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區6年向德格投入3.9億援藏資金

成都高新区6年向德格投入3.9亿援藏资金

成都高新區牽手德格六載,格桑花在雪域高原美麗綻放。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23日訊(記者 陳淋)7月,正是雪域高原格桑花盛開的時節。在甘孜州德格縣,滿山遍野的格桑花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對習慣了藏區風光的成都高新區援藏幹部餘定華來說,更讓他欣喜的是德格最近幾年的大變化。

自2012年以來,成都高新區“牽手”德格縣開展對口幫扶。一個是正在高質量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成都高新區,一個是作為康巴文化中心的德格縣,這次“牽手”,把兩地從千里之遙拉近到咫尺之間。6年間,成都高新區肩負幫扶德格縣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用真情實意、真金白銀對口幫扶德格,見證雪域德格從一個邊陲小城蛻變為高原之花。

日前記者從成都高新區瞭解到,截至7月中旬,隨著成都高新區第三批援藏幹部即將結束援藏,成都高新區累計選拔幹部人才3批共107人赴德格縣開展對口支援工作,累計投入援藏資金近3.9億元,是全省對口援建縣中投入援助資金最高的;累計實施援建項目91個,已完成項目70個,其餘項目將於明年9月底前全部完工,項目涵蓋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對此,成都高新區對口支援藏區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表,“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德格群眾謀實惠,用真情和汗水在雪域高原上譜寫新篇章。”

一個月往返雀兒山10餘次

深入德格每村每戶

“爬上雀兒山,鞭子打著天。”從德格縣的一句俗語,可知當地地勢之險、條件之苦。此地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多達30座,在隧道沒修通、道路沒修好之前,從成都市區出發,沿公路向南再蛇形西北,近千公里的路途高山聳立、河水湍流、峽谷縱橫。

克服高原反應、翻山越嶺只是第一步,援藏幹部還要深入每村每戶,瞭解當地農牧民的生活現狀,有針對性開展幫扶。來德格之前,成都高新區援藏幹部餘定華是一名教師,因為有恐高症,第一次乘車翻越雀兒山時,後背的衣服被汗水打溼了一片,“感覺心臟都要‘跳’出來”。

“有一次,我正準備吃午飯,就接到前往龔埡鄉調研寄宿制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立馬放下碗筷出門,忙完都是大半夜了。第二天一早又翻山越嶺,馬不停蹄趕到其他學校調研。”餘定華說,最多的時候一個月要從雀兒山往返10來次。

翻山、走訪、入戶,對於像餘定華一樣的援藏幹部來說,已是家常便飯。“最遠的村子單邊車程就要好幾個小時,很多駐村的幹部如果來縣城開會,需要提前一天出發。”成都高新區援藏工作隊領隊,掛職德格縣委常委、副縣長盧德強說,隨著雀兒山隧道的貫通,援藏幹部跑得更勤了,只有踏遍德格每一寸土地、走進每一位當地群眾的心中,援藏工作才能做得好。

“援藏工作人員經常和我們拉家常,瞭解我們的生活情況。他們的到來,讓我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變化。”家住德格縣城格薩爾大街的格桑頓珠說,“就拿我所在的格薩爾大街來說,幾年前一到晚上就沒什麼燈光了,如今這裡卻成為了縣城最美的街道。夜晚明亮的燈光下,藏式風情的建築吸引了不少遊客,店裡的生意比以前好了不少。”

記者瞭解到,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第三批28名援藏幹部人才結對認親共30戶、完成走訪240次、傳幫帶116人,另外還有15名援藏幹部擔任貧困鄉黨委副書記和貧困村第一書記;成都高新區56家企業與德格縣還未脫貧的56個貧困村簽訂了一對一幫扶協議;30餘所中小學與德格縣中小學落實了一對一幫扶;26個部門和街道辦事處與德格縣26個鄉鎮落實了一對一結對幫扶。

德格縣龔埡鄉雨拖村整村易地搬遷

居民住上溫暖好房

四川不折不扣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下足“繡花”功夫,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龔埡鄉雨拖村距德格縣城30公里,全村有居民117戶508人。因為自然條件惡劣、地形複雜,可耕種土地稀少,放牧區域海拔高,基礎設施建設代價大,發展種養殖等各類產業先天條件不足,面臨群眾出行難、就醫難和學生入學難等棘手情況,脫貧攻堅任務異常繁重。

去年3月,成都高新區投入幫扶資金3300萬元,幫助德格縣實施雨拖村整村易地搬遷工程。按照貧困戶脫貧“1超6有”和貧困村退出“1低5有”的標準,配套建設水、電、路、通訊、廣播電視“五通”設施,新改建村級活動室、文化室、衛生室及垃圾池等公共服務設施,引導群眾以抱團取暖方式發展產業,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目標。

“去年11月20號前,村民已全部入住新房,相比以前住在山上,條件好了太多。”雨拖村第一書記白馬仁真介紹,在成都高新區援藏工作隊的幫扶下,村民們不僅生活條件有了改善,經濟上也富足不少。

如今的雨拖村毗鄰金沙江,道路寬敞整潔,遠遠望去,五顏六色的房子如同盛開的格桑花一樣美麗。“現在,家裡也更寬敞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站在家門口,55歲的多吉大叔說,援藏工作隊在這裡建設了花卉種植基地,解決了村民就近就業的問題,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今年,成都高新區繼續投入幫扶資金7840萬元實施住房保障、教育保障、醫療保障、產業發展、就業幫扶、幹部人才幫扶、社會力量幫扶、基礎設施建設8大類共計28個對口幫扶項目,助力德格縣經濟社會民生事業持續發展。

打造“牧旅商”產業圈核心地帶

走出致富之路

德格縣平均海拔4325米,受交通、地域、歷史、環境等多種因素制約,經濟發展滯後,基礎設施薄弱。德格縣共有貧困村102個,貧困人口5754戶22905人,貧困發生率高。

“針對上述情況,自新一輪對口幫扶以來,經過充分調研,我們制定了專門的五年對口幫扶規劃。”盧德強介紹,成都高新區預計將投入對口幫扶資金5.1億元,實施新村建設工程、整村脫貧建設工程、產業發展工程等10大工程,以培育和壯大文化旅遊業為增長點,以民族特色手工業發展為重點,促進經濟發展。預計到2020年,德格縣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將達到2億元。

德格縣有一條“高新大道”——馬尼干戈鎮中心大道。這條嶄新的道路由成都高新區投入5011.04萬元,歷時兩年建成。行走其間,街道整潔平坦,路燈佇立成排,行人車輛各行其道,兩旁別具風情的藏式建築引人駐足。記者瞭解到,在高新大道的帶動下,馬尼干戈鎮上部分區域的“髒亂差”情況逐步改觀,道路兩側各類經營商戶也越來越多。

“成都高新區對口幫扶,重點投入資金實施馬尼干戈牧旅商聯動產業園建設等一系列工程,這意味著作為區域交通樞紐的馬尼干戈鎮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站在馬尼干戈鎮的規劃圖前,馬尼干戈鎮黨委書記生龍翁須高興地說,“前段時間在這裡召開了特色小鎮打造專題會議,隨著打造計劃一步一步實施,街面上的商家從不到100戶激增到300多戶,居民的收益也不斷增加,整個小鎮因為高新大道煥發出勃勃生機。

盧德強介紹,今年,成都高新區還將在馬尼干戈鎮大規模推進產業項目,突出生態農牧業、文化旅遊業、民族手工藝業、特色藏醫藥業、現代商貿服務業等優勢資源,建設並培育“善地·馬尼干戈牧旅商聯動產業園區”,通過馬尼干戈鎮牧旅商聯動產業園“以奶促牧”方式,培育形成以馬尼干戈為中心、覆蓋雀兒山以東10個牧業鄉鎮的“善地高原犛牛產業圈”。

“為了增加群眾收入,我們已經開始建設馬尼干戈鎮的牛奶廠,結合已實施的‘萬頭犛奶牛’計劃,讓居民將產出的牛奶送到這裡加工、配送、銷售,以增加收益。今年,我們還將在這裡打造農旅產品展銷街區,為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和民族手工藝品打通銷售渠道。”生龍翁須對馬尼干戈鎮的明天滿懷期待。

(圖片來自成都高新區黨群工作部)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