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不褪色,平邑鄭城的他帶領鄉親踏上致富路

說起沂蒙山區腹地的平邑縣“蘇加崮戰鬥”,大家並不陌生。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山東縱隊兩個連隊又一個排在堅守蘇家崮時,與敵人反覆衝殺,最後僅剩下三十多人全部抱敵投崖,與敵人同歸於盡。”,翻閱一九八五年的《紅旗》雜誌第十七期,讀到這一史實,作為參加那次戰鬥的倖存者,再一次引起了人們對眾多英勇犧牲的先烈的無限懷念和敬仰。

退伍不褪色,平邑鄭城的他帶領鄉親踏上致富路

“掉皮掉肉不掉隊,流血流汗不流淚”。 今年60歲的劉偉就出生在平邑縣鄭城鎮蘇家崮山下的興源村,他1978年入伍,在軍事訓練中成績優異,表現突出入伍第二年被部隊特批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提拔為班長。期間多次立功受獎,因訓練刻苦模範帶頭,在一次軍事訓練中造成受傷留下殘疾,被評為六級傷殘軍人。

4年的軍旅生涯,劉偉因傷退出現役,回到家鄉,轉業到縣郵電局工作。劉偉退伍不退色,從營業員、分揀員、投遞員到每個工作崗位,都滿懷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個工作中。特別是幹投遞員的時候,天天騎著自行車馱著近百斤報紙郵件走村進戶,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年年被單位評為優秀工作者。

他在鄉村走鄉串巷投遞郵件時,經常看到農民千辛萬苦種出的農產品,卻賣不出去,面對農村、農民貧困落後的面貌,讓出生在農村的自己精神感觸很大,讓劉偉一時陷入深深的矛盾中,當地的村民,面對祖輩給留下的農產品特產金銀花、丹參、槐米等中藥材,因信息、交通閉塞,造成豐產不豐收,產品賣不出去、銷路不暢、積壓現象嚴重。為了改變父老鄉親貧困落後的面貌,他經過多次思想鬥爭,做了一個大決定,毅然辭去公職回到老家再戰“蘇家崮”。

劉偉東湊西借、跑戰友找同事籌集資金,1989年創建了鄭城鎮蘇家崮中藥材收購站,做起了當地的中藥材金銀花、丹參、槐米等品種的收購銷售。萬事開頭難,頂著資金及經驗嚴重不足的壓力,一路走下來磕磕絆絆、談何容易。騎著自行車像投遞員一樣走百村進千家萬戶,吆喝著去收購。加上不懂,沒經驗,收來的貨又一時賣不出去。面對堆積如山的中藥材,劉偉真的犯難了,因為這事還大病了一場,也打過退堂鼓的想法。

無奈之下,背上煎餅大蔥去杭州找老戰友求助,找到當地一家醫藥公司,經過多次上門推薦介紹,答應要100斤金銀花做一下實驗。聽到天大的好消息,他熱淚盈眶的二話沒說,急匆匆地從杭州趕回老家,背起金銀花坐汽車轉火車,經過一天一夜又趕回到醫藥公司。杭州人被山東人誠信經營理念和劉偉這種“拼命三郎”的軍人作風感動,當場表態要和劉偉長期合作,他所有收購的中藥材,醫藥公司照單全收。

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奮鬥,於1998年創建的平邑縣瑞康藥業有限公司,年交稅費一百多萬元,招收本地貧困戶一百人到公司來就業,當年人均純收入達到萬元以上,受到老少兄弟爺們的高度讚揚。從2000年開始,歷年來被鄭城鎮黨委政府表彰為“先進功勳企業”“納稅明星企業”“優秀共產黨員”“縣人大代表”等幾十種榮譽稱號。2001年3月被平邑縣委縣政府表彰為“先進私營企業”“優秀民營企業”。2002年、2003年兩次被平邑縣委縣政府授予“振興平邑獎章”“納稅明星企業”。2003年被臨沂市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沂蒙光彩之星”,同年當選為平邑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在經濟和名譽雙豐收的背景下,致富不忘鄉親,安排十位社會殘疾人到企業工作,徹底解決了他們的溫飽問題,多年來堅持到敬老院慰問老人,送油送面、送衣服、用博大的胸懷去溫暖孤寡老人的心;到中小學結對子,資助貧困兒童完成學業。2011年當選為平邑縣慈善總會理事、任期五年。隨著企業越做越大,劉偉始終退伍不退色,保持一個革命軍人艱苦奮鬥的本色,不忘初心,始終認為一人富不算富,讓鄉親們通過種植中藥材,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才算實現一個退伍軍人的人生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