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避暑山莊,半部清朝歷史

承德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僅有260多年的歷史,然而上溯五萬年,即在原始社會末期的新石器時代,承德先民即在這裡繁衍生息,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進入紅山文化時期,300年前的大規模人口聚集,使承德最終發展成了一座城市。承德原名熱河,後來康熙在熱河上營,埋下了修建熱河行宮的第一塊基石,也為承德城市的發展拉開了序幕,雍正十一年(1733年),取“承受先祖德澤”之義,設承德直隸州,始有“承德”之稱。

一座避暑山莊,半部清朝歷史

現在的承德是一座風景優美的旅遊城市,這裡有我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雄偉壯觀的寺廟群外八廟,而且還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市區四周燕山環抱,東有聳峙天際的磬錘峰,嶙峋嵯峨的雞冠山,西為連綿起伏的廣仁嶺;北依巍峨的金山餘脈;南倚峻峭的僧冠峰,景觀十分秀麗迷人。有一首詩完美的概括了承德的景點,這首詩通俗意己,朗朗上口,讚的是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周圍的自然山水景觀:

避暑山莊景最奇,風魔嶺上望東霓。

羅漢山高人盡見,馨槌峰大話非虛。

蛤蟆石兒朝南臥,德匯門前淌熱溪。

雞冠掛月三千丈,僧帽連雲數百餘。

朝陽雙塔藏仙子,元寶穴內長靈芝。

為承德作詩作賦的人很多,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文人騷客,留下的詩文成捲成摞,不勝閱覽,但那些名人制作大多躺在故紙堆裡,只有佚名的十景詩讚活在民間,在人們的心中口傳心唱。

一座避暑山莊,半部清朝歷史

在這些景點中,最著名的當屬承德避暑山莊,它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這裡宮殿的建築風格是與北京故宮一致的,只是色彩不同,它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承德市區面積不大,有五分之三的地方都是山莊,可以說山莊就是承德的全部,因為有了山莊,這四面環山的小地方,才會聲名遠播,名揚天下。

一座避暑山莊,半部清朝歷史

說避暑山莊是半部清朝史一點不過,清朝一共是12朝,有6朝和避暑山莊有關係,從1703年康熙下令建造熱河行宮,到1792年全部完工,整整用了八十九年時間,這八十九年曆經康雍乾盛世,因此它的修建過程,也見證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輝煌。山莊建成了,一個時代結束了,康熙的輝煌退去,乾隆的光彩不再,山莊景色依然美好,外面更為廣闊的河山卻面臨災難。

就是在這裡,咸豐在那間康熙親題“煙波至爽”的屋子裡批了個準字,准許開天津為通商口岸,准許洋人傳教士在中國擁有土地,准許在《天津條約》的基礎上,給各國再增加賠款八百萬兩白銀……

一座避暑山莊,半部清朝歷史

在這見證了輝煌的地方,在這曾經籠罩著康熙的豐功偉業,和乾隆十全武功的地方,咸豐皇帝簽訂了“北京條約”,從此家國淪陷,山河破碎。國家受辱,山莊也跟著蒙羞,一年後咸豐皇帝駕崩在了避暑山莊,承德沒能讓大清江山免遭蹂躪,更沒能讓皇帝躲過滅頂之災。承德不能承受,偌大的中國不堪重負,先輩的璀璨若已離去,後人就必須獨自承擔黑暗,避暑山莊是康熙的長城,卻不能成為咸豐的庇護所。

但是故事還沒有結束,山莊沉寂了,一個女人的發跡史卻開始了。這個女人在“煙波至爽”殿旁邊的小屋裡,謀劃並發動了“辛酉政變”,捕殺了咸豐臨終前任命的八位首輔大臣,自己垂簾聽政,把持大權。隨後她又兩次政變,兩次垂簾聽政,每一次她的權位鞏固,就伴隨著清王朝進一步墮入深淵,她統治了中國半個世紀,直到徹底葬送了清朝政府。

一座避暑山莊,半部清朝歷史

一直有這樣的傳說,當年愛新覺羅氏為了統一女真各部落,從而滅了葉赫那拉氏,葉赫那拉氏的首領在臨死前發下毒誓:即使葉赫那拉氏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讓愛新覺羅氏滅亡。這個傳說咸豐也知道,但清朝君主的江南情結,讓他對這個會唱江南小調的葉赫那拉氏秀女情有獨鍾,然而傳說中的毒誓竟然應驗了,慈禧離開避暑山莊時下令永遠封閉這裡,真的是要讓山莊休息嗎?還是為了迴避她那齷齪無比的發跡史?

避暑山莊就像一位治世能臣,在康乾時代,君仁臣賢,如魚得水,但也許是功高鎮主,也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避暑山莊逐漸被冷落,被架空,被賦閒。直到有一天天子蒙難,想到了這位曾經的能人便重新器用,委以重任,然而馮唐亦老,李廣難回,已不復當年之勇的它已不能承受這一切。

可是承德人顯然不願讓山莊繼續沉寂,在它肇建三百多年的現在,許多殘破的景點都得到了修復,熙攘的遊客和耀眼的閃光燈,讓這座曾經不堪重負而倒下的山莊甦醒,是它頤養天年的時候了,作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僅僅面對遊客,它無須在承受太多。

一座避暑山莊,半部清朝歷史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

承德,凝聚過盛世輝煌,經歷過國破家亡,不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部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