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萬山自述:莫名其妙的「痛」

郝萬山教授曾經在《不生氣就不生病》這本書中說道:“對於因為某些疾病導致的疼痛,一定要找醫生治療原發疾病。對於負向情緒、精神壓力、不良的消極的心理暗示引發的疼痛,當然還是“解鈴還需繫鈴人,心病還須心藥醫”。”

痛字,常常和疼痛、痛苦連在一起,在一般情況下,從身體的感受來說,是指健康失調後出現的非常難受的症狀。出現疼痛,雖然很難受,但也是好事,表明身體的自調機能在向我們發出警示、提出警告。如腦瘤的頭痛如劈、青光眼的眼痛頭痛、咽炎和扁桃體炎的咽喉痛、膽石症膽道蛔蟲症發作的膽絞痛、急性胰腺炎的劇烈上腹痛、肝癌的肝區痛、腎結石的腎絞痛、心肌缺血的心絞痛、帶狀皰疹的神經痛、肌肉損傷的局部疼痛、胃腸炎的胃痛腹痛、胸膜炎的胸痛、腹膜炎的肚子硬痛等等。這些疼痛的出現說明你的健康出了問題,甚至可能是嚴重的問題,因此一定要向醫生求助,尋找病因,及時治療。每一個人都不要忽略疼痛這種症狀的出現與存在。

郝萬山自述:莫名其妙的“痛”

為什麼負向情緒、心理壓力和不良的消極的心理暗示,會引發疼痛一類的病症?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多種負向情緒、精神壓力和不良的消極的心理暗示,會引發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會使血管不斷收縮,血液循環不暢,進而產生骨骼肌的拒緊痙攣,內臟功能障礙,神經系統釋放出致痛性物質增加,於是就出現了疼痛的感覺。所以這類疼痛所表達的絕不僅僅是某些內臟或者肌肉等形體受到了傷害,同時也向別人表達了這個人的心理狀態也出了問題,出現了包括焦慮、緊張、擔心、恐懼、避免再受傷害、要求休息、表現軟弱、求助等心理。

郝萬山自述:莫名其妙的“痛”

在平時生活中,我們總能或多或少地感到疼痛,這些疼痛最普遍的原因就是肌肉緊張甚至痙攣。比如小腿肌肉緊張痙攣就會感到小腿疼痛,腹部肌肉緊張痙攣就會感到肚子疼痛。

最明顯容易受情緒影響的地方就是頸部肌肉,因為與情緒體驗有關的肌肉群,往往就是我們使用最多、活動最頻繁的肌肉群,而頸肩部的肌肉首當其衝,它們比任何一處骨骼肌肉的活動都要頻繁。也就是說,在緊張情緒導致的肌肉疼痛病例中,頸後肌群的疼痛最為常見。

郝萬山自述:莫名其妙的“痛”

為了讓大家知道情緒是怎麼樣導致頸後肌肉緊張和痙攣的,有的專家建議做一個具體實驗,晚上回家,你坐在一把舒適的椅子上,想想讓你困惑好久、束手無策的難題,閉上眼睛大約一個小時,當你站起來的時候,頸後肌肉一定不舒服,你就會不自覺地扭動和伸展你的脖子,這就是情緒緊張對肌肉造成的傷害。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人活著全憑一口氣,但是這個氣,升降出入,暢通無阻,才是健康狀態。而肝主疏洩,就是主管全身氣的運動,管理全身氣的疏通和宣洩。負向情緒、焦慮緊張、各種壓力、不良的消極的心理暗示,都會導致肝氣的鬱結,肝氣鬱結就意味著全身氣的運動發生了障礙,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一旦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就會進一步導致血運不暢,肌肉和內臟失養,於是就出現了疼痛的自覺症狀。另外,氣行則水行,氣行則津行,氣的運動暢達,水液代謝和津液生成、佈散也就正常,氣鬱也會影響水液的運行和津液的布達。氣鬱水停津凝,不通則痛,也最終引發了疼痛的發生。怎樣才能不痛?對於因為某些疾病導致的疼痛,一定要找醫生治療原發疾病。對於負向情緒、精神壓力、不良的消極的心理暗示引發的疼痛,當然還是“解鈴還需繫鈴人,心病還須心藥醫”。

首先,要培養樂觀開朗的性格,提高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對自己經常要進行積極向上的心理暗示,“我能行!我一定能成功!”這種心態和心理暗示,就可能使大腦產生較多的內啡肽,而這種物質的止痛作用遠遠大於嗎啡。

中醫認為,形神相關,在辯證的前提下,運用中藥調節病人的臟腑功能,使人體氣機暢達,氣血流暢,代謝通達,身體好了,精神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提高了,這樣身心抵抗壓力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其次,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地經歷困難的磨練,也是提高抗壓能力的好途徑。有一位焦慮抑鬱導致全身疼痛的成功人士,藥物久治無效,於是他毅然離開了工作崗位,重走紅軍當年走過的長征路,還沒有走完,健康狀況就基本恢復了。

很多癌症晚期的患者不是死於腫瘤,而是死於對腫瘤的高度恐懼,以及恐懼本身帶來的盲目應對。美國的數據表明,患癌之後的五年生存率達到70-75%,像乳腺癌甚至可以達到90%以上。世界衛生組織2006年得出明確的結論:“癌症是一種慢性病”。我們應該正確的,從容的面對。何裕民教授說:很多癌症患者有偏執狂或者精神分裂症的,結果癌症不治而愈。人類的癌症好像不是長在身上,而是長在心上。當人失去正常意識了,癌症也就沒有地方生長了。中華心身醫學分會專家編寫《心身醫學》時就明確強調:“癌症是心身相關性疾病”,癌症發生、康復過程中,心理因素、精神因素佔了很重要的位置。

看到此我聯想到了:花盆裡長不出參天大樹,溫室裡種不出耐寒紅梅。痛定思痛,讓我們每一個人在社會、生活和工作中經受各種磨練和考驗,才能擁有強健的體魄,使身體和心理能夠承受應當承受的各種壓力。

我們治療癌症追求的是人的生存質量的提高和長期穩定。西醫強調的是“征服”和“替代”,像抗生素對致病菌的“征服”,器官移植的“替代”,只能讓人明明白白的死;中醫講究的是“平衡”與“調整”,卻讓人糊里糊塗的活。不管西醫還是中醫,都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的科學,都對人類健康起到不可磨滅的貢獻,共同追求生命真理,終有一天會殊途同歸,互有所補。無論是哪種方法只要是對健康有利,不分彼此,互通有無,即可獨立發揮優勢,更能聯合抗敵。也許,現在中、西之間的碰撞也是一種磨礪和考驗,希望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能夠淬鍊出真正的中西醫結合。

看到這裡,大家是否覺得意猶未盡呢?如果想繼續探索中醫知識,繼續聽郝老師的課,請參加2018年8.31-2019.1.15日為期四個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