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频现“隐私门” 隐私保护不能止于“约谈”

近日,针对近期备受争议的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约谈了百度、蚂蚁金服和今日头条三家公司。

信息通信管理局指出,对照《网络安全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有关规定,三家企业均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则、使用目的告知不充分的情况,要求三家企业本着充分保障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原则立即进行整改。

互联网巨头频现“隐私门” 隐私保护不能止于“约谈”

最近,很多人被新闻里接二连三的“侵犯用户隐私”事件搞的神经紧张,甚至有草木皆兵之感。最开始有安全管家360的水滴直播,让很多人逛商场时不自觉的抬头看看摄像头,不久前,百度和支付宝等相继被曝出涉嫌侵犯用户隐私,这一次,“作案现场”从商场转移到了口袋里手机,一时间人人自危,手机仿佛真的成了一颗危险的手雷,事件发生后,很多人将手机的安全权限全部检查一遍,把允许读取通讯录、录音、开启摄像头等设置,全部修改为不允许或者需要询问。

互联网巨头频现“隐私门” 隐私保护不能止于“约谈”

通常情况下,手机APP在用户注册或者第一次使用的时候,会出具“隐私权保护声明”,一般以非常不起眼的小字体,隐藏在“注册”界面的下发,并默认勾选“同意”。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这些专业而枯燥的长段文字,即使放在首页也不会有耐心阅读,何况被公司们用心良苦的设计的如此隐晦。以至于“支付宝”的默认勾选时间曝光后,很多尚不知道当初使用的时候还有这么一项内容。

更有甚者,连勾选的方框都不会提供,直接通过灰色的小字“通知”用户,点击注册代表同意,让“隐私权保护声明”形同虚设。另外,还有网友反映,一些APP存在强行要求“同意”的情况,打开APP后,首页会弹出类似“隐私权保护声明”的页面,用户只有在点击“同意”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

互联网巨头频现“隐私门” 隐私保护不能止于“约谈”

据了解,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已组织技术部门对相关手机应用软件进行持续监测,以杜绝其是否存在侵犯用户个人隐私行为,通过将加强对互联网服务信息收集使用规则告知、账号注销等环节的监督检查。蚂蚁金服等三家企业也在接受约谈后表示会进行整改。

但是,这三家企业的情况并非特例,而是互联网行业的普遍现状,尤其在大数据时代,用户的隐私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默认勾选”这种灰色手法可以更好的辨认,但在很多APP上面,互联网公司们正在“光明正大”的搜集用户的各种资料。

互联网巨头频现“隐私门” 隐私保护不能止于“约谈”

有评论人士表示,最近的几次“侵犯用户隐私”事件爆发后,带来大规模的网友对个人数据隐私的关注,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用户数据隐私观念的觉醒,或许在用户隐私不断流失的趋势中,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但是要想彻底遏制这种风气,还需要监管层、相关企业以及用户自己的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