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2016年起每天省13.5元,把錢捐給需要的人

八旬老人2016年起每天省13.5元,把錢捐給需要的人

趙水木(左)和他的老伴兒韓桂

八旬老人2016年起每天省13.5元,把錢捐給需要的人

趙水木的捐款收據幾乎佔滿一張桌面

八旬老人2016年起每天省13.5元,把錢捐給需要的人

“精忠報國、積德行善、助人為樂、永不改變”,趙水木說這是他做人的原則。

八旬老人2016年起每天省13.5元,把錢捐給需要的人

記事本上記錄著趙水木的捐贈支出

核心提示|50年前,他賣掉自己珍愛的永久牌自行車支援越南,50年後,他每天節省13.5元,攢夠一個月後捐給鄭州慈善總會,還與老伴兒志願捐獻出遺體。這期間,不管是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還是貧困戶家裡漏雨,他都會第一時間捐款。

鄭州上街區83歲的老人趙水木堅持行善了半個世紀。“別人的困難解決了,我的心裡也很高興。”他說,他要繼續堅持下去,直到走的那一刻。

講述

“我給自己制定了‘十三五’規劃”

走路雖然緩慢,但身體看起來硬朗,容光煥發,5月4日中午,記者見到趙水木時,他騎完自行車沒多久。雖然年逾八十,但他依然堅持鍛鍊。還有一件事,他堅持了將近一輩子,用他的話說是“積德行善”。

2016年,國家發佈了“十三五”規劃,趙水木備受鼓舞。樂善好施的他受此啟發,決定也給自己制定一個“十三五”規劃。“我每天節省下來13.5元,每月就能省下400元,然後再通過慈善總會,把錢捐給貧困學生或者其他有需要的人,堅持5年。”他笑著說,“我這不也是‘十三五’嘛。”

記者在捐款證書上看到,從2016年5月11日到2018年4月,他每個月都沒落下。把他所有的捐款收據鋪開,幾乎能佔滿他家客廳的一張桌面。他每次去銀行匯款時,一進門工作人員就知道他來幹啥了。

“‘十三五’結束後,我每個月再省14.5元,與國家保持同步。”趙水木說,只要他的身體允許,他願意一直這樣堅持下去。

趙水木的家裡有一本看起來極具年代感的記事本,上面記錄著近十年來他的捐贈支出,第一筆是2008年5月13日他向汶川縣災區寄去的1100元,郵政儲蓄銀行的匯款收據他留存至今。記者從記事本上注意到,從2013年開始,他每年春節捐出2000元給村委會幫助貧困家庭,並拿出200元左右給一個叫“三狗”的人。

5月3日下午,記者在老上街新村的一條路上見到了“三狗”,他一隻腿殘疾,在路口搭了一個簡易房修車,看起來蓬頭垢面。對於趙水木對他的幫助,他說,“我不太會說話,不知道怎麼表達,但是心裡對他還是很感謝的。”

過去

“吃苦過來的”

趙水木生於1936年,他八九歲時父親就去世了。而在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鬧災荒,地裡絕收,他的兄妹也餓死了。此後,他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艱辛。他記憶深刻的是,小時候過春節母親帶著他出去要飯,“因為過年要飯好要,大家多少會給點兒,要回來吃幾天”。吃苦的經歷讓他對窮人有特別的同情心。

1953年,為了減輕母親負擔,初中上了一年他就去西安工作了,1957年被調到蘭州煤炭局工程處當安裝水暖的工人,直到1985年退休。

退休之後,趙水木回到上街,他非常關心社區事務。村裡不管誰家需要安裝水管、洗澡間,他都免費去做。自己編了很多提籃送給街坊鄰居。這些從鄰居口中得到了證實。此外,捐贈本上還記錄著,他多次為社區公共建設、象棋比賽、文藝活動等捐款。

趙水木平時愛看報紙,他看到“姐姐賣剪紙救弟弟”的報道後,讓女兒送去了1000元。他得知南陽社旗縣一家貧困家庭房子漏雨後,捐了1.5萬元,幫對方蓋了新房子。

規劃

他和老伴兒百年之後將雙雙捐獻遺體

記者與趙水木交談中得知,他和老伴兒兩人都已經申請登記遺體捐獻。村裡很多人不理解,韓桂榮倒是看得很開,“走了以後,燒燒能咋著?這又能咋著?”

趙水木告訴記者,20多年前,他看到報紙關於遺體捐獻的報道後,就有了這個想法。不過,遺體捐獻登記表在他家放了兩三年,今年才正式簽字。

他說,自己的兒子對此並不贊成,不在上面簽字,所以登記表一直在家放了兩三年。今年4月份,他們二老帶著女兒到紅十字會簽了字。

對於父母的這種行為,趙水木的女兒表示支持,“村裡人或許不太理解,但是我非常理解他們這一代人的經歷,他們到最後把自己的身體捐給公益事業,我很支持,這對後輩也是一種勉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