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考處處桐花香

蘭考處處桐花香

請輸入圖片描述

從開封啟程,汽車在黃淮平原向東疾馳。黃淮平原主要由黃河、淮河沖積而成,屬華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分,水土沃潤,為河南省主要農業區。

進入蘭考縣境,我便透過車窗頻頻向兩邊張望,試圖發現昔日的沙區、鹽鹼地和低窪易澇地,是否昔是如此,今亦如是?然而,現實否決了我先驗理念的設定。

高等級公路兩旁不僅種上泡桐、紅葉李和燦似雲霞的紫薇,在綿綿無盡的有點單調的平原上,種植的多是泡桐,還有蘋果、棗樹,間種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芝麻、葡萄、棉花以及中藥材。農林間作、農田間作的模式,形成了林在田間,糧在路旁,農林結合,林茂糧豐的喜人局面,從而具有“田野上的森林,森林中的村莊”的獨特景緻。

蘭考處處桐花香

寥天野地,綠色的風撲面而來,深翠逼人的綠旋起輕柔的韻律,莫非,是世事輪迴的錯覺?蘭考段是九曲黃河最後一個大拐彎,莫非,蘭考貧窮荒寒的時空背景也來了個華麗大轉身?數千年來,母親河黃河既哺育了中華文明,又因多次決堤和改道,對位處下游的蘭考為害甚烈。蘭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形成了黃河故道以南的荒沙、內澇和鹽鹼地,這就是有名的“三害”。

蘭考遠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也出現過一些傑出人物,如西漢著名政治家、軍事家陳平,南朝才子江淹(成語“江郎才盡”主人公),治河功臣賈魯、劉天和、林則徐等,因年代久遠,他們的名字只作為美談流傳下來,更值得稱頌和懷念的,是上世紀中葉的中共縣委書記焦裕祿,此後,蘭考與“焦裕祿”三個字密不可分,蘭考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

蘭考處處桐花香

進入縣城城關鎮,從火車站沿建設路北行約兩公里,就是焦裕祿紀念園。

這是一個開放式公園,佔地近百畝,分革命烈士紀念碑、焦裕祿墓、紀念館三個區。大門內迎面是漢白玉烈士紀念碑,碑身浮雕再現了焦裕祿訪貧問苦、帶領群眾迎難而上大幹苦幹的畫面。紀念碑右上方山丘是焦裕祿墓,拾級而上,左右兩端各立詩碑一座,分別鐫刻董必武和郭沫若的詩作。穿過小廣場,正中是烈士墓,由墓碑、墓周護欄和墓後屏風牆三部分組成,屏風牆上大書毛澤東“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的題詞,墓碑後面墓周護欄範圍,焦裕祿就靜靜地長眠在石棺裡,供人憑弔和緬懷。烈士墓兩邊和後面是樹林,柏樹、紫薇、泡桐、槐樹遮天蔽日,顯得十分清幽寧靜,這更能勾起人們追懷的意緒。

為了解蘭考的當代史和焦裕祿事蹟,焦裕祿紀念館提供了詳實的圖片資料和實物。

蘭考處處桐花香

焦裕祿正值大荒之年走馬上任,心急意切地要“拼上老命大幹一場,決心改變蘭考面貌”,他在火車站看到飢餒凍餓的災民外出逃荒的情景,難過地對身邊的幹部說:“黨把人民交給我們,不能帶領他們戰勝災荒,我們應該感到恥辱……”之前,縣委縣政府成立了“勸阻辦公室”,阻止災民外流,焦裕祿把無補蒼生的機構改成“除三害辦公室”。他還認為,調查研究才是認知的本體,組織了幹部、技術員、農民為骨幹的120多人的“三害調查隊”,自己就拖著慢性肝病的身體,在一年多時間裡跑遍全縣絕大多數村落,掌握到寶貴的第一手資料。調查資料顯示,全縣有風口84個,鹽鹼地20萬畝,低窪易澇地30萬畝,阻水工程160多處。

嚴酷的自然環境超出了人們的估算。焦裕祿帶領縣委一班人深入到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向群眾討教根治“三害”的辦法,制訂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治沙:認識到沙區沒有林,有地不養人,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實行造林防沙、育草封沙、翻淤壓沙三管齊下化土育民。治水:以排為主,舍少救多,舍壞求好,互為有利。治鹼:翻淤壓鹼、開溝淋鹼、打埂藏鹼、引進耐鹼作物。並通過抓典型樹紅旗,以點帶面吹響了向“三害”宣戰的號角。

蘭考處處桐花香

紀念館裡,陳列著焦裕祿用過的工具:鋤頭、钁頭、鐮刀、木鏟,還有他的菸斗、油紙傘、雨衣和秸稈柺杖,而衣被鞋襪全打過補丁。一張張黑白照片顯示,他正是拄著秸稈柺杖在風雨中艱難顛躓,任亂髮逆舞飛揚;在牛棚裡與老農捫蝨長談,不倦不息;他力主遍植能適應鹽鹼地的泡桐,讓易生快長的桐木聚樹成林,支撐起蘭考人的命脈生息……他一身瘦骨朗筋就這樣揹負著巨大的歷史承擔,以移山心力醫治歲月的沉痾。他,一位有著特殊品格的共產黨人,是如阮籍所說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嗎?不,那個燃情歲月不乏忠不顧死的英模人物,他追求的不是什麼卓著政績,不是要塑造一個讓後人彰其勝的範型,而是幹一番福衍世人膏民萬代的事業!終於,他病倒了,倒在繁重的工作崗位上,癌魔奪去了一位優秀共產黨員的生命。他知道自己的病情後拒絕打針服藥,不讓國家白花錢,只提出一個要求,死後埋在蘭考的沙丘,看著蘭考人把沙丘治好。他的墓,以及紀念園,原來就是明末清初黃河故堤的沙丘,如今被整治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入選2007年“中國紅色旅遊十大景區”之一。

蘭考處處桐花香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生態綠化造就了今天的蘭考。且不說引來黃河水灌溉萬畝田、灘塗發展畜牧業;且不說蘭考已成為全國百強棉花產地之一、蘭考906優良小麥飲譽海內外。僅是泡桐一項,經林業部門考察認定,種植和開發方面在全國首屈一指,面積達到40多萬畝,活林木蓄積量80多萬立方米,年採伐量5萬立方米,成為全國重要的桐木生產基地之一。《廣群芳譜》載:“白桐,一名華桐,一名泡桐。葉三杈,大徑尺,最易生長,皮色麤白,木輕虛,不生蟲蛀,作器物屋柱甚良。”種植在鹽鹼地的蘭考泡桐材質更優,不翹不裂不變形,耐蝕耐磨耐高溫,是製作傢俱、模型、高檔樂器等產品的上乘材料,成為蘭考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全縣最大的企業和最大的納稅戶均是桐木開發企業。桐木可為琴,古人稱琴為桐君,因此有“人生亦何須,有酒與桐君”句。在紀念館一個展室裡,展示有桐木製作的古箏、琵琶、二胡、揚琴、柳琴、古琴和阮等民族樂器。據介紹,蘭考全具有民族樂器廠32家,主產20多個品種30多個系列,年產量15萬多臺(把),暢銷全國和出口日本、新加坡、美加等十多個國家地區,成為民族樂器之鄉,我國中西部地區最大的民族樂器生產基地,目前市場佔有率達到80%。很難想象,當年以外出逃荒出名的蘭考,竟然彈奏出年豐人樂的歡樂曲!

蘭考處處桐花香

用於防風固沙的泡桐,竟然極大地拉動了當地經濟新的增長點,就連焦裕祿當年也是不曾預想到的。

蘭考人民不會忘記推廣種植泡桐的焦裕祿。縣城近郊的城關鄉朱莊村,焦裕祿親手種植的泡桐孤秀挺拔,幾度風雨已成大木巨柯,蘭考人親切稱之為“焦桐”,焦桐已成為焦裕祿精神的象徵。每逢春季,焦桐素潔的花朵開滿枝頭綻放芬芳,而被稱作“焦林”的數十萬畝泡桐,枝柯蔭覆大有森林公園的氣派,望不到盡頭的一片花海,會是何等地壯觀,真的是蘭考處處桐花香啊!

蘭考處處桐花香

焦裕祿精神有著怎麼樣的標杆意義?近半個世紀前的焦裕祿走了,歷史的焦裕祿留了下來。焦裕祿精神的核心內涵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永遠不會過時。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是時代的呼喚,人民的訴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