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我就再也沒嘲笑過自稱抑鬱了的人

先發個數據,你們別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中國有5000萬人罹患抑鬱症,到2020年,抑鬱症可能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

小時候不懂事,總覺得說自己抑鬱的人是無病呻吟,長大了才明白,我們這個時代,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溝通壓力、似乎一整代的都市年輕人都在承壓,有些人扛不住,就被抑鬱纏上了身。

長大後,我就再也沒嘲笑過自稱抑鬱了的人“為什麼一些人開車回家到樓下卻要呆半天才下車?”

這是知乎裡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在這裡,你可以找到大量生活不易的回答,字字心酸誅心。

比如:

長大後,我就再也沒嘲笑過自稱抑鬱了的人越來越想要獨自蜷縮在一個地方,沒有人認識自己,自己也什麼都不做,就那樣蜷縮著,雙眼放空地望著某個方向。

沒有被工作、股票、裝修、結婚、還貸、學習、孩子、老人、保險、車子壓斷過脊樑的人,不足以懂這種“鹹魚”的“舒適感”。

還有位朋友發朋友圈說,前幾天北京的天氣預報破天荒的公佈了40°的高溫預警,氣壓極低,在連續加班40小時,連續三天睡在公司,終於關閉電腦走出大樓後,突然發現城市就是個牢籠,抬起頭都會產生暈眩感,彷彿四周的樓群倒向自己。

長大後,我就再也沒嘲笑過自稱抑鬱了的人幾年前,一位患有產後抑鬱症的妻子突然離家出走,無助的老公報警後又發文求助,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來自家屬的絕望。

妻子剛剛生下孩子就患上了產後抑鬱症,精神恍惚,拒絕餵奶,時常在屋內碎碎念“自殺”、“跳樓”,看著還在襁褓裡的孩子,說自己不想孩子長大後才知道自己沒有媽媽了,於是每天對妻子格外照看,生怕出現意外,結果一個沒看住,妻子就突然離家出走,幾天沒有音信。當時看這篇長文的時候,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這位老哥自己偷偷抹淚的場面。

這是我們當地球迷群裡的一位球迷的親身故事,這也是我第一次開始認真看待“抑鬱症”這個病症,因為他太令人絕望了。文章發出後,瞬間引來大量關注度,大家紛紛出手相助,有幫助找人的,有幫助開導的,有幫助聯繫醫生的。但不幸的是,最後這位老哥再也沒有上過線,也沒人知道事件的後續。

長大後,我就再也沒嘲笑過自稱抑鬱了的人每個成年人的世界有著想象不到的心酸,我們也不知道在幸福的生活中,疾病是否會從天而降,不管是疾病還是心酸,這些都是導致我們負面情緒的罪魁禍首,而最嚴重的,就是令人談之色變的——抑鬱症了。

在知乎搜索“抑鬱症”,你將會得到大量關於抑鬱症的信息,每一個抑鬱症患者的回答都不禁令人感到揪心。

值得慶幸的是不少知乎網友紛紛對患者報以溫柔,但從另外一方面看,也有大量網民不瞭解抑鬱症,不清楚如何辨別自己是否得了抑鬱症,如果患上抑鬱症,那該如何配合治療對抗抑鬱症?對待抑鬱症最大的誤區是什麼?作為與“心理學”這門學科打交道不多的普通人,似乎很多人都對這些問題的答案知之甚少。

抑鬱症的發展態勢似乎引起了知乎的注意,筆者最近就偶然參與了知乎的抑鬱症主題活動“悄聲抑鬱”,這場與北師大心理學部聯合舉辦的科普,受到了廣泛關注。活動邀請到了李松蔚博士、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教授徐凱文,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副教授藺秀雲、澳洲註冊臨床心理學家王怡蕊,從多個維度為大家剖析抑鬱症的同時,分享了一些對抑鬱症患者有幫助的專業知識。

在這次合作的線上圓桌中,下面這個話題讓我記憶深刻,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當前抑鬱症患者所處的大環境,也道出了抑鬱症患者的心酸。



長大後,我就再也沒嘲笑過自稱抑鬱了的人從這個問題中,我們可以看出:不被理解,是抑鬱症患者面臨的最大困境。很多人並不認為抑鬱症是件很嚴重的事情。這就好比孩子總是無故流鼻血,家長以為是上火,其實孩子有可能已經患上了白血病。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家長總是認為有吃有喝就是最好的。而這一點想法,也一直延伸到了現在。由於家人、親朋對症狀的看法經常帶有個人色彩,這讓很多抑鬱症患者在尋求治療的過程中倍感艱辛。

隨著周圍人的越發不理解,抑鬱症患者也慢慢的開始拒絕與別人交流。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說過:我一向對“向人訴苦”不抱任何期待,無論是向父母訴說,還是向警察或政府訴說,最終還是會被那些深諳處世之道的人打敗,任由他們花言巧語,喋喋不休。

除了理解,面對抑鬱症,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首先,我們要區別看待抑鬱情緒和抑鬱症,要在症狀上進行判斷。

出現情緒低落、食慾和睡眠受到影響、精力疲乏、對周圍失去興趣等等,滿足5項以上,才會有可能被診斷為抑鬱症。其中,在思維上通常會認為生活沒有了意義,不再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由於這些想法的存在,才導致因為抑鬱症而自殺的人群越來越多。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普通的情緒低落通常只是心情不好,不會影響到我們日常的生活和學習。而抑鬱症則會很大程度影響到我們的作息,經常會有抑鬱症患者抱怨“腦子跟進了水一樣”、“腦子開不動了”“腦子如漿糊一般”。這些症狀,往往讓抑鬱症患者難以集中精神,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

其次,在時間範圍上也有一定的界定。

倘若這些症狀的時間持續有兩週以上,同樣也會有可能被視為抑鬱症。但這個時間界定也並非說一定要達到兩週以上,倘若症狀的時間持續了一週多,也必須引起大家的重視。

當然,專家們指出了抑鬱“積極”的一面。

當大家真正意識到抑鬱的重要性,並且願意談及時,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在過去,大家總是羞於提起自己內心的想法,認為心裡障礙或者精神障礙是個非常羞恥的病。由於過去社會風氣對精神疾病歧視的延續,抑鬱症患者往往難以尋找到一個傾訴的缺口。

而現在,人們從自己或身邊人的細微變化中,敢於拿出來討論,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及早發現生活或工作中存在哪些壓力以及問題,提醒我們進行調整,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所謂及時發現,也能從根源中斬斷。

總的來說,心情不好就是抑鬱症,這句話並不行得通。但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防止抑鬱心情變為抑鬱症。
​抑鬱症雖然可怕,但總有辦法治癒,像北師大心理學部一樣的專業機構一直在努力的研究、科普,知乎這樣的平臺也活躍著非常多的專業人士分享著自己的所知。在抑鬱症面前,有無數人在做出自己的努力。

雖然負面情緒總是很容易在每個人身上發生,但一起前行,我們總能幫TA走出黑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