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在線口碑的首選姿勢——蹭熱點

在線口碑信息是真實消費者對電商平臺已購買的產品或服務所發表體驗和使用感受的評論信息。隨著在線口碑信息數量的不斷增加,引發了信息過載現象,口碑信息接收者往往“迷失”其中,無法有效識別和利用其中有價值的信息。因此,凸顯在線口碑信息的價值,促進用戶的口碑信息採納,對提高接收者的消費決策效率和口碑信息傳播效果至關重要。

這是一個留意力稀缺的時期,我們能看到的信息很多,但能留意到的很少,能被我們當成話題來討論的信息更少。口碑營銷的一大“攔路虎”就是消費者可能由於留意力過於分散而疏忽你的產品。

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戈德海伯提出過一個留意力經濟理論。所謂留意力經濟,就是留意力資源的消費、加工、分配、交流和消費的人類活動方式。邁克爾·戈德海伯說:“如今金錢開端與留意力一同活動。更淺顯地講,在經濟轉型之際,原有的財富將更自然地流向新經濟的持有者。”簡單來說,誰能吸收消費者的留意力,誰就能博得更多訂單。關於口碑營銷而言也是如此,哪個商家能吸收消費者的留意力,就能讓自家產品取得更高的關注,進而在市場中構成口碑。

信息是過剩的,留意力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我們總是優先關注那些熱點新聞,總是被搶手話題吸收眼球,帶走留意力。“蹭熱點”是口碑營銷的一種常用手法。熱點話題關注度高,很多人會看,會參與討論。在短期內,大家的留意力會被一兩個熱點話題吸收住,疏忽其他原本也很重要、很有趣的信息。換言之,其他信息被我們自動過濾掉了。假如熱點當中恰恰呈現某個產品的信息,該產品就會成為口碑議論者的關注焦點。人們看了繁華之後,說不定會認真思索要不要買那個品牌的產品。

關於蹭熱點,大家第一反應最為牛氣的就是“杜蕾斯”。例如在今年的元宵節上,杜蕾斯的“揉一揉”可謂含義多多,然後岡本隨後也發圖,雖然一個字兒也沒有,但是明眼人都能看的懂,杜蕾斯和岡本比的不是湯圓,比的是誰更“汙”。就這樣,岡本運營團隊又一次在不經意間擴展了品牌影響力,強化了本品牌以機智著稱的口碑形象。

打造在線口碑的首選姿勢——蹭熱點

說到底,品牌之間互相蹭就是博眼球,而博眼球就是為了佔據客戶心智。這種口碑營銷本質上是公關戰,A和B的戰爭往往死的是C。你在看天貓和京東的互撕,那你還記得有個叫三代樂的電商網站嗎?

所以說,真正好的蹭熱點其實是靠腦筋、憑實力的。內心蠢蠢欲動想蹭競品之前,先想想自己本身質量過關與否,考慮周全與否,唯有全盤考慮清楚才能蹭得漂亮。如果啥都沒想明白,為製造輿論而製造,這種低劣的口碑營銷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容易讓人心生厭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