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民窑和官窑

如何鉴定民窑和官窑

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先进精湛的技艺,跟明代相比,清代的瓷器主要还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如何鉴定民窑和官窑

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写款。原因是康熙认为瓷器上不能写款,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不让写。但康熙的很多瓷器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写大量的寄托款。比如写"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这三个朝代写得最多。这在我们的想象中是犯大忌的。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非常厉害,尤其在康熙一朝,大量汉人提出"反清复明",电视剧里常能看到。当时你要有一丝反清复明的倾向,就被杀头了。可瓷器上写的款,却都是前朝的款。如 大明成化年制 大明嘉靖年制 大明宣德年制。

如何鉴定民窑和官窑

雍正正官窑瓷器底款的篆书年号,《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分三行,每行两字。此种篆体六字款有青花、刻印和金彩三种,字体皆方整,外无双框。那时官窑瓷器另有四字款《雍正年制》,除了青花,还有刻画与模印两种,分两行,每行两字。少数为四字篆书竖式款,分有框和无框。有少量四字篆书款乃分上下左右,如古钱文排列方式。其实,雍正官窑用篆书款不多,主要乃用楷书,中后期为宋体小楷。真款平整秀雅,亦圆润有力。至于行书、草书与隶书则绝少见。另有一些书《雍正御制》,也有官窑器乃依御令不书写年款。

如何鉴定民窑和官窑

近一二十年现身在苏富比、佳士得、邦翰斯等世界大拍公司平台上的有些宝藏即是战乱中被虏掠出去的。为何改革开放前国内藏家所具有的藏品没有海外藏家保藏品的层次高,这也是个主要原因,加之文革的浩刼。藏家的藏品层次也决议这一区域判定家的眼力和水平,由于判定家眼力的凹凸与他见到的东西层次成正比,假如平常见到大多是中低层次的东西,眼力也只能定格在中低层次上,没见过或许只在书本上见过精品的,要有超高的眼力是不行能的。国内有些尖端藏家的眼力也上去了,得力于他们从海外淘到了一些尖端的正官窑器!我们都说瓷器保藏水深,本来深在罕见的真假对比上,假如你能见到一些精尖稀的正官窑佳器,牢记于心,再去识别那些仿品或许一起代的民窑器,会很快作出判别的。

如何鉴定民窑和官窑

我也经常会碰到一些类官、类哥、类钧、类汝的东西,业界常有官哥不分,汝钧不分的说法,本来这类东西都是一起代的民窑商品,民间在拷贝过程中做的怪样子,作为正官窑器是肯定不允许的。故凡称得上官窑器的必定钧是钧,汝是汝,官是官,哥是哥,特点显着,象征明白,毫不含糊!这即是皇权威力的效果!

原始瓷器是瓷器出现以前的产物,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始瓷器最早发现于商代中期的郑州商代遗址和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中。由于技术尚未成熟,大多数原始瓷器釉呈姜黄绿色,胎釉结合不紧,釉层易于脱落,有吸水性,击之无清脆的铿锵声,因多在弱还原焰中烧成,胎呈灰色,薄层不透光,尚不能完全符合一般所承认的瓷的定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