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大拆大建,大學生創意爲北京城市副中心街巷美顏

“記憶抽屜”“屋上膠囊”……一條條普通的街巷,經過大學生的創意美顏,變成了一個個“藝術空間”“古韻風景”。

本月,北京城市副中心“背街小巷·城市傢俱”創意設計大賽落幕,來自北京建築大學、天津大學等國內外高校的大學生通過“微介入”,提升城市副中心街巷品質。

“微介入”,即避免大拆大建,這是本次大賽的重要原則之一。比賽由通州區市政市容委與北京建築大學共同主辦,參賽者須從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範圍內的3組共14條背街小巷中選擇設計對象,既要完成背街小巷公共空間規劃及設計,又要設計城市傢俱,以優化街道公共空間品質,完善設施配置, 提升城市風貌。短短一個月,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國內外高校、各類設計機構、青年教師、獨立建築師等197個團隊400餘人的報名參賽信息,截至5月25日收到有效作品37組。

本月,15件優秀作品評出,獲獎作品將會直接或間接用於城市副中心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之中。

大學生們的創意令通州街巷煥然一新。

避免大拆大建,大學生創意為北京城市副中心街巷美顏

果園野趣

通州永順鎮果園大街,雖然有“果園”之名,但一點兒也不像“果園”,街道風景單調,公共活動空間缺乏。

北建大倪晨輝等學生為果園大街設計了“樹·下”的意境:通過設置大樹下、種植體驗區、疊水空間和綠植界面等空間營造都市野趣;以往被閒置的邊角空間變成休閒場地;街道上構建慢行系統,讓行人暢遊“果園”。設計者們還加入智慧路燈、智能垃圾桶以及海綿城市等元素,讓“果園”智能起來。

北京林業大學姜朋杉等通過梳理場地,在街道與院牆擠出的剩餘空間以及拆違後的空間中,引入健身區、S型高低座椅、馬卡龍街角、月光街道、馬賽克廣場等,讓“果園”有了更豐富的內容。

避免大拆大建,大學生創意為北京城市副中心街巷美顏

古街新生

回民衚衕,是明代形成的街巷,見證了通州古城的滄桑歷史。

北林大王雲等,結合衚衕轉角處的的曲線,添加了木質材料的遮陽棚,保留特色石墩,統一座椅形式並種植綠植;同時還見縫插針地添加爬藤植物和低矮灌木,綠色植物使老胡同煥發生機。

北建大管暢等,從回民建築紋樣與現有建築肌理中提取元素,形成駐留空間,激發小巷活力。

避免大拆大建,大學生創意為北京城市副中心街巷美顏

全新城市傢俱

京外高校也加入到北京背街小巷提升的行列中。

天津大學的路曦遙和梁宇珅藉助回民衚衕兩側的房屋,以漢字“回”變形後的樣式在屋頂設計了層層疊加,環環相扣的”膠囊“,為孩子們觀察城市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同樣來自天津大學的薛騰團隊則為通州區玉橋中路甲2號衚衕設計了全新的城市傢俱——“記憶盒子”。盒子沿牆面安置,可以存放居民的舊物,所有盒子共同組成一面城市記憶展示牆。小小盒子,可前後推拉,也可組合變形,還可用於垂直綠化或收取快遞書信。

東南大學的隋明明等為通州區西順城街設計了口袋公園、街角樹蔭、記憶展覽、文化展牆等,以留住北京胡同的味道。

記者 | 任敏

圖片| 選自《北京城市副中心“背街小巷·城市傢俱”創意設計大賽獲獎作品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