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爲什麼沒有選擇重建魏武卒?

真是名字被佔用


魏武卒是戰國時代的第一支重裝步兵,是魏國李悝變法後的軍事產物,是名將吳起一手訓練出來的可戰之師。魏武卒在巔峰時候有三十萬之眾,他們西擊蠻秦,南伐荊楚,東擊大齊,內滅中山國,還伐韓攻趙,是一支有著優良傳統與強悍戰力的軍隊;魏武卒的覆滅跟孫臏、衛鞅有直接關係:孫臏用謀略消滅了魏武卒主力及主將龐涓,衛鞅則把最後的一支魏武卒全殲於河西。

為什麼魏國沒有重建魏武卒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後來居上的秦銳士是天下精兵楷模,魏武卒已成明日黃花,不足效仿;其二、魏國霸權衰落,割土賠款,沒有足夠的財力重建魏氏武卒;其三、魏國處在四戰之地,無年不戰,無月不攻,沒有時間重建魏武卒。當然前兩條是主要原因,第三條是次要原因。

魏武卒一直都是魏國的國之重器,士兵待遇是很高的,一人當兵可以全家不餓,且有良宅一座,良田三畝,一妻一妾,僕人若干;如果立有重大軍功,那麼爵位與富貴不可限量。魏國前三代半國君勵精圖治,農業發達、商業繁榮、文化昌盛,政治先進,是國富民強而軍隊善戰。魏國憑著雄厚的國力與戰爭掠奪所得,可以供養起魏武卒。魏國伐趙,齊國通過桂陵之戰擊敗魏軍;魏國又伐韓,齊國通過馬陵之戰消滅了魏軍主力,包括上將軍龐涓。兩次大敗下來,魏國元氣大傷,經濟嚴重受損;當此之時秦國變法功成,大良造衛鞅親率秦國新軍伐魏,在河西與魏武卒野戰一場,魏軍全軍覆沒。秦國趁戰勝之威,逼迫魏國割土賠款,魏國喪土丟師後,經濟更加困難,為避秦軍鋒芒,遷都大梁。

秦國新軍在野戰中擊敗魏武卒後,天下驚呼為銳士,從此各國都效仿秦國銳士來練兵組軍。齊軍是消滅魏武卒主力的軍隊,為何天下不效仿齊軍呢?原來齊國技擊之士在野戰中是打不贏魏武卒的,齊軍能戰勝魏武卒有60%的功勞在於孫臏採用了謀略,他們是利用馬陵山地地形偷襲並圍殲了魏武卒的。秦國崛起後,時常攻伐三晉,魏國首當其衝;而魏國又經常跟別的國家爭奪土地,因此魏國沒有時間也沒有財力來重建魏武卒。


大秦鐵鷹劍士


三家分晉,戰國初期,魏國一家獨大,這個時候的魏國主要的就是靠著吳起的魏武卒,打遍天下無敵手。陰晉之戰也是讓魏武卒一戰成名,以五萬人對坑秦國五十萬人,結果還把秦國打的大敗,此後也是在吳起的帶領下,一步步蠶食了秦國的河西之地,並且吳起也是當了第一任的郡守。當時魏國可以同時幾線作戰,也都是因為有魏武卒,魏國也是出於四戰之地,所以也是一直不停的和別國在打仗,當時魏國可以和齊國,趙國,韓國,秦國等等作戰,也是無一敗績。很多人都說如果魏國當時一直把重心放在對抗秦國的話,那麼秦國早就被滅了,但是魏國和秦國作戰的同時又把矛頭指向了中原,和齊國,趙國去打了,也是讓秦國得以喘息。可以看到當時的魏武卒有多厲害,但是就這樣的軍隊,到了魏惠王手裡也是敗完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也是直接導致了魏武卒的滅亡,此後魏國也就沒有出現魏武卒了,那麼為什麼後來不重新建一支魏武卒呢?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體質不一樣了,春秋時期都是以貴族體質為核心的,那時候的土地,人口都是屬於某些貴族的,但是到了戰國就不一樣了,而且魏國也是率先做到了這一點,那就是讓軍隊直接歸國家統領,也就是說君王才能擁有軍隊,土地。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軍國主義,而這時候土地都歸國家所有,那麼魏國也是有足夠的賞賜給這些魏武卒。但是到了戰國中期以後就不一樣了,這樣的體制已經不新鮮了,沒有吸引力了,而且當時的秦國在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就已經完全的進入了封建社會,魏國也是開始大量的人才流失。

還有就是無力支持了,戰國初期魏國之所以可以支持十萬人的魏武卒,因為當時的魏國,確實太強大了,魏武卒其實就是和僱傭兵差不多,完全就是為了利益,在他們眼裡只有金錢和權利,魏國一開始也能夠給他們提供,魏國也是這一直在擴張,所以能夠滿足這隻吞金獸。但是到了後期隨著吳起去了楚國,魏武卒本來的戰鬥力就下降了很多,也是沒有了當時的統治力。魏國由於四面樹敵,處處被打,國土也是日益縮小,在這樣的情況下已經無力支持了。

而且作為全民皆兵的戰國時期,其實魏武卒也是不合適的,龐大的軍費開支就是最大的問題,除非只有不斷地進攻,不斷地擴張土地,人口才能滿足他們。只要稍微停下來那麼這支軍隊也就失去了戰鬥力。


小伍講歷史


第一,從自身條件來說,魏國未必還有這個能力;第二,從外部環境來看,他國未必會允許。

從自身條件來說,魏國未必還有這個能力

戰爭都是勞民傷財,很少有能夠達到以戰養戰,春秋五霸者無不如是,魏國作為戰國初期的霸主,從某一方面來說也算是春秋五霸的延續。魏國在戰國初期稱霸五十年,打的全是錢,魏武卒的待遇和裝備都是錢,為了能夠讓魏武卒從容上戰場,並且增加從軍的積極性,魏國給魏武卒的待遇是極高的,一個魏武卒要分一百畝的土地,並且還要免除他全家的徭役和稅負。

魏武卒是一種重裝步兵,就他的那一身裝備也很值錢,大概有人認為一副裝甲有什麼大驚小怪的,這麼說吧,以戰國時期的生產力和現在的生產力相比較,魏武卒的一套裝甲相當於一臺現在的重型坦克。

魏武卒的選拔條件很高,《荀子議兵篇》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就是說魏武卒有勁還能跑,而死在馬陵戰場的幾乎是魏國全部的魏武卒了。再次選拔也不止是錢的問題,而是魏國還能不能選拔出這樣的青壯年了。

從外部條件來說,他國未必會允許

所謂的崛起,所謂的稱霸都是踩著別人的屍體上位的,因為,魏國的霸主地位,是用六國的仇恨鑄成的。魏國本身就處於四站之地,在稱霸時沒有建立一個可靠的同盟,相反,四處出擊,西面打秦,南面打楚,東邊打齊,北面打趙,就連家邊弱小的韓國沒事也要錘幾下子。所以,當你的實力不如前的時候,你的那些原來實力不如你的仇家都會找上門來。

而魏武卒是什麼?就是一戰時候的坦克大炮,二戰時候的飛機,二戰後的核武器,是一種超乎當時社會環境的一種職業化軍人,也是一種強大的軍備,在今天看來,美國不會允許朝鮮搞核武器,被日本侵略過的國家都禁止日本再次搞軍備。


我個人認為如果魏國想要真正成為霸主,進攻的方向不應該是四方出擊,而是從某一方向一直打到底,這樣才不會腹背受敵,很多人可能玩過《紅色警戒》這款戰略性遊戲,在選擇建造基地的時候,大部分都會選擇建在邊緣的地帶,這樣別的國家來攻打的話,建立一條防線就可以了,如果腹背受敵,就需要建立兩條防線甚至更多,這樣其實每條防線都變弱了。

從秦國的統一戰爭來看,秦國正是在征服了後方的巴、蜀和義渠之後,才開啟了東出的進程,一旦東出受阻,立馬退回函谷關,縱觀六國多次合縱抗秦,沒有一次突破函谷關,就是沒有傷及秦國的根基,所以秦國才能夠完成最後的霸業。


史論縱橫


很簡單,你要知道一個魏武卒需要多少錢,一個魏武卒除了盔甲,武器,裝備,還有賦稅,田地上的各種優待,這也是魏武卒戰鬥力的基礎,再者魏武卒訓練時間太長,沒個十年八年真心練不出來,戰國時候幾乎連年大戰,根本也沒有足夠得時間給魏國,所以就是一沒錢二沒閒這麼簡單


淡看閒雲67569133


感謝邀請,桂陵 馬陵之戰後魏武卒精銳盡失,主將龐涓戰死,魏國從此走向了衰落。戰後魏國河西之地盡失,中山國早已復國。魏國土地大為減少,一定成度上限制了兵員的招募。其次財政不足,要知道當時的武卒全家是免除徭役和勞役的並且還要賜予屋舍。再次武卒在多次大戰後精銳老兵損失殆盡,隊伍失去了中堅力量,重新培養,訓練很艱難,需要一個穩定的周邊環境,而魏國本身格局處於四戰之地沒有條件,周邊國家也不會允許。


東風破s359


因為當時的魏國已經從霸主的位置上跌落了下來,並且當時的魏國連年征戰,龐大的國力財力被連年的徵兆揮霍一空。再說了當時的六國肯定也不允許魏國再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隊,來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因為魏國的連年征戰,四處樹敵,把當時的幾個鄰國都給得罪了。僅是個人見解,希望可以幫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