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聯曾欲3000萬美元購買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鎮館之寶

阿聯酋曾欲3000萬美元購買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鎮館之寶

合川馬門溪龍的復原頭骨。

阿聯酋曾欲3000萬美元購買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鎮館之寶

現存於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的馬門溪龍完整骨架

阿聯酋曾欲3000萬美元購買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鎮館之寶

1964~1965年合川馬門溪龍化石被研究者復原。

1965年夏,北京。

在一次展覽會上,時任中科院院長郭沫若,看到一個長22米、高3.5米的龐然大物。一旁的工作人員小聲告訴他:“這是恐龍化石。”

53年後,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郭沫若當年的題名字跡仍然清晰可見——“合川馬門溪龍”六個大字,向人們訴說著古生物學界裡一項里程碑式的發現。

合川馬門溪龍,是世界已知的恐龍化石中脖頸最長的蜥腳類恐龍化石,也是亞洲迄今為止發現的完整恐龍最大的。如果它在地上行走時把脖子伸直,能輕而易舉地把頭伸進普通三層樓房的窗戶。它的複製模型曾在世界各國展出,轟動了古生物化石界。

但令人奇怪的是,直到現在也沒能找到合川馬門溪龍的頭骨。隨著研究人員相繼離世,合川馬門溪龍的身上已經蒙上了一層神秘塵埃,我們只能從珍貴的文獻資料中尋覓“侏羅紀身影”。

它來自哪裡?死亡前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沒有頭骨?

去向難定/

侏羅紀晚期巨龍 在40個箱子裡待了5年

1957年4月,重慶市原合川縣太和鄉鼓樓山。幾個身影,在陡峭的山坡上疾行。

由於地質特殊,整座鼓樓山被一片紫紅色砂岩覆蓋。在這片紫紅色的岩層中,一塊突出來的白色“石頭”顯得格格不入。

被“石頭”吸引的其中一人,停下腳步,拿起地質錘,試探性地敲了幾下。不料石塊堅硬無比,沒有任何反應。

一行人意識到,這可能是動物化石,便上報了當時的四川省博物館。

經過發掘隊一個多月的清理,方才看清這塊“石頭”的完整面貌,竟然是一具呈斜“U”形排列的恐龍骸骨。

令人驚詫的是,恐龍卻沒有頭骨。

合川馬門溪龍的頭骨至今沒有找到,圖為與之接近的盤足龍類頭骨。

工作人員繼續組織民工往深處打了一個兩米多深的大洞,仍然一無所獲。

它為何屍首分離?至今沒有定論。

出土後的化石,被暫時安放在重慶市博物館。

由於缺乏古生物化石研究方面的專家,這個生活在侏羅紀世紀晚期的“大傢伙”在40個箱子裡待了整整5年。

那個年代,不論是交通、通信,還是技術,都不發達。儘管人們知道它的科研價值,卻始終無法將其復原。

1962年初冬,經多次協商,四川省博物館最後同意將恐龍化石移交給成都地質學院(今成都理工大學)陳列館。

後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楊鍾健聽聞這一消息,親自成立研究小組,將化石帶到北京,正式以馬門溪為屬名,合川龍為種名,為其命名為“合川馬門溪龍”。

然而,爭議隨之而來:如此珍貴難得的恐龍化石,到底由誰來收藏?

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就連遠在上海、天津等地的博物館,都躍躍欲試。

成都地質學院缺乏專業的研究團隊,處在競爭劣勢。

眼看著巴蜀寶藏就要“流浪”異鄉,這時,中科院領導們的一席話讓成都地質學院徹底安了心:“四川來的東西,回到四川去。”

合川馬門溪龍,經歷了重慶→成都→北京→成都的旅程,最終正式“安家”成都。

影響之大/

阿聯酋籌建國家博物館 願出價3000萬美元買巨龍

回到成都的合川馬門溪龍,不再是一個無頭巨龍。

在北京,研究者參考了美國的樑龍頭骨,給合川馬門溪龍安了一個頭,郭沫若看到的是一具完整的恐龍化石。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原辦公室主任王正新介紹,直到自貢發現馬門溪龍前,它的頭骨形狀一直是一個謎。目前在博物館看到的合川馬門溪龍,是在2007年經過二次換頭後的樣子。

那麼,它的頭骨到底去哪裡了?

1957年夏,合川馬門溪龍化石被發現時的完整模樣,呈U形。

王正新推測,恐龍的頭骨比起四肢的骨頭更加柔軟,容易被腐蝕,這可能是合川馬門溪龍化石無頭的原因之一。

合川馬門溪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距今約1.4億年。

它體形高大,從頭頂到尾端全長22米、高3.5米,估計活著的時候體重可達40-50噸。

合川馬門溪龍的最大特點是頸部長度近達10米,是長頸鹿的3倍,有“東方巨龍”的美譽。

王正新指出,合川馬門溪龍每天要吃掉200公斤食物,它一生中不斷地吃,不斷地長,這樣終身生長,才能達到如此巨大的體型。

如此巨大的史前生物,緣何被掩埋於此?

“據後來的研究,合川馬門溪龍出土的鼓樓山一帶,在遠古時代是一片沼澤之地,氣候環境十分適合食草類恐龍生存。它死亡後被原地掩埋,沒有被水流沖走,因此除了頭骨不見外,保存十分完好,極其珍貴。但死亡原因,現在沒有辦法考證,也許是生態環境的變化導致。畢竟恐龍滅絕的原因,至今還是未解之謎。”王正新說。

1972年,《合川馬門溪龍》著作出版,標誌著我國恐龍學者對蜥腳類恐龍的科學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合川馬門溪龍的發現研究,是世界恐龍研究的一個里程碑。

王正新回憶,上世紀80年代,阿聯酋籌建國家博物館,願以3000萬美元徵集合川馬門溪龍化石,以作鎮館之寶,足可見它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

2009年《環球科學》雜誌第10期公佈中國1949年以來中國科學家取得的60項傑出成就,發現合川馬門溪龍事件入選,排在第五位。

眼下,好萊塢影片《侏羅紀世界2》正在熱播,把人們再次帶到那個奇異的時空。

地鐵7號線理工大學站裡,有一幅巨型馬賽克拼剪畫。畫上,一億多年的古巴蜀湖水草豐盛,天空澄淨,籠罩在一片藍色的悠遠夢境裡,一群馬門溪龍正安靜地棲息在那裡。

也許,這正是我們對這頭從史前“甦醒”東方巨龍最美好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