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敗仗爲什麼叫「敗北」而不叫「敗東」,「敗南」,「敗西」?

用戶52675547304


古時,“敗北”即為戰敗。



我們經常在電視劇、影視節目、書籍中看到“敗北”一詞,都知道這是失敗了的意思,但並非因為其逃跑方向在北就說是“敗北”。

追其緣由,《說文解字》中曾說過“北,背也,二人相背”。簡而言之,就是打仗打不過了,趕緊轉背跑路溜號。字形來看,“北”字就像兩個人背對背,一個向左,一個向右背向而坐。

古時兩軍交戰,一方打了敗仗必然向後逃跑,而一旦逃跑肯定是背部面向敵人,所以由此“北”就多了一層含義,即是失敗。


而以後的很多古代文獻都引用此意。《孫子兵法》中的“佯北勿從。”字面意思就是敵人使假裝敗退,不要盲目追趕。 《史記項羽本紀》中“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

而後到了如今的現代社會,很多比賽中,輸的一方就叫“敗北”。比如一龍和播求世紀之戰,播求曾敗給一龍,敗北而歸,即是。

而且古代把南視為至尊,北則意味為失敗、臣服。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宮殿、廟宇均是面朝正南,皇帝龍椅是坐北朝南,“南面稱尊,北面稱臣”即使如此。所以過去平常人家蓋房,房子都會略微偏東或偏西,免得犯了忌諱。而東、西,一般泛指“四方”或其他含義。

以此,敗仗即“敗北”。


木劍溫不勝


只要弄清楚了“北”在古漢語中的意思,這個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北”在古漢語中,有以下幾種意思:


1、(名詞)北方。《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2、(動詞)向北行。《赤壁之戰》:“操軍破,必北還。”

3、(動詞)打了敗仗往回跑。《垓下之戰》:“未嘗敗北。”

4、(名詞)敗逃者。《過秦論》:“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兩軍打仗,輸了的一方被稱之為“敗北”,而不叫“敗東”、“敗南”、“敗西”?因為“北”在此處的意思是(動詞)打了敗仗往回跑,而不是方向名詞北方。“敗北”不是說打了敗仗往北方逃跑,而是指打了敗仗往回逃跑。

《說文解字》:“北也。從二人相背。”如上圖所示,從“北”的古文字形態可明顯看出,“北”字就是兩個人背靠著背,“敗北”是指背敵而逃,逃跑的方向無關於東、南、西、北,吃了敗仗往回跑,即“敗北”。


由此可見,“敗北”的意思就是打了敗仗往回跑,無論跑哪個方向都叫“敗北”,所以也就不存在你說的“敗東”、“敗南”、“敗西”。



靜水笑滄笙


“敗北”一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為什麼就不能稱為“敗南”、“敗東”、“敗西”呢?


一、本意及引申意義。


原來“北”字的本義是“背”或“相背”,它是一個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北”字即為兩個人,一個向左、另一個向右背向而坐之形。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一書中亦說:“北,背也,二人向背。”這個“北”字很像兩個人背靠背之形,“北”字即古之“背”字,“背”字是後人為它加上肉旁而成的。


戰爭發生,兩軍相接,是正面相向的,激戰之後,敗方撤退,轉身逃跑。“北”即為背,就成了背向敵方,這就是“敗北”了。

勝方朝著敗軍背後銜尾窮追,這就是“追奔逐北”,逐其背也。


所以“北”這個詞後來就逐漸增加了“失敗”這一義項。“敗北”在古代常常被人們拿來作為打敗仗的代稱,也引申為做事不成功,競爭或競選失敗。


如在春秋末期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一書的《軍事》中就有這樣一句話:“佯北勿從。”在這裡,“北”即…是“敗”或“敗逃”,這句話的意思為“敵人假裝敗逃,不要盲目追趕”。


《垓下之戰》:“未嘗敗北。”打了敗仗往回跑。《過秦論》:“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名詞)敗逃者。

二、自古以來,以南為尊。


北者,兩相背之,是不利之兆。古代把“南”視為至尊,而把“北”象徵為失敗、臣服。


所以正規性的建築物,比如宮殿和廟宇都是面朝正南,皇帝都被稱為“南面稱尊”,而敗仗之後的臣服之人都被稱為“北面稱臣”。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陽生陰死。“南邊”是盛陽所在,“北邊”是極陰之地。於是,打仗時說的“敗北”,也就是指往死裡敗逃去了。


胡服騎射,萬里長城,金,遼,匈奴,鮮卑,西夏,元,後金,沙俄,小日本。一朝朝一代代的戰爭皆出自北方。中原政權與之交戰勝少敗多。


三、歷史原因。


“敗北”二字是和歷史上民族競爭有關,失敗的一方常常被驅趕到寒冷荒涼的北方,如匈奴、鮮卑等民族。


匈奴是夏禹王的後裔,是和我們同一起源的華夏兒女,由於夏朝滅亡,其後人就不能佔據中原富庶溫暖之地,退到河套地區和漠北荒原之地。


後來勢力強大時,又要打回中原,所以中原華夏屢受侵擾,至漢武帝時,才由英雄衛青霍去病一舉擊破,匈奴向北逃竄。


因此,只要弄清楚了“北”在古漢語中的意思,這個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因為“敗北”在此處的意思是(動詞)打了敗仗往回跑。關鍵的這裡的“北”並不是指方向而言。


因為打了敗仗逃跑時任何方向都是可能的,慌不擇路,哪裡還來得及找方向。這樣看來,“敗北”一詞同北方根本就沒什麼關係。

人生的“敗北”也是如此。不是因為你生不逢時。失敗是可怕的,它讓人們體會到了寒冷和心涼,就像北方的冬天,可怕在於失敗後的一蹶不振。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困難裡包含著勝利,失敗裡孕育著成功。”有時候,“敗北”也沒有那麼可怕。你說呢?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有書共讀


在古代打了敗仗,我們說“敗北”。之所以不叫“敗東”、“敗西”和“敗南”,原因其實很簡單,這裡的“北”並不是指代的方向,而是通假“背”。

▲ 薩爾滸之戰

最早在古文的《說文解字》中,提到“北,背也,二人相背”。我們可以看一下,“北”字的甲骨文寫法。

▲ 南雁北飛(甲骨文)

從圖中可以看出,“北”字的形狀像極了“兩個人背靠背”。再結合兩軍對壘,一方敗退,勢必會後背對著敵人,背向而馳。

“敗北”其實意為“敗背”。因此,“敗北”通常用來形容打了敗仗。

關於這個解釋,其實在歷史文獻之中還是比較多的。

如古代的兵書《孫子兵法》中講到:

兵有六者,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

再如司馬遷所著《史記·項羽本紀》中描述道: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

其實網上還有一種說法,大意為古代大凡打仗,北方戰敗的居多,而南方戰勝的居多。

因此,北方人戰敗了以後,大多會選擇向北逃跑,因此才有了“敗北”的說法。

這個解釋,仔細一聽感覺很有道理,可仔細一推敲,就發現事實其實不是這樣的。

我們知道,自古兩軍交戰,東西方有之,南北方亦有之。北方強而南方弱者有之,如元、清入主中原。北方弱而南方強亦有之,自古的“北伐”鮮有勝利即可以證明。

因此來說,這種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

“敗北”最開始的意思,僅僅表示“打了敗仗”。到了後來,所表示的意思被引申。一般來說,“敗北”也有形容“競賽的失敗”等含義。


奇點歷史


《周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周易》也是中華文化的根源。中華文化的許多問題都能在《周易》中找到答案。

《易·說卦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周易》所依據的歷法為夏曆。夏曆是我國第一部通行的規範曆法。夏曆以北極星為天帝,以北斗七星為帝車,天帝乘車巡遊天下,斗柄旋轉一週,象徵天帝巡遊天下一個週期,為一年的時間。上面《說卦傳》所言,正是反映了這個情況。我們提取《說卦傳》這段文字中的有關信息並總結如下:

震為正東方之卦,時在仲春之月,五行屬木,萬物之所出也,象徵生機和活力,應春氣也;離為正南方之卦,時在仲夏之月,五行屬火,萬物之所長也,象徵旺盛和強壯,應夏氣也;兌為正西方之卦,時在仲秋之月,五行屬金,萬物之所斂也,象徵收穫和衰退,應秋氣也;坎為正北方之卦,時在仲冬之月,五行屬水,萬物之所藏也,象徵歸藏和固守,應冬氣也。

東方為震,雷聲如鼓,萬物出達,是進取的時候,故古代擊鼓以進,應春氣也;西方為兌,五行屬金,金聲如鑼,萬物收斂,是衰退的時候,故古代鳴金則退,應秋氣也。同理,北方為坎,萬物歸藏,草木枯敗,是歸而閉守的時候,應冬氣也。《易·說卦傳》曰:“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萬物敗則歸,歸以自守,常理也。又“坎為隱伏”,勝則進,敗則隱也。又“坎為盜”,《易》常換言曰“寇”,勝者王,敗者寇也。故敗與坎卦有密切關係。

“敗北”中的“北”,並不是指地理上的北方,而是與北斗星柄指向北方時的時間有關。當其之時,正值嚴冬,赤地千里,萬物已敗。就後天時間八卦而言,正北方之卦為坎,坎者,萬物之所歸也。敗則必向其老巢而歸矣。勝者為王,面南而治也;敗者為寇,面北稱臣也。故“北”在這裡本身就引申指失敗的意思,與地理方位並無關係,“敗北”屬同義複用,而不是“向北方敗退”或“敗於北方”的意思。

東,代表春天,草木爭榮,不可言敗;南,代表夏天,草木茂盛,怎會言敗?西,代表秋天,草木衰而未敗;北,代表冬天,草木敗矣,故而言敗。




子夏故壇


您好,我是熹木木。前兩天我剛答過一個問題“敗北的本意和詞源是什麼”。不過現在這個問題比我以前回答的那個問題更具趣味性。

我想再對這個問題分享一點我搜集來的資料。我還是想一個字一個字地分享。

一,“敗”的意思。先分享這個字的古文字形,請允許我用“在線新華字典網”的截圖資料,雖然有失嚴謹,但是方便而且也能說明些問題。

(“敗”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截圖來自“在線新華字典網”)

“敗” 字的右邊是“攴”,現在大都寫成了“夂”(反文旁)。“攴”的古文字形像是用手拿著棍子敲擊的樣子,這個偏旁的字多和打擊敲擊有關聯。比如在“敲”字中還是寫成了“攴”而不是反文旁。

“敗”字的左邊現在寫作“貝”,但是在金文甲骨文中也有寫作“鼎”的,古“貝”“鼎”通用。整個“敗”字的意思是手持棍子敲擊貝或鼎,貝或鼎是比較貴重的物品,敲擊貝或鼎這樣的動作極具有毀壞意味,所以“敗”的本意是毀壞,敗壞。後來引申出“失敗”義。

二,“北”的意思。還是先貼張截圖。

(圖片來自“在線新華字典網”)

字形像二人相背之形,即指事相違背,引申為“脊背”的“背”之義。又,在戰鬥中失敗的一方轉過身去逃跑,所以也有“敗北”的含義。

由此可見,“敗北”一詞中的“北”不是指方向,所以不存在“敗南”“敗東”與“敗西”之說。

以上便是我的一點資料分享,論證不嚴密,理由不充分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謝謝😜!


熹木木


因為“敗北”一詞中的“北”不指方位,而是“敗逃”的意思。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詞語的意思大多都可以從古漢語中找到來源,除了太新的詞、音譯詞等。

北字與敗逃

甲骨文中就有北這個字,它的本意是“兩人相背離,相違背”。下圖展示的是北字從甲骨文到宋體的演化,從中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理解它的本意。

引申是豐富字義、詞義的慣用方法。北字有了背離這個本意後,就引申出了“在戰場上背對敵人”,也就是“棄戰而逃”的意思——打敗仗。是不是很形象?

現在的詞語在古漢語中往往就是一個字,而把兩個意思相近的字放在一起是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造詞的方法之一,於是在古代就出現了敗北一詞,再比如我們現在常用的“途徑”、“關閉”、“寒冷”等。

北字與北方

那麼北字方位的意思從何而來呢?

北字因“人背靠背”而成,所以它的另外一個引申義就是“脊背”。古人崇尚南方,在《周易》中就是“聖人南面而聽天下”的句子,所以帝王們上朝時都是面朝南,當上皇帝了就稱為“南面稱尊”,反之為“北面稱臣”。那麼帝王們脊背所向的就是“北”——這樣北就有了“北方”的意思。

所以皇帝、皇宮有了“坐北朝南”的說法。

北字與脊背

提到脊背想再說一下“背”字。

甲骨文中沒有背字,它在篆文中才開始出現,也來源於北字。篆文中北下面加個“月”就成了“背”——與身體有關的詞語大多都是月字旁,如腿、臉,而背的本意就是“脊背”。從此背字就把北字“後背”這個引申義,及它的本意給背過來了,北字沒了後背及背離的意思。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從甲骨文中一個“人背靠背”的北字,能延伸出背離、失敗、脊背、北方等這麼多意思來,而且都有說法,可見我們漢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中華先民的智慧。

所以說我們如果去深究當下常用的詞語,會發現我們漢語的造字、造詞、字義、詞義都很有意思的!為中華文化、先民們點贊!


宰雲白文學


在孫武的《孫子兵法.軍爭》裡,有這麼四個字:佯北勿從。

什麼意思呢?佯:假裝。北:敗北,打敗仗。審慎地對待失敗之敵,不盲目予以追擊。

孫武是什麼時代的人?春秋末期。由此可見“北”,作為“敗北”的說法由來已久。

古代從來都是尊南貶北,比如帝王心術又叫南面之術,又或者叫“南面稱王”。由此可見南和北是相對的。

在古代,南為至尊,北則象徵失敗、臣服,所以,也可以從這方面理解。

這個“北”字很像兩個人背靠背之形,一個向左,一個向右,這個“北”字即古之“背”字。比如,《說文解字》中說:“北。背也,二人相背。”

北既為背,“敗北”就可以理解了。當兩軍相接時,是正面相向的,激戰之後,敗方撤退,轉身逃跑,就成了背向敵方,這就是“敗北”了。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近日,有網友提問:過去人們把打了敗仗叫做“敗北”,現在看體育比賽無論是足球還是籃球……打敗了也叫做“敗北”。那麼,為什麼不叫做“敗東”、“敗南”、“敗西”呢?

1、從本源講起,“北”古通“背”

從字體的本源講起,“北”字在古代通“背”字,字形如同兩個人背向而坐,面朝各方。而“背”的字形如同人用背馱東西因此有了違背、違反的意思,引申意是不順、背運。

因此,敗北的意思就是:人們都渴望勝利,但結果與勝利相背。因此,《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連戰皆北”;《韓非子·五蠹》中則有“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

2、從方位來講,“北”意味著“暗”

古人對於方位非常重視,南、北兩個方向所表述的意義完全不同。《說文通訓定聲》中解釋:古人站或坐時都“面明、背暗”,明指南方;暗指北方。《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認為山南為陽,山北為陰,世上萬物都是“抱南”而背陰的。

同時,古代的君王都是面朝南坐,稱臣之人朝見君王,要面朝北。所以,戰敗之人俯首稱臣之舉也被稱為“北面而事之”。

因此,敗北的意思就是:戰敗一方沒有資格面南、背北,只能面北稱臣服輸;只能向北逃、向陰暗處逃。

3、從地理環境來講,“北”意味著荒蠻和落後

古人很早就發現,北方吹來的風能帶來寒冷,而冬季北方更是寸草不生,十分荒涼。因此,人們也習慣於“北”代指荒蠻,加之古人以中原為正統,四方尤其是北方是落後。

我國特殊的地理環境,使遊牧民族只能從北方侵略中原,“唯北狄野心,掘強沙塞之間”、“北虜僭盜中原”、“時北兵已迫修門外”……歷史上發生的戰爭,勝利的標誌就是把入侵者打回北方。

因此,敗北的意思就是:打了敗仗的人沒有資格入主中原,只能去北方這樣的荒蠻和落後的地方,所謂的“追亡逐北,伏屍百萬”。


指動濟南


主要因為北方按二十八星宿劃分屬玄武,而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那“敗北”也就是出戰不利,自北而歸。

北京市九門之一的德勝門便是設在西北方,意為“以德取勝””。遇到戰事自德勝門出兵,由安定門班師,分別取“旗開得勝”和“太平安定”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