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這個地方一直都是「是非之地」,中國曾當了多年老大

臺灣島雖小,其上的居民的民族和種群倒一點也不少。原住民、本省人和外省人分別佔據了臺灣社會的一部分。

都知道,大陸和臺灣同屬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早有記載和史料證明臺灣自古就歸中國管轄,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最終,《馬關條約》導致寶島臺灣流落在日本手中數十年,又被美國當做跳板。如今,的臺海局勢依然緊張,但是,和平發展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對於臺灣問題,看看古人是怎麼解決的。

多年來,這個地方一直都是“是非之地”,中國曾當了多年老大

自從日本在甲午戰爭中“順理成章”的將臺灣納入懷中後,清政府才意識到臺灣的地位之於大陸有多重要。早在三國時期,臺灣就已經在史書上留下了身影,彼時的臺灣被叫做“夷洲”。隋唐時期的臺灣又被稱為“大琉球”,到這個時期,臺灣島上開始有了大量漁民定居。直到宋元時期,澎湖地區的人民東渡臺灣,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臺灣也歸由福建泉州管轄。

可以說,從古至今,臺灣都是列強眼中叼走大陸這塊肥肉的跳板,實為東南7省之門戶。於是,在侵臺事件後,清政府才著手於對臺灣的管轄,並且,於光緒十一年九月(1885年10月)正式建立了臺灣省,任劉銘傳為臺灣巡撫。亡羊補牢,尚且為時不晚,好歹臺灣是保住了,臺灣當地群眾乃至世界都不得不承認臺灣是屬於中國的。

多年來,這個地方一直都是“是非之地”,中國曾當了多年老大

可是,這裡有一個地方,也曾經屬於中國管轄,卻被忽略掉了。

早在周朝,朝鮮半島就是中國領土,分封土地時是萁子的領地。西漢時,前109年漢武帝在那裡設置玄菟、樂浪、真番、臨屯四郡。公孫氏和後來的曹魏、西晉還基本上控制了今朝鮮北部北大峰山脈以東地區。不久,高句麗崛起,日益強大,到西晉末年完全佔據了樂浪郡,同時南方的馬韓政權也吞併了帶方郡。自此,中原王朝在朝鮮半島設置正式政區的歷史結束了。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創建朝鮮王朝。為爭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參考了高麗古名“朝鮮”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寧”,遣使請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國號。朱元璋認為“朝鮮”是古名,而且“朝日鮮明”出處文雅,因此,裁定“朝鮮”為其新國名。自此,朝鮮就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萬曆皇帝的抗倭援朝戰爭就是其中最好的證明。

多年來,這個地方一直都是“是非之地”,中國曾當了多年老大

200多年前,日本在對臺灣伸出魔爪的同時,另一隻腳也踏上了朝鮮半島的土地上。隨後,朝鮮危機爆發,1880年,已經不僅僅是日本入侵朝鮮了,連美國、俄國也進來分一杯羹。不過,問題單單就出在這兒,為什麼偏偏清政府對朝鮮這個藩屬國就沒有動作呢?

回顧此前沙俄侵佔新疆地區,清政府派遣左宗棠收復新疆,並且,於1884年設置新疆行省,同樣,為了應對日本對臺灣的野心,1885年清政府又設置了臺灣行省。可是,在面對朝鮮危機,是什麼讓清政府寧願忍痛割地也不開設朝鮮行省的呢?其實,史料早有解釋,不過,這樣毫無遠見的行為,也難怪清政府最後走向了滅亡。

多年來,這個地方一直都是“是非之地”,中國曾當了多年老大

其實,早期清政府內部就有人提議在朝鮮設立行省,不過,這項提議還沒推行時就被扼殺在搖籃裡,那是因為,當時的重臣李鴻章認為:“我們自己都已經自顧不暇了,此時的清政府還在朝鮮設行省?這是多此一舉,這麼做反而會給清政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其實,早在光緒八年(1882年)的時候,朝鮮就發生過“壬午兵變”,狼子野心的日本趁虛而入,將軍艦直接開到仁川,算是把朝鮮的海域給霸佔了,但他們美其名曰是“幫助朝鮮平定兵變”。隨即,清政府派遣吳長慶任命督師帶兵支援朝鮮,平定叛亂,實則阻止日本藉機挑撥離間,發動戰爭。

多年來,這個地方一直都是“是非之地”,中國曾當了多年老大

並且,洋務運動的大臣張謇跟隨吳長慶一起奔赴漢城,在目睹了朝鮮被日軍控制後的一片慘狀後,他意識到朝鮮雖為清政府管轄,但沒有設省就沒有說服力,不能行使正當的保護。於是,他起草《條陳朝鮮事宜疏》,還撰寫了《朝鮮善後六策》向清政府提議,廢除朝鮮的王國制度,改設朝鮮行省。與此同時,朝鮮的領導者也暗中商議,請求清政府在朝鮮設行省,清政府收到請求,這件事情起初也是答應了。

不過,清政府顯然沒有弄明白,這樣的監管始終還是兩個分屬的國家,不能達到同一個國家的效果,並且,派遣到朝鮮的駐軍也重申“朝鮮永列藩封”。他們幫助朝鮮訓練軍隊、在朝鮮開展“洋務運動”,但是,這僅僅是加強了清政府作為宗主國的權力,並沒有將朝鮮納入版圖。

多年來,這個地方一直都是“是非之地”,中國曾當了多年老大

於是,又有人提議:“對朝鮮也仿效新疆和臺灣設立行省。”但是,當時正值多事之秋,清廷猶豫不決,再加上,李鴻章痛斥張謇的建議是“多事”。隨後,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可以說,中國一直留存著的“夷夏”觀念,和為了維護宗主國地位而進行的軟性手段,都成為朝鮮最終脫離管制,成為一個小國家的影響因素。

其實,這也不能全怪在李鴻章頭上,畢竟,清政府實行的封建而保守的政策,讓今後的自己陷入到兩難的境地。將朝鮮作為藩屬國,讓清政府在處理朝鮮事務時,沒有正當合理性,畢竟,是兩個國家的內政,許多朝鮮人甚至把大清朝也當做列強之一,這個干涉內政的行為就已經是對自己國家的侵略,他們甚至引狼入室,讓三方勢力相互牽制。

多年來,這個地方一直都是“是非之地”,中國曾當了多年老大

可以說,作為藩屬國的朝鮮,清政府沒有義務在其受侵略的時候為其抵禦攻擊,因此,這塊版圖最終還是自成一國,在亂世之中艱難的維持著。甚至,直到現在,也仍然是各個大國眼裡的一塊“是非之地”。

『《壬午兵變》、《馬關條約》、《條陳朝鮮事宜疏》、《朝鮮善後六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