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積食、腹痛、厭食、夜啼,媽媽可出「捏脊」這一招

小儿积食、腹痛、厌食、夜啼,妈妈可出“捏脊”这一招

夏季天氣炎熱,開空調、吃冷飲,小孩子很容易出現脾胃功能受損,導致消化不良、腹痛、厭食等症狀

小儿积食、腹痛、厌食、夜啼,妈妈可出“捏脊”这一招

吃藥總歸是有副作用,專家建議,不妨試試捏脊。小兒臟腑之氣清靈,手法治療尤為見效,而且捏脊療法可以疏通經絡,昇陽開胃,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為小兒四大保健手法之一。

小儿积食、腹痛、厌食、夜啼,妈妈可出“捏脊”这一招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張華 通訊員 李朝

受訪專家/廣東省第二中醫院 針灸康復科 曾科學 博士

小儿积食、腹痛、厌食、夜啼,妈妈可出“捏脊”这一招

捏脊之前,醫生先給孩子辯證體質

(左一:曾科學博士)

捏脊調理脾胃

適合對付消化不良

嶺南之地多溼熱,且小兒“脾常不足”,所以“外”易為邪氣侵襲,“內”易為飲食所傷,小孩子由於乳食失節、食物不潔、脾運失健等因素導致的嘔吐、洩瀉、腹痛、積滯、厭食等脾系病證在臨床上較為常見。

針對這些情況,有什麼好辦法解決呢?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康復科主任醫師曾科學說,小兒臟腑之氣清靈,手法治療尤為見效。

小兒發病容易,傳變迅速,但宿疾較少,病情相對單純,好轉的速度也較成人為快

小儿积食、腹痛、厌食、夜啼,妈妈可出“捏脊”这一招

手法捏脊,對孩子的脾胃不適很有療效

據羊城派記者瞭解,捏脊是通過雙手的拇指與食指、中指兩指對稱地用力,夾持住孩子脊柱兩側的肌膚,相對用力擠壓並一緊一鬆,由下而上連續地挾提肌膚,邊捏邊向前推進,自尾骶部捏至頸部的推拿手法。

此傳統療法可以疏通經絡,昇陽開胃,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為小兒四大保健手法之一。對小兒消化不良、厭食、嘔吐、腹瀉、便秘、咳嗽、夜啼等病症有效,也可作為預防保健。

小儿积食、腹痛、厌食、夜啼,妈妈可出“捏脊”这一招

按摩,尤其講究手法 圖/視覺中國

捏脊應用

共有八法

曾科學介紹,捏脊應用,共有八法:捏提拿推,捻放按揉,每一種方法的手法皆有所不同。

1

捏法俗稱“翻皮膚”

捏動時以腕關節用力為主,指關節作連續不斷靈活輕巧地擠捏,雙手同時協調操作。

2

提法是正骨八法之一。

操作時捏住肌膚後,用力往上牽拉。常用在拿法或捏法的操作過程中,以加強手法的刺激強度。

3

拿法見於《秘傳推拿妙訣》,“拿者,醫人以兩手指或大指或各指於病者應拿穴處或掐或捏或揉,皆謂之拿也。”

4

捻法見於《保赤推拿法》:“捻者,醫以兩指攝兒皮,微用力而略動也。”操作時夾住治療部位,稍稍用力,做對稱的捻線狀的快速來回捻動。

5

放法於操作結束時,手輕柔緩和的鬆開治療部位。

小儿积食、腹痛、厌食、夜啼,妈妈可出“捏脊”这一招

捏脊手法多變,捏、提、拿、捻、放、按、揉、推

曾科學提醒,媽媽如果想自己在家幫寶寶做捏脊時,最好是能先向醫護人員學習一套正規的捏脊手法。

小儿积食、腹痛、厌食、夜啼,妈妈可出“捏脊”这一招

注意

值得強調的是,當孩子患有感染性疾病(如腸道感染等)、嚴重營養不良、重症心臟病、癲癇、皮膚病或背部皮膚有破損時,不適宜做捏脊治療,伴有高熱、出血傾向的孩子更要慎用捏脊方法。

小儿积食、腹痛、厌食、夜啼,妈妈可出“捏脊”这一招

捏脊用力

宜柔和方法要得當

捏脊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是實際操作還是有一定的講究的。曾科學說,在捏脊之前,先給孩子準備一盒爽身粉,作為捏脊的介質,爽身粉也具有防損止癢、潤滑肌膚的作用,夏季用更適宜。

小儿积食、腹痛、厌食、夜啼,妈妈可出“捏脊”这一招

給小孩按摩,不用按摩油,而是用爽身粉 圖/視覺中國

在捏脊之前,讓孩子俯臥在床上,露出脊部及腰骶部,先用手掌在小兒脊上輕輕按摩2-3遍,使其肌肉放鬆,氣血流通。

再用雙手拇指指腹與食指、中指指腹對合,夾持肌膚,拇指在後,食指中指在前,接著用食指、中指向後捻動,拇指向前推動;雙手沿脊柱兩旁,從脊柱下段的尾骨開始,連續向前移動,一直推捏至背部頂端,如此推捏6遍。

以兩拇指從小兒的命門穴(第二、三腰椎之間)向腎俞穴(命門穴兩側約小兒本人2橫指寬處)左右各推壓2-3次。

曾科學說,在捏脊的過程中,用力拎起肌膚,稱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稱“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稱“捏五提一法”。其中,單捏不提法刺激量較輕,“捏三提一法”最強。

小儿积食、腹痛、厌食、夜啼,妈妈可出“捏脊”这一招

腰骶部的按摩手法也有講究 圖/視覺中國

注意事項

1.捏脊前要露出整個背部,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鬆。

2.捏脊時室內溫度要適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溫暖,手法宜輕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3.每次捏脊時間不宜太長,以5分鐘左右為宜。

4.手法須得當:

①開始做時手法宜輕巧,以後逐漸加重,使小兒慢慢適應;

②要捏捻,不可擰轉;

③捻動推進時,要直線向前,不可歪斜。

5.捏脊療法適於半歲以上到7歲左右的寶寶。年齡過小的寶寶皮膚嬌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膚破損;年齡過大則因為背肌較厚,不易提起,穴位點按不到位而影響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