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壓力疊加 今年煤炭行業還需爬坡過坎

被業界廣泛關注的全國煤炭交易會,每年夏季、冬季召開,按照以往慣例,每次在交易會之前舉行的“全國煤炭經濟運行分析會”則是每次交易會必看、行業關注度最高的重頭戲,堪稱每年全國煤炭經濟運行的“風向標”。今年上半年的全國煤炭經濟分析會,透露出哪些行業動向、傳遞出哪些企業聲音呢?

煤礦融資、稅負壓力亟待破解

“企業實際融資成本持續上升,集團公司貼現成本一直維持5%以上,融資慢和融資貴現象比較突出。”7月18日,在全國煤炭經濟運行分析會上,來自淮北礦業集團一位負責人談及集團運行問題時直言不諱。

他介紹說,2018年上半年,在金融去槓桿、強監管的背景下,央行實施嚴格的信貸規模管控,銀行信貸額度普遍緊張,各家銀行的貸款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加上資本市場違約事件頻發,推高了債券市場融資成本,導致集團融資成本壓力大。

“除融資壓力外,我們還有稅費、去產能和環保安全等方面的壓力。比如說稅費壓力,淮北礦業2016~2018年6月繳納稅費分別為25.6億元、47億元和22.3億元,其中煤炭稅費負坦率分別為17.53%、18.54%和17.85%。”在該負責人看來,煤炭企業稅負較重的主因:一是煤炭增值稅佔到企業稅費總額的60%以上,構成煤炭成本主要組成部分的自然成本不能抵扣進項稅額;二是煤炭資源稅改革後,噸煤稅負由5.4元提高到目前的11元,增加了企業稅收負擔;三是政府重複性收費較多,如涉水收費有水資源費、水土保持費、排汙費和水利基金等。

事實上,類似淮北礦業集團這樣融資難、融資貴的煤炭企業,在全國並非個例。分析會上,來自河南平煤集團、山西焦煤集團、同煤集團、平煤集團和龍煤集團等大型煤炭企業的負責人紛紛表達了各自企業在融資、稅費方面面臨的窘境。

以山西焦煤集團為例,作為老國有企業的山西焦煤集團近年來負債率居高不下,面臨著企業運營資金緊張、融資難、稅負重的問題;而河南平煤集團,去年僅稅費就交了30多億元,一面是高額的稅費,一面是河南平煤依然脫困乏力的現狀。為此,他們呼籲政府減輕稅費力度,加大煤炭信貸支持。

山西焦煤集團、河南平煤集團情況如此,那麼身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龍煤集團的日子又怎麼樣呢?對此,龍煤集團一位負責人坦言,現在集團不僅面臨資產負債率高、總體產量下降嚴重、經營形勢十分嚴峻、資金矛盾比較突出等問題,更為關鍵的是,龍煤集團已連續5年虧損156億元,企業將面臨職工社保斷繳、井下招工難甚至是訴訟風險等棘手難題。

對於龍煤集團每年缺口高達5億元的沉重包袱,該負責人表示,希望藉助新一輪國家重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契機,得到融資方面的支持。

去產能與環保壓力較大

除來自融資、稅費的壓力外,當前,面對深層次的行業變革,有專家表示,我國煤炭企業還需面對另一些難關——那就是煤礦要嚴格按照國家要求去產能、不斷加大環保和安全生產力度。

“我們對資源枯竭、地質條件與開採技術條件複雜、安全威脅大,以及虧損嚴重、扭虧無望的淮北地區的海孜礦、袁莊礦、岱河礦業三對礦井進行了關閉,但相關稅一直沒有給予減免。”對於企業去產能面臨的諸多難題,淮北礦業集團負責人表示,去產能已關閉礦井未徵塌陷地面積共8984畝,預計涉及復墾及治理費用共計6.4億元,每年青苗補償費用887萬元,其公司已沒有能力解決關閉礦井未處理塌陷地費用。

在該負責人看來,當前環保方面的壓力對區域銷售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國家對環保提標擴面和督查力度的加大,江蘇省將關停沿海地區和環太湖地區許多焦化企業,近期徐州地區的鋼、焦企業因環保停產,南京地區的梅山鋼鐵、南京鋼鐵後期也有可能搬遷,以前的銷售區域面臨著重新調整。

值得關注的是,受去產能、生態環保及安全生產等壓力影響的煤炭企業遠不止淮北礦業集團一家。與會的山西焦煤集團、國家能源集團、同煤集團、河南能源和川煤集團等煤炭企業負責人均表達了企業在去產能、生態環保等方面的壓力。

在山西、內蒙古等多個地區,隨著生態環保監察力度的不斷加碼,許多焦化、煤炭企業因環保問題將隨時面臨整頓關停的風險。

對此,國家能源集團一位負責人坦言,今年以來,因環保壓力影響,國家能源集團各煤礦很多都無法正常運行,加上今年集團有5家主力礦井因證照不全、徵地等問題停產,壓力很大。

他表示,今年下半年,國內煤炭形勢受中美貿易戰、季節降雨偏多、去產能和環保等多重因素影響,為煤炭工業今後發展帶來了諸多不明朗、不確定因素。

分析會上,同煤集團、河南能源等多家煤炭企業負責人也表達了這方面的憂慮。“同煤是老企業,儘管煤炭市場已經好轉,但運行起來還是覺得很困難。目前,煤礦每噸煤炭上到600元才能持平。”

同煤集團的一位負責人建議,煤炭工業協會應出面協調國家有關部門,解決比如說煤礦人員分流越來越難、去產能資產如何處理等問題;另外,煤炭長協價一定要反映真實性,因為長協與煤炭價格指數息息相關,而當前的煤炭價格指數存在一定的失真。

煤炭行業協會:挑戰與機遇並存

實際上,近年來我國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2016、2017兩年共化解過剩落後產能5.4億噸。如果加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1.5億噸的任務目標,合計將完成7億噸。

與此同時,供給質量和效率更加優化。截至2017年底,全國30萬噸以下小煤礦比2015年底減少近2700處,下降47.4%,120萬噸及以上大型現代化煤礦增加200處左右,全員勞動工效比2015年增加近20%。

煤炭去產能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應看到,目前煤炭行業仍處於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期”,新的供給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還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困難和新挑戰,需要持之以恆、堅定信心。

最後,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總結說:“今天給大家通報了上半年煤炭經濟運行情況,然後聽了近30位同志對自身煤炭企業的彙報、對今後形勢的判斷,大家基本持三種看法:一是基本向好,下一步還會穩中趨進;二是下半年煤炭市場有可能下滑;三是供需緊張。總之大家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立足點,這都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王顯政表示,下半年我國煤炭市場整個態勢還是穩中有進、逐步向好的,這其中挑戰與機遇並存。“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尤其是煤炭行業經歷了前4年的經濟下行,我們遇到的一系列困難和問題,但我們挺過來了;同時,在應對挑戰這個問題上,不能盲目樂觀,對這個問題,我覺得大家應有清醒的認識。”王顯政最後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