的魚類,竟然有如此多超乎人想象的“愛與性”,絲毫不比“萬物之靈長”的人類遜色。作者用富有文學性的筆調,把海底魚類故事講述得曲折動人。相信看完兩本書,今後在海邊散步或海里游泳,會多些親切感。

此外,想讀兩本文學書。一本是西班牙散文家阿左林的《著名的衰落》。書是年初出版的,為國內迄今最全的阿左林作品集。書中部分文章早年讀過,而且不止一遍。說起阿左林的書,一種感傷而溫暖的記憶把我帶回30年前,那時我在福建師大讀書。某天傍晚,路過學校偏門,在一個不起眼的舊書地攤,翻到一本極薄的小書,書名《西班牙小景》(那時阿左林譯為阿索林),譯者之一正是我喜歡的“雨巷詩人”戴望舒,加上淡雅的黃藍色封面,當即花兩三毛錢買下。從此,輾轉四方,歷經劫難,小冊子始終與我不離不棄。每次小心打開它,一股西班牙古老鄉村所特有的、混合著衰敗的草香和老傢俱味道的氣息,便從脆黃的紙頁間竄出。這熟悉而迷人的氣息,讓我彷彿回到小時候的農村,漫不經心地穿行在曠野與殘垣破屋之間。四年前,這小冊子換了個書名《塞萬提斯的未婚妻》重新出版,我一口氣買了兩本。但終究不愛那俗氣的書名,翻一翻就插入書架中。幾個月前,新出版的這本《著名的衰落》,“衰落”二字,暗合了我長久以來對阿左林文字的感受。這是新譯本,文字少了戴譯的韻味,但很切合阿左林散文的格調,我看了兩三篇就放下,等著暑假細讀。阿左林的文字,適合在清閒時慢慢品嚐,無論早晨還是午後,最好在鄉下,在四周長點荒草的故居。只是,這樣的環境,我已無處可覓,只好蜷縮在縣城的一隅。幸好我家就在小巷深處,屋後長著一大排的小葉榕樹,鳥鳴聲不絕於耳,也可算是半個鄉間。

第二本要讀的文學書是一部獨特的小說《金翼》。該書是著名的社會學家林耀華先生1944年用小說體寫的社會人類學作品。它通過講述福建古田縣黃村的兩個家族興衰史,揭露了鄉村人際的複雜關係,展現了南方鄉村生活的全景。書去年就買了,也是薄薄的一本,一直放在書桌旁,連塑封都不捨得撕去,似乎我和它都在等待幾天安靜的時間,一起打開這個百年前的鄉村世界。

除了這幾本,書房的小茶几旁還堆著一疊書,新的,舊的,厚的,薄的。興致來時,隨心抽出一本,自己就如穿上了楊絳說的“隱身衣”,想上誰家串門就去,喝幾口茶,聽一會兒話,要走就走,無拘無束,不亦快哉。

讀雜書,很像一段無目的的旅行:找一兩個心儀的景點,沒什麼非看不可的人和景,隨心所欲,偶然碰著什麼就是什麼,既為休閒,也附帶長見識,得些文學薰陶。

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認為人的智力發展有三個節奏:浪漫階段,精確階段,綜合階段。如果套用這理論到自己的閱讀上,那麼擬讀的上述幾本書,就屬於浪漫閱讀,“是出於自願,全不勉強,離開了利害關係的”(魯迅)。我很享受這“浪漫”。

讀專題書

不過,整個暑假一直走在浪漫閱讀的旅程,是不行的。作為資深的書呆子,我早已過了漫漶無邊的浪漫期。我必須把更多的精力與時間,用來讀另外若干我也同樣喜歡的書。這些書,圍繞一兩個主題來展開,具有明確的閱讀目的性。這就是專題讀書。借用懷特海的話,即“精確性”閱讀。

平時,做些探究式的專題閱讀,往往剛入佳境時,就被外界打斷,倍覺苦惱。暑假少了攪擾,又擁有完整的大塊時間,一個人關起門來當皇帝,最適合做這類專題性的閱讀。

今年暑假我閱讀的專題之一是日本史。近些年,我在研讀民國教育過程中發現,要完整些地認識民國,必須瞭解中國近代史,否則看民國也是一片模糊。半年前,購來一整套《走向世界叢書》,共一百來冊,收集了1840至1911年間中國人到歐美、日本通商、留學、出使、遊歷和考察等所留下的日記、筆記和遊記,是研讀中國近代史的重要原始資料。我看了其中三本清末官員到日本的考察日記,基本反映了20世紀初日本社會的全貌:教育體系完善、工業走向發達、鄉村整潔有序。這樣一個具有現代化國家雛形的日本,是如何在三四十年內形成的?要知道,明治維新之前,日本還是落後又封閉的“蕞爾小國”。於是,我翻了一本中國人寫的日本簡史,可惜史料單薄,成見也多。終於找來美國麥克萊恩教授寫的《日本史》,洋洋灑灑700頁,從“傳統的日本”“革命年代的日本”“新世紀的日本”“戰爭中的日本”“當代日本”五部分來梳理,內容翔實,脈絡清晰。書後五個附錄,尤其“名次索引”和“中日曆史大事件年表對照”非常實用,可見作者所下的功夫。如果讀完《日本史》,再重讀《福澤諭吉教育論著選》和《小原國芳教育論著選》,期望對日本百年來教育的轉型和發展有個基本的把握。自甲午海戰以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日本教育對中國的影響十分深遠,瞭解日本近現代的教育,可從另一個維度加深對民國教育的理解。

第二個閱讀專題是有選擇地重讀民國幾位校長的書。這是為編寫一本書做的功課。

魯迅說:“嗜好的讀書,該如愛打牌的一樣,天天打,夜夜打,連續的去打,有時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來之後還是打。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並不在贏錢,而在有趣。……自然,也可以擴大精神,增加智識的,但這些倒都不計及,一計及,便等於意在贏錢的博徒了,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我上述所說的浪漫閱讀和精確閱讀,大概算得上是“嗜好的讀書”,因為本質上都“在有趣”。至於為教書而讀的那些書嘛——即魯迅所稱的“職業的讀書”,上班期間已“享受”過多,實在有些厭食,請允許我暑假換換口味吧。

鎮江的招隱寺有清人彭玉麟留下的一副對聯,其下聯:“滄海橫流,人間何世,趁我餘光秉燭,補讀平生未見書。”頗能表達我暑假讀書的心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