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的「普法故事」

無奈的“普法故事”

無奈的“普法故事”

自打今年開始開巡迴演唱會,張學友就開始意外地在“抓逃犯”這個項目上屢有斬獲,立了N次“功”。截至兩天前,N的數值增加到了8。私以為,張學友是個被演唱事業“耽誤”了的好演員,早年在《倩女幽魂》系列裡,他演了幾把一面降妖除魔、一面搞笑耍寶的道士角色,那叫一個惟妙惟肖。二十多年過去了,那些在電影裡主持過的正義,彷彿在和現實裡的“奇遇”遙相呼應。

以上當然是說笑,認真你就輸了。張學友的功績,至多是專業精湛、魅力四射,吸引逃犯們“忘我”地去聽他的演唱會。接二連三的巧合背後,其實是人臉識別技術在助攻。人工智能的技術手段,把公共安全的網扎得更密了。甭管是不是張學友的粉絲,終歸也逃脫不了質地材料日益進化的網。技術進步的加持下,逃避不僅可恥,而且也沒用。

在公共領域,“逃避”時常發生,“老賴”也是其中一個典型,懲戒失信者的“網”,也一樣需要升級換代。7月13日,銀保監會發布了《保險代理人監管規定(徵求意見稿)》,其中包括對有嚴重失信行為、並且應當在保險領域受到相應懲戒者的行業禁入規定。近日,中興財富發佈的“黑名單”,把互聯網金融領域的“老賴”也推到了聚光燈之下。這些個行業新聞很難進入大眾視野,但還是能讓人讀出一點意味:

懲戒失信的手段愈發多元和細緻,約束失信者的那張“網”愈發細密,這也是一個大趨勢。

這些天,一個高考考生的求學路上碰上個不大不小的坎兒,把失信者懲戒送上了熱門話題列表。溫州蒼南縣一個考生考上某高校,卻因為父親拖欠貸款遲遲不還,被學校告知可能無法錄取。眼看著自己賴賬即將耽誤孩子,父母終於有所醒悟,趕緊還了貸款。畢竟,哪兒有不顧孩子前途的父母呢?瞧這故事的走向,幾乎可以當作普法教材了,而且報道本身就是蒼南縣法院提供的通稿。但這個“普法故事”的另一面,卻透著無奈。

根據媒體的調查,一般而言普通高校是不設這道坎兒的,這就講出了故事的另一個可能結局:若非被意外擊中軟肋,那個父親很可能還在繼續當他的“老賴”,無視當地法院三番五次的警告。而這個版本的“結局”,正道出了基層執行難的苦。

關於執行難的苦,唐山“教科書式老賴”的受害家屬肯定也有很多話要說。這個上過熱搜的故事,自始至終都是悲劇和鬧劇的混響,而且也談不上有了結局。撞了人的黃女士拒絕賠償,還挑釁似的對受害者家屬聲稱,自己“人品有問題”,“收入不低,但是得還貸款”,即便坐牢也沒關係,“起碼不用還錢了”。先不說別的,這種花式耍賴的架勢,就是赤裸裸的二次傷害。

可這樣的傷害卻遲遲沒能彌補,直到被撞者去世。今年6月,黃女士因為交通肇事罪被判刑。2017年6月判決生效的八十五萬多賠償款,彼時仍舊有七十多萬沒有還。而受害方律師稱,查得到線索、能執行的財產,執行法官都已經執行了。

這段相隔不遠的往事,似乎正給蒼南那個讓人無奈的“普法故事”下了個註腳。蒼南的故事裡,“老賴”父親早已被限制了高消費,但卻一直執拗,直到意外牽扯進孩子,才卸下“最後的倔強”。唐山黃女士的言行氣死個人,可還貸的那套房子,她雖然出資,卻並不登記在自己名下,也只能依法查封,難以做更多。執行效率當然重要,可也不能傷及無辜,義務歸義務,權利歸權利,道理很容易講分明,但到了現實中,可能就全是困惑。也難怪有些基層法院常常感到壓力山大,在陝西定邊剛披露的案件中,執行法官為了“減輕負擔”,不惜偽造撤回執行申請。荒謬感頓時加成,被執行人沒搞定,法官也跟著逃避上了,也是既可恥,也沒用。

幾乎所有失信懲戒的新聞裡,都有個關鍵詞,叫“聯合懲戒”。這聽起來宏觀而抽象,但在公平、人道的前提下,拓展聯合懲戒的範圍和力度,大概是最現實的一條路。6月召開的最高法全國高級法院院長座談會上,還提出要實現對失信被執行人聯合懲戒的自動識別、自動攔截、自動懲戒。這麼看起來,治“老賴”和抓逃犯一樣,也要仰仗技術的作用力。

這些令人無奈和困惑的故事,也許以後還是會不時蹦上頭條。困惑難解,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觸及人的靈魂太難。不過“老賴”被更多地暴露和懲罰,終歸是邁出了社會信用水平提升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