潿洲島一瞥-見證客家人與土著人的衝突

廣西遊是羅善懷、王玉珍、蔡虹等同學策劃和組織的,看了策劃書我才知道廣西的北部灣有一個潿洲島。

我們的導遊叫金燕,30多歲,一個皮膚微黑的胖女人,中國青年旅行社南寧分社的僱員。她的導遊旗別出心裁,旗面是一條藍色大鯉魚。我以為那是中國青年旅行社的標誌,一問才知道是她自己設計的,她稱那條魚為“長壽魚”。在我看來,她不是一個聰明的導遊,卻是最敬業的導遊,工作時從不討巧,實打實地賣力氣。她不停地講解,嗓子喑啞。我勸她愛護自己的嗓子,她表示感謝,依舊不停地講。(她的敬業精神深深感動了我們,尤其感動了王玉珍同學。王玉珍是北戴河金城旅遊公司的老闆娘,對導遊的好壞自有評價。旅遊結束時,她將我們節餘的旅遊費放入一隻信封,全部獎勵給金燕。全體同學為這筆微薄的獎金一起鼓掌。)

在旅遊大巴上,金燕說:潿洲島是一萬多年前火山爆發形成的年輕海島,面積大約2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大約2萬,常駐人口大約1萬5千,島上有100個自然村,最大的村子有2000村民,最小的只有3戶人家。她還說,潿洲島與大陸相隔21海里,海水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把它分割成與世半隔絕的小天地。北部灣盛產石油和天然氣,故而島上有中國海洋石油與天然氣公司的一個分公司,島上的所有商品都是從大陸運去的,價格較高,只有天然氣和香蕉便宜。

她還說,島上的淡水和電力不像陸地那樣充足,旅遊旺季時淡水和電不夠用,希望大家節約水電,島上的旅店以村民自建的家庭旅館為主,條件尚可,但達不到三星酒店的水平,請大家做好心理準備。她還說,島民全是“客家人”。

“客家人”?這個字眼讓我的心頭咯噔一動。“客家人”是一個近於湮滅的歷史名詞,其源頭可以上溯到秦漢兩朝征服嶺南的時代,沿著唐、宋、元、明、清,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時代。北方地少人稠,戰亂和災荒不斷,為了生存,不斷有漢民南遷,進入江西、福建、廣東和廣西等地,形成了曠日持久的民族大遷徙。

南遷的漢人就是“客家人”,即“外來者”。客家人與嶺南的土著人從相遇之日就衝突不斷,就像不同窩的螞蟻,相逢即廝咬,演繹出長達兩千餘年的纏鬥大戲。入侵與驅逐,排擠和反抗,調解與鎮壓,流血與衝突,隱忍與聯姻,最終從對立走向融合。許多流血事件記載在嶺南各省的縣誌和府志裡,其中一些械鬥規模宏大,數萬人牽扯其間,形成代代相傳的世仇。有些悲壯的故事經過渲染,達到驚天地、動鬼神的地步。

時至今日,“客家人”已經成為遍及世界的民系族群。據說全世界有八千萬客家人,大部分散佈在南方諸省,以及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還有一千六百多萬客家人散居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甚至美國、秘魯和毛里求斯等國。大陸的葉挺家族和胡耀邦家族,新加坡的前總理李光耀和李顯龍家族,泰國的前總理他信·西那瓦和英拉·西那瓦家族,都是客家人。

誰願意在沒完沒了的流血衝突中期盼與呼吸?在無休無止的紛爭和纏鬥中苟且生存?我猜想,客家人的一個分枝很可能不堪忍受,夢想找一個安身立命的世外桃源。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發現了潿洲島,於是攜家帶口乘船而來,最初可能只有十幾人,漸漸擴大到幾十人,幾百人。客家人胼手砥足,披荊斬棘,在這塊與世半隔絕的荒島上代代繁衍。至於第一批客家人什麼時候來到島上,一千年前還是兩千年前?它是一個沒有文字記載的故事,悄無聲息地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

我們在北海市國際碼頭登上北遊16號,那是一條大客船,能運載一千一百多人。客艙裡座無虛席,多數乘客是前去觀光的。在船上看海是遊船的應有項目,但是,為了安全,乘務員鎖了客艙的鐵門,嚴禁乘客到甲板上活動,這讓我們頗感掃興。

潿洲是一個行政鎮,鎮政府在碼頭修了一條走廊,島民與遊客分走兩條不同的通道,我們下船後立即感受到差別待遇,島民免費,遊客要交納115元的上島費(軍人與兒童除外)。這是中國旅遊的特色之一,當地政府像坐地虎一樣畫地稱王,把整個島嶼當作一個收費公園。

金燕把我們交給當地的女導遊,即遊客們常說的“地陪”——我猜,這也是中國旅遊的特色之一,鎮政府和當地旅遊公司壟斷了島上的旅遊業務,外地旅遊公司不得不與它們達成協議:它們帶來的遊客上島後必須與當地旅遊公司聯合服務,讓當地旅遊公司分一杯羹。

潿洲島旅遊公司的地陪也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黑瘦,自稱是土生土長的潿洲人,客家人的後代。她先帶我們去一個露天篷屋吃午飯,廚娘是當地農民,烹飪技術馬馬虎虎,自來水設備簡陋,洗手間和衛生設備不大講究。因為金燕說過,島上的服務質量和設施不能與大陸相比,我們並不計較。吃罷飯,金燕和地陪帶我們去鱷魚山景區遊觀。

鱷魚山景區位於潿洲島南端,2009年被確定為國家4A級景區。如果旅客有地質學知識的話,可以看到一萬年前火山爆發的殘跡。可惜我對地質學一竅不通,雖然有一塊海石上刻著“火山口”三字,我卻無法鑑定和欣賞火山活動的遺蹟。

火山岩漿與大海相互作用,迅速冷卻,演變成珊瑚的寄居地。在海灘上,我們看見漫漫蕩蕩的珊瑚殘骸,像細碎的瓦礫,一直延伸到大海。它們曾經絢麗多彩,生機盎然,像水下原始森林一樣繁茂。但是,人類登上島嶼後,這種漂亮的硬質生物便厄運難逃,成片成片地死去,只留下累累屍骸,就像遭逢了一場可怕的“世界大戰”。

我們沿著人工修築的環島石階徜徉,在拐彎處突然瞥見一尊塑像,走近一看,是明朝的著名戲劇家湯顯祖的塑像。湯顯祖是官員,業餘時間寫戲文,代表作是《牡丹亭》。他是唯一到過潿洲島的歷史名人,並留下一首五言詩,詩名很長,叫《陽江避熱入海,至潿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詩也很長,鐫刻在塑像的基座上:

春縣城猶熱,高州海似涼,地傾雷轉側,天入鬥微茫;……

日射潿洲郭,風斜別島洋,交池懸寶藏,長夜發珠光;

閃閃星河白,盈盈煙霧黃,氣如虹玉迥,影似燭銀長;…;…

讀了詩,我才知曉潿洲島盛產珍珠!四百多年前,湯顯祖仕途不順,一個蹉跌,貶到雷州半島的徐聞縣當典史(相當於縣公安局長)。他在廉州知州郭某人的陪伴下乘船繞島而行,目睹了“交池懸寶藏,長夜發珠光”的景像。

我們在一個叫月亮灣的地方往回踅,繞過一片山崖,拾級而上,看見一箇中年婦女坐在竹凳上,脖子和手腕掛滿了一串串珍珠項鍊,慢聲細語地向遊客兜售。一問價,便宜得出乎預料,再打聽,原來那女人家是珍珠貝養殖專業戶,自產自銷。我對裝飾品本無興趣,但同行的小姨喜歡,她不肯挪步,一面問,一面挑,一面砍價,挑了十分鐘才拿起兩串項鍊,一粗一細,戴上讓我欣賞。我發現粗項鍊的珍珠顆粒極大,未經打磨,帶有天然紋理,便按照自己的審美觀說:“小女人戴大項鍊,更漂亮。”她信了,立即放下那串細的,準備買兩串粗大的項鍊,一串自用,一串送給我夫人。與小姨同行,怎能讓她付錢,我趕緊掏腰包,搶先付了帳。

出了鱷魚山景區,導遊把我們帶到滴水村,在一個叫“漁光錦岸”的旅店下榻。那是一傢俬人小旅店,兩兄弟和兩媳婦共同經營,三層小樓,三十多間客房,房間很乾淨,盥洗方便,設施比我們預想的好,但餐廳設在四敞大開的篷屋下,可能是因為當地天氣較熱,人們樂意在篷屋下面吃飯,享受的海風吹佛。

滴水村臨海,但村民早就不打魚了,靠旅遊謀生,家家經營小旅店,每個旅店都是三層或四層小樓,有三四十間客房,按價值算,每個小旅店至少得投資四五百萬。由於家家戶戶想擴大地盤,村裡的地皮相當緊張,道路較窄,排水系統不健全,村道顯得有點溼滑,但旅遊給村民帶來了可觀的財富,他們比較富有。據“漁光錦岸”的老闆說,在旅遊旺季,所有旅店都暴滿。

我在旁邊一家旅店的後院看見五個亮晶晶的金屬罐,一個村民正在修理東西,一打問,原來那些金屬罐是儲水用的,每個能儲4-5噸水。村民說,在旅遊旺季,淡水不夠用,必須從大陸運來,每噸水價高達50元!

我們是十月二十八號到潿洲島的,此時北方已是深秋,潿洲島卻熱如盛夏,氣溫高達31度。我們在島上只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返回了北海市。

1876年中英兩國簽署了《煙臺條約》,北海市成為通商口岸,外國商人和文化進入當地。潿洲島上有一個天主教堂,可能是法國傳教士建的,但不在旅遊計劃書內,我們沒有機會看。我很想看一看當地人的珍珠貝養殖場,也沒有機會。總之,這是一次浮光掠影,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附圖:

1, 導遊金燕和她的“長壽魚”旗導遊旗

2, 潿洲島地圖

3, 北遊16號客船

4, 我們在客艙裡

5, 潿洲島碼頭出入口

6, 鱷魚山景區的大門

7, 景區裡的火山口

8, 湯顯祖像

9, 破碎的珊瑚

10, 我們下榻的漁光錦岸小旅店

11, 儲水罐

潿洲島一瞥-見證客家人與土著人的衝突

1

潿洲島一瞥-見證客家人與土著人的衝突

2

潿洲島一瞥-見證客家人與土著人的衝突

3

潿洲島一瞥-見證客家人與土著人的衝突

4

潿洲島一瞥-見證客家人與土著人的衝突

5

潿洲島一瞥-見證客家人與土著人的衝突

6

潿洲島一瞥-見證客家人與土著人的衝突

7

潿洲島一瞥-見證客家人與土著人的衝突

8

潿洲島一瞥-見證客家人與土著人的衝突

9

潿洲島一瞥-見證客家人與土著人的衝突

10

潿洲島一瞥-見證客家人與土著人的衝突

潿洲島一瞥-見證客家人與土著人的衝突

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